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您们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说教学方法与策略、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本课着重欣赏对我国美术曾经产生重要影响的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一些经典作品。
分成“现实主义的旗手──库尔贝”、“表现农村和农民生活的画家们”、“以罗丹为代表的现实主义雕塑”三部分,另有“相关链接”,介绍同时期的其他重要的现实主义美术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感受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特点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初步掌握欣赏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按照时间顺序,学生已经对古希腊古罗马美术、中世纪的宗教建筑、文艺复兴美术、巴洛克到浪漫主义美术有了大概的了解,能够记住一些代表作品,了解欧洲美术发展与时代的联系。
学生对劳动的艰辛都有不同程度的认识,这对正确认识现实主义绘画很有帮助,在欣赏时,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感受。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并感受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特点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欣赏和分析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现实主义画家赞美自然、讴歌劳动的思想情感和现实主义绘画的审美观念。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并掌握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成就和主要特点,能对一些经典作品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
教学难点: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现实主义美术与浪漫主义美术的主要区别。
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继法国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绘画之后,严酷的社会现实和激烈的阶级斗争现实,促使艺术家对社会现实进行客观的评价与深刻的认识,对浪漫主义的空幻理想也进行深刻的反思。
他们抛弃官方学院派绘画的僵化形式和宫廷绘画的艳俗内容,把赞美自然、讴歌劳动,作为艺术表现的主题,形成了强大的现实主义艺术潮流。
(板书课题)(二)、教学过程1、现实主义原是指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
课文里是指19世纪中期前后欧洲流行的文学艺术思潮。
美术中的现实主义(或称“写实主义”),是以法国为中心,影响遍及全欧洲。
1850年左右,法国画家库尔贝等人首先使用“现实主义”(也有译成“写实主义”)这一名词来标明当时的新型文艺,并于1856年创办了一种名为《现实主义》的刊物。
刊物发表了库尔贝的文艺宣言,主张艺术家要“研究现实”,如实描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不美化现实”。
这种以如实描写现实生活,揭露和批判社会黑暗的创作思想,便是现实主义艺术思潮的重要特征。
这一艺术思潮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这是因为,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英、法等西欧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并得到了巩固,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各种社会弊端也随之日益显露和激化,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积极鼓吹的“自由、平等、博爱”并未得到实现。
这就促使人们不得不开始用冷静的眼光来观察周围的现实。
与此同时,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唯物主义思想以及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广泛传播,也促使人们打破传统的观念和幻想,开始用比较客观的眼光观察世界,研究社会现实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对浪漫主义一味强调主观情感和主观理想的抒发,忽视以致脱离社会现实的创作思想表示不满,从而逐渐转向现实主义。
受这一思潮影响并在绘画领域中取得突出成就的首先是法国,其他如俄国、德国等也有重要的成就。
2、作品赏析.(1)库尔贝——现实主义的旗手《画室》(油画,361×598厘米,1855年作,巴黎卢浮宫藏)这是库尔贝的一幅重要代表作。
它的题目原来是:《现实的寓意,在某个方面决定了我七年艺术生涯的画室的内部》,因这句子太长,人们简称它为《画室》。
从画面上看,它确实描写了一个巨大的画室,库尔贝就坐在画布前正在给他的油画添上最后几笔。
但是,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个画室中,竟能容纳下如此众多的形形色色的人们。
而且,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似乎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所处的环境是画室,更不用说去欣赏库尔贝正在画的风景画。
很显然,这种场面又是非现实的。
一直强调“只能画亲眼所见的东西”的库尔贝,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幅非现实的作品呢?事实上,正如原标题中的“现实的寓意”所提醒我们的,库尔贝在这幅作品里是想表现整个社会。
因为“社会”不像风景或静物那样看得清,摸得着,所以他采用寓意的手法来表现。
那群面朝着库尔贝、聚集在画面左侧的形形色色的人们,象征着当时的社会现状;在画的另一边,则是能理解和支持库尔贝的人。
《奥南的葬礼》库尔贝(油画,315×668厘米,1850年作,巴黎卢浮宫藏)库尔贝(1819年—1877年)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美术运动的领袖式人物,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他被选为公社委员并任艺术家协会主席。
