5.地表的变迁教学资源开发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我们的地球》单元的第5课,本课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内部构造以及变化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要使学生对地表的变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岩石的风化和侵蚀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借此引发更多有关地表变迁的思考,同时还要使学生再次经历“猜测—实验—得出结论”这样的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使他们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过程与方法●能够根据提供的资料对地表以前的情况进行推测;●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知识与技能●知道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知道岩石的风化和侵蚀过程;●知道地球本身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知道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乐于交流,愿意倾听和分享他人的劳动成果;●意识到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谈话: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了鱼龙的化石,同时,还在山体岩石中发现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2.学生讨论、推测,并说出理由。
3.教师小结:喜马拉雅山在几千万年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受到强大挤压力的作用,海底隆起抬高,形成今天雄伟高峻的山脉。
构成珠穆朗玛峰的岩石是石灰岩,便可证明珠穆朗玛峰原来是海底,因为石灰岩一般是海里形成的,找到只有海洋里才能生存的生物的化石,证据就更充足了。
喜马拉雅山上找到过多种海洋生物的化石,其中鱼龙的化石特别引人注目,鱼龙不是恐龙,只是海里才有。
在喜马拉雅山上,海拔4000-6000米的高度,发现了今天只能在低于2000米高的地方才能有的植物化石,也可以证明这里原来处于较低的位置,由此可见,地球地壳在不断运动,地表也在不断的变化。
4.学生阅读教材第25页北宋时期沈括对了地球演变、地质变化的资料。
5.讨论并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
二、探究岩石的风化和侵蚀1.探究岩石的风化。
(1)谈话提问:刚才大家提出了许多想要研究的问题,知道了地表在不断的变化,地表形态有各种各样(课件展示)。
提出问题:是什么力量使地球的表面千姿百态?为什么一些巨大的岩石最后会变成细小的沙子和泥土呢?(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3)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4)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岩石在高温和低温反复影响下,有了裂缝。
那么,在大自然中,岩石在昼夜、冬夏天气冷暖反复的变化下会不会也有这样的变化呢?(6)学生交流想法。
(7)讨论:除了上述原因,还有什么其他因素也可能引起岩石这样的变化?(8)播放录像,全面了解岩石的风化现象。
(9)小结: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的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
(板书:风化)2.探究岩石的侵蚀。
(1)谈话:巨大的岩石被风化后已变的破碎,那你认为高山上破碎的岩石是怎样被搬运到其它地方的呢?(2)学生小组讨论,进行猜测。
(3)设计实验方案。
(4)实验交流:①过一段时间后,沙盘里的沙子和泥土会有什么变化?②在实验过程中,你有没有其它发现?它说明了什么?③沙盘的坡度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什么影响?(5)讨论:大自然中除了流水以外,还有哪些力量能将岩石的碎屑带走?(6)小结:风化后的岩石被风、水、冰或重力磨蚀、搬运的过程叫侵蚀。
(板书:侵蚀)三、课外拓展1.出示图片,讨论:人类的哪些活动会对地表的变化产生影响?人类的这些行为中,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地球本身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加上太阳的照射和吸引,经过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力量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人类要合理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
地表的变迁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2、能够对一些现象作出大胆的猜想。
3、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
4、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评判。
科学知识:1、知道流水、冰川、风、气象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2、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
3、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要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
2、感叹自然的力量,欣赏自然的美。
3、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地球多种地表形成的具体原因。
教学难点:风化和侵蚀的作用。
教学准备:酒精灯、小石子、镊子、水搬运模拟器、火柴、世界风光欣赏录像教学过程:一、导入:1、过渡:大家看过化石吗?2、欣赏化石图片。
3、思考:化石有什么作用?(了解地球的过去)4、录象:世界风光欣赏。
