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的推力与拉力
三、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过人口迁移的原因,明确了城市化的概念,为推拉力理论的学习做了一定的铺垫。
2.能力基础:学生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材料分析能力。但对于地理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还不强,还需要老师进一步引导。
3.情感倾向:该部分内容生活性较强,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可利用学生的兴趣有效教学。
4.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强课堂实效;
5.多结合版图板画,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更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6.对学生知识水平和课堂知识实际掌握情况不够了解。
二、教材分析
1.承上启下:本节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第一框题内容。主要讲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该部分内容是人口迁移的拓展和延伸,同时也是城市化过程和进展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的重要理论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生活性强:课本对于该部分的呈现用了一段文字叙述和驱动力示意图,但其中涵盖的内容却十分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且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可以根据生活经验帮助学习,具有很强的生活性。
六、教法与学法设计
1.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2.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比较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等。
七、教具
课件、多媒体、教材等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具体的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探究新知
1、自主固知识点。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回顾课堂知识,做好笔记。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说出驱动城市化的推力和拉力分别有哪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案例、资料分析,总结概括推力和拉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精神,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对家乡的情感认同。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确城市化的推力与拉力有哪些;
教学难点:能够利用资料分析具体的推力和拉力。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加深印象。
课后任务
教师布置课后任务: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1.新课导入要创新、有趣,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引导,拓展学生思维。
3.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多开展探究活动,在活动探究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评价。注重培养、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题名称
城市化的推力与拉力
设计者
08号选手
教材版本
人教版.必修二
章节
选自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三节《城市化》
课时
10分钟
授课对象
高一年级学生
一、课程标准要求及解读
课程标准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有关过程和特点。
课程标准解读: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的变化,学习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的重心是怎样逐渐向城市移动的。因为是个历史进程,学生从日常的生活经验中很难感受到城市化过程,所以本条标准要求学生会运用资料进行概括。为了实现本条标准,建议教师的教学也从运用实际资料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