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模拟题精选: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模拟题精选: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1.有学者认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结合了社会主义体制以及资本主市场经济后应运而生的一类“混合经济”。

这说明新经济政策()A.尝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得到了美国经济模式的启迪C.开创了苏俄工业化的新途径D.利用了资本主义经济一些优点2.20世纪30至40年代,很多西方经济学家开始研究苏联……“我相信思想界、学术界对于苏联模式的推崇可能是‘主流’。

波兰经济学家兰格甚至认为苏联的经济体制可能会取代市场而做得更好”。

这表明()A.学习苏联成为当时的世界潮流B.苏联“五年计划”的建设成就得到了一定的肯定C.以西方国家放弃了对苏联的敌视态度D.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已被摒弃3.斯大林普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资金。

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

为摆脱这一困境,苏联实施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4.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通过如下决议:“最主要的任务是……在社会主义国营工业的领导下依靠合作社将日益众多的农户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轨道。

”这表明苏联将()A.与美国展开经济战B.进行农业集体化C.增加国营企业自主权D.实行实物分配制5.1927年秋季,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

对危机产生的原因,斯大林认为:一是工业发展速度太慢,以致农村商品供应不足;二是个体小农生产率低,不能提供充足的商品粮;三是富农拒绝把粮食按规定价格卖给国家。

但政治局委员布哈林认为危机之所以产生是由于粮价太低,农业赋税太重,致使谷物生产减少。

这表明()A.新经济政策在农村成效不大B.工业优先战略损害农业发展C.农业相对落后影响经济发展D.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分歧严重6.列宁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

”十月革命“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的含义是()A.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来夺取政权B.以社会主义的方式推进国家的现代化C.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D.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7.1924年,吉诺维耶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退却”。

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

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8.“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指西方国家经过长期积累、先轻后重的工业化道路)。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苏联实施工业化战略的目的是()A.改变经济落后的局面B.保障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C.解除社会主义阵营面临的威胁D.巩固国防和苏维埃政权9.1923年,美国国务卿休斯曾写道:“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苏维埃制度下,一个国家在经济上必然是空架子。

”因此,“苏俄不能输入和输出大量商品。

”随着1923年后美苏贸易的明显增长,1927年,美国国务院不得不承认“俄国这个市场有容纳美国商品,并给美国工业家带来利益的潜力。

”造成美国对苏贸易态度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美国急于开展对苏贸易转嫁经济危机B.俄国退出帝国主义战争的影响C.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强调国家资本主义D.美苏意识形态的差异逐渐淡化10.1924年,苏联同外国资本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数量为5个,1929年为70多个,1931年增至124个;1931年,苏联进口机器设备的数量,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约占50%。

材料主要反映出苏联()A.打破了原有的经济体制B.抓住契机推进工业化C.得到西方国家的承认支持D.沦为西方国家的商品市场11.20世纪30至40年代,很多西方经济学家开始研究苏联……“我相信思想界、学术界对于苏联模式的推崇可能是‘主流’。

波兰经济学家兰格甚至认为苏联的经济体制可能会取代市场而做得更好”。

这表明()A.学习苏联成为当时世界潮流B.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已被摒弃C.西方国家放弃了对苏联的敌视态度D.苏联“五年计划”成就得到一定肯定12.1922年3月,列宁指出,俄共要同从小农经济中成长起来的、得到小农经济支持的俄国资本主义进行“最后的斗争”;1923年,列宁则在《论合作社》中重新审视了合作社和农民的作用,要让所有小农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这表明()A.改造农业是“新经济政策”主要目的B.新经济政策旨在调动生产积极性C.列宁认识到改造小农经济的重要性D.农业合作社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13.苏联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

如:阿塞拜疆发达的石油业、旅游业和棉花生产业的主要收入都归国家所有,且失业率很高。

这表明苏联工业化建设()A.强调国家利益忽视地方利益B.高度集权漠视民生改善C.导致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失衡D.导致地方的失业率偏高14.据统计,1925年苏联的种植业与1913年对比的百分比是107%,农业生产总值对比的百分比则是112%.这一成效的取得与某项经济政策的实施密不可分。

这一政策()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方针D.赫鲁晓夫时期的农业政策15.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16.“斯大林模式”一词由西方学者首先使用,泛指所有“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体制”。

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官方和学界从不使用这个词。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接过这个词,以概括整个苏联70年的历史,并且说:“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民的公民社会所取代。

”戈尔巴乔夫的上述言行()A.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B.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C.缓和了苏联国内社会矛盾D.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17.1933年1月,斯大林在一五计划的总结报告中指出:“苏联工业总产值在1932年末增加到1928年水平的219%,而美国工业总产值在同一时期降低到56%。

”据此可知()A.苏联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越了美国B.苏联比美国的经济体制更为优越C.特殊时期苏联经济模式占有优势D.美国比苏联更注重工业发展效益18.美国人哈默被称为“红色资本家”、他23岁时到苏俄访问,为俄国人购买了100万美元的小麦,列宁接见了他,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棉的特许权。

他81岁时乘坐自己的专机进入中国,他旗下的西方石油公司随后也成为首批进入中国的企业。

以上活动发生的重要历史时期分别是()A.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B.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中国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C.苏联实施“一五”计划的时期,中国处于“大跃进”时期D.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中国处于“文革”时期19.斯大林曾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

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

”为摆脱这一困境,苏联实施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20.“在经济建设中,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必然会导致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

”最能说明此观点的政策是()A.罗斯福新政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斯大林模式D.新经济政策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注重实标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的恢复资本主义,尤其在农业和贸易方面。

……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暫时的退却,“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

在农业方面,……虽然苏联政府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被证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

……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一点是,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頋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

……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不过另一方面,大多教西方人也都要承认,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做出那么大的贡献。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工业化的特点,并分析为什么大多数西方人认为苏联不值得仿效。

(3)有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D2.B3.C4.B5.D6.B7.B8.D9.C10.B11.D12.C13.A14.B.15.B.16.B17.C.18B.19.C20.C.21.(1)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2)特点:政府主导;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原因: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不符合西方的价值观.(3)示例一:赞同此观点.苏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都是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的关系来发展社会经济,突出了市场的作用;同时都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示例二:不同意此观点.列宁认为市场经济、货币、商品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东西,即使采用也是形势所迫的暂时性退却.邓小平则明确指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并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把改革开放作为长期国策.示例三:认为此观点是片面的.理由综合示例一、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