5、揭题:多美的世界,从古到今地球的表面都是这样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试试来了解地球的过去,探究地球表面的变迁状况(板书课题:地表的变迁)二、研究喜马拉雅山的过去1、过渡:有人说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在很久很久以前,根本没有,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2、学生讨论,汇报。
3、交流:为什么说那里可能是海洋?有何证据?(化石,地球内部是运动的)4、小结:只有证据才能说明事实……。
三、组织学生初步探究是什么力量让地球的表面千姿百态1、过渡:有了化石等证据,科学家对才会对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有这样的推测,既然世界最高峰有这样的变迁,那世界上那么多的地表形态是谁,什么力量造就的呢?2、讨论交流:将你收集的材料,介绍给大家。
请你将你的观点告诉大家。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25内容4、小结:地球本身的能量,在太阳的照射和吸引经过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四、组织学生探究自然界的风化和侵蚀作用1、过渡:太阳、地球冰川、海浪、流水真有这么大的力量?2、学生交流:龙卷风、海啸、泥石流3、谈话:大家说得不错,这些确实能说明问题,那我们怎么通过小实验来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呢?4、研究风化的作用。
出示:沙子和泥土,说他们都是大岩石变成的?交流推测:你的理由?赞成的有?实验:石子变小实验。
(分组提供器具、实验要求、填写报告、交流实验情况)推测:自然界的大岩石是怎样变成泥沙?(风吹、太阳的照射、雨水---物体热胀冷缩)交流小结:什么样的过程是风化。
5、研究侵蚀作用过渡: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滚滚河水夹着、裹着泥沙向东流去?请告诉大家流水有什么作用?演示实验。
(水搬运P27)思考:问题谈话:大自然的岩石除了流水以外,还有哪些力量能够将岩石的碎屑带走呢?小结:什么样的过程叫侵蚀总结: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
五、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1、提问:人类的活动在地球上已有几百万年,那人类的活动对地表的变化有影响吗?如果有,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2、分组讨论。
3、汇报交流。
六、拓展:1、古人常站在石头城上作诗吟文,感叹城下江水及水景的美妙,如今江水为什么没有呢?参考资料:案例参考:小学科学教学参考书六年级上册知识参考:喜马拉雅山的隆起地质学家都承认,从阿尔卑斯山脉到东南亚各大山脉的欧亚大陆山系,包括喜马拉雅山脉,都是在过去六千五百万年间达到最高点的一种力量所造成。
这山系的各山脉,都是地壳强烈隆起的产物。
地壳隆起时把一个古代深海海沟里极厚的沉积岩层推出海面。
地质学家称这个海沟为“古地中海”。
什么原始力量能产生这种庞大的隆起呢?地质学家现在大都认为。
力量来自大陆漂移。
这是多年前先由德国地质学家韦格纳提出的概念。
约一亿八千万年前,整个欧亚大陆边缘南临古地中海海沟。
古代南方的超级大陆“风瓦纳古陆”裂开之后,几个板块状部分开始移动。
印度次大陆从非洲南部分裂出来之后,在随后一亿年间向北撞去。
古地中海海沟受到南面的印度和北面的亚洲大陆两面挤压,好像一把大钳子把它越钳越紧。
无情的钳力继续增强,挤压力也随这增大。
压皱了的沉积岩被迫从海底上升,填平以前的海道。
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的大碰撞,在七千万至六千五百万年前那段时间内发生。
尽管印度板块撞力极大,即为欧亚大陆板块所阻,印度板块于是向下楔入,以更大的力量陷入古地中海海沟。
在其后三千万年间,古地中海因为海底被陷入的印度板块推起,浅水部分逐渐见底。
最后,古地中海的一部分成为西藏高原。
高原南部边缘的西藏陆缘山脉,成为该地区的第一条主降落在越来越陡峭的南山坡。
各大河流因上游水力增加,尚着旧断裂线和褶皱结构冲蚀地面,与流下高原的溪流汇合一起,奠定了今天河流水系的雏形。
在南面,古代印度河、恒河及雅鲁藏布江挟带来的岩石碎片,迅速填塞阿拉伯海及孟加拉湾的古老河口湾。
这三大河流每天挟带三百多万吨杂物入海,大规模的冲蚀和淤积,一直到今天都未停止。
约三千万年前,地壳活动渐趋高潮,造山运动的速度大为加快,喜马拉雅山脉也开始急升。
以前的海道完全封闭。
随着印度板块继续陷入古地中海海沟,板块顶部几层旧岩石削落仰跌,层层重叠,在平地上向南伸出很远。
岩石这种波浪式“逆掩断层”称为“推复体”。
推复体在印度陆块上逐个往外推,向南移了六十英里远。
每个新推复体有比前一个更古老的岩石。
最后,这些推复体都褶皱起来,像手风琴上的腔褶一样,把以前的古地中海海沟填塞了二百五十英里。
整个这段期间,河流的“下切侵蚀”几乎与山脉上升速度相同。
从上升中的喜马拉雅山脉侵蚀出来的大量风化物质,被挟带到平原,再由印度河、恒河及雅鲁藏布江冲流入大海。
这些沉积物的重量造成洼地,又能容纳更多沉积物。
在某些地点,恒河平原下面的沉积物,目前厚达二万五千英尺。
早期喜马拉雅山脉的高度可能是一万二千英尺,和今天的阿尔卑斯山差不多。
喜马拉雅山脉什么时候才成为地球上最高的山脉?大约仅在过去的六十万年期间,这个期间里,冰种部更多更厚。
喜马拉雅山脉在一次突发急升中,到达“壮年期”。
地壳下面岩浆形成的幼年结晶岩石,被逼沿着最北面推复体核心及其外围上升,成为今天所见那些花岗岩大山峰。
在某些山峰,例如珠穆朗玛峰,古地中海海底含有化石的沉积物,骑在新结晶岩石背上,被推上了峰顶。
(摘自冠楠的《喜马拉雅之谜》)风化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
例如,日常生活中碱块(Na2CO3·10H2O)变成碱面(Na2CO3),就是风化现象。
加热结晶水合物使它们失去结晶水的现象不叫风化,而叫失水。
由于晶体结构的特点和外界条件的影响,有的晶体只失去一部分结晶水;有的晶体可失去全部结晶水;有的晶体先失去一部分结晶水,再逐渐失去全部结晶水。
可见风化并不一定都是失去全部结晶水。
因此,有十水合碳酸钠(Na2CO3·10H2O)、七水合碳酸钠(Na2CO3·7H2O)和一水合碳酸钠(Na2CO3·H2O)的存在。
结晶水合物的风化与自然岩石的风化不同,前者是失去结晶水,而后者是指岩石与空气、水、二氧化碳等物质长期作用,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反应,或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的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