公社失败后被捕,以后流亡瑞士,最后贫病交迫客死异国。
他在绘画创作上反对当时墨守陈规的学院派绘画,也反对浪漫主义画派的异国情调的幻想,主张从亲身经历的现实生活中寻找题材。
他的艺术中描绘的人物是普通老百姓,以表明他相信真诚和真情只能存在于劳动人民之中。
《奥南的葬礼》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作者最初给它起的题目是《人物画,历史性记录在奥南的葬礼》。
它的构图就像它的这一题目那样不合正规,而且画幅惊人的大。
所描绘的是库尔贝家乡奥南普通村民的葬礼。
这里没有矫揉造作的姿态,画中人物同真人一样大,并且赋予他们以严肃高贵的形象。
正是这样,大大地触怒了当时官方的美术家们,使他们感到难以忍受。
这说明这幅作品在选择题材和画法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打石工》库尔贝(油画,约213×312厘米,1849年作,原藏于德累斯顿绘画陈列馆,现已毁)此画是根据库尔贝亲眼所见的真实情景,并请其中的人物到他画室里当模特儿画成的。
正当官方艺术极力追求所谓崇高的题材、华丽的场景而内容空虚的艺术创作时,库尔贝却用巨大的画幅描绘像采石工人这样的平民的极其普通的劳动生活,明确地体现了库尔贝的民主思想和现实主义美术的重要特征。
正由于这样,库尔贝以坚实的手法画出了采石工人雕刻般的立体感。
画面上的岩石、卵石、铜锅等物体给人以可以触摸的真实感。
与真人一般大的人物形象则给人以庄严雄伟的感觉。
(2).巴比松画派——表现农村和农民生活的画家们《拾穗》米勒(油画,83.5×111厘米,1857年作,巴黎卢浮宫藏)米勒(1814年—1875年)又译作“米莱”,法国以画农民题材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
他生在一个自耕农家庭,自幼参加田间劳动。
18岁开始学画。
23岁赴巴黎深造,师从学院派画家德拉罗什。
因他个人的艺术追求与学院派的宗旨不相适应,不久便离开德拉罗什的画室。
为养家糊口,不得画些当时社会需要的肖像等作品。
1846年—1847年他先后认识了专画农村风景的法国巴比松画派的画家特鲁容、卢梭等人,向往农村生活。
1849年起,他带领妻儿到巴比松村定居,从此跟繁华的都市生活绝缘,直到在巴比松村逝世。
由于他出身农民,后来又长期生活在农村,并且亲自参加劳动,所以,他不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观察和描绘农民的,而是带着深厚的情感和切身体验真实地反映农民的劳动和生活。
就反映农民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来讲,美术史上的任何一个画家都无法与他相比。
在艺术风格上,米勒的作品也很有特点,那就是形象朴实,寓意深长,发人深思。
它证实了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雕塑家罗丹所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米勒一生的代表作很多,著名的如《拾穗》、《晚钟》、《小鸟的哺食》等,都是在巴比松村完成的。
《拾穗》一画通过刻画三个贫困的农妇到农场主的麦田里拾收割后剩落下来的麦穗这一情节,歌颂了农民劳动的艰辛与崇高。
使人很容易联想到我国唐诗中的名句:“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
整个作品的手法极为简洁朴实,晴朗的天空和金黄色的麦地十分和谐,丰富的色彩统一于柔和的调子之中。
它像米勒的其他代表作一样,虽然所画的内容通俗易懂、简明单纯,但又绝不是平庸浅薄,一览无余,而是寓意深长,发人深思。
无怪乎这幅作品一展出,便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当时的《费加罗报》惊呼:“在这三个突出于阴沉天空前的拾穗者后面,有民众暴动的长矛与1793年的断头台!”当然,米勒本人并不理解当时最先进的政治理论,但由于他具有朴素的劳动人民的立场和思想情感,他在作品中反映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如当时占法国人口75%的农民的极度贫困和繁重的劳动,因而使他的作品的思想内容能超越他本人所能意识到的范围,甚至因而使站在与他相反立场上的人感到害怕!《收割的报酬》莱尔米特(油画,215×272厘米,1882年作,法国蒂埃里堡市政大厅藏)莱尔米特(1844年—1925年)是19世纪法国另一位以画农民生活见长的画家。
他的创作明显地受到米勒的影响。
他经常到农村搜集有关农民生活的题材,风格近似米勒。
《收割的报酬》(原文直译应为《雇农的梦想》)是他的成名作品。
此画曾于1978年在北京举办的“法国19世纪农村风景画展览”中展出,给我国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油画《收割的报酬》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绘画的杰作之一。
从1882年初次展出起就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和赞赏。
此画除了用近乎摄影那样逼真的手法描绘农民劳动的工具外,客观地再现了当时法国农民生活的贫困和沉重的劳动。
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发人深思,和米勒《拾穗》一画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4、现实主义雕塑——罗丹罗丹《加莱义民》(青铜,高230厘米,1884年—1886年作,法国加莱市里席尔广场)奥古斯特·罗丹(1840年—1917年)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雕塑家,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普通职员的家庭。
幼时家境贫寒,14岁时考入非正规的工艺美术技工学校学习。
19岁起靠制作装饰用的石雕维持生活。
后来给一个雕刻家当助手。
1875年的意大利之行,扩大了罗丹的艺术视野,以后又在法国北部旅行,研究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和雕刻。
所有这些,使他在艺术上获得了很大进步,奠定了他以后雕塑创作的基础。
他早期的作品,如著名的《青铜时代》(1876)等,已表现了他扎实的造型能力和独特的艺术构思,摆脱了官方学院派的脱离实际的虚假的程式,树立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
他一生创作了许多著名的雕塑作品,如《青铜时代》、《思》、《地狱之门》、《思想者》、《加莱义民》、《巴尔扎克像》等。
他的作品的主要特点:一是非常高的艺术技巧,特别是刻画人物心理的技巧;二是对人体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娴熟的表现能力;三是具有不断探索和勇于革新的精神。
因此,他和古希腊的著名雕刻家菲地亚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杰出的雕刻家米开朗基罗,被誉为世界雕塑史上三位雕塑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