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老师、家长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三(4)班傅顾依的妈妈,非常荣幸可以在这里跟大家交流育儿心得。
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和学会生存。
实际上行为习惯就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是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
好的行为习惯非但重要,而且应及早培养。
专家研究表明,3-12岁是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期,12岁以后,孩子已逐渐形成许多习惯,新习惯要想扎下根来就难多了。
古人说的“养其习于童蒙”也就是这个意思。
美国教育家赫尔认为:“习惯不形成,学习等于零。
”确实是事实,孩子如果有一个良好的习惯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终生受益。
而行为习惯中最重要的就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这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呢?我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跟大家探讨一下,不当之处请见谅。
第一、培养孩子的秩序感。
一个经常丢三落四的孩子,往往她的学习成绩也不会太好,因为她缺乏秩序感。
在培养秩序感的过程中,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孩子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情,家长千万不可以帮忙做掉,否则会增加孩子的依赖性。
比如说整理书包。
不少家长经常会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一边批评孩子一边帮她收拾,刀子嘴豆腐心,这是不可取的。
其次,要帮助孩子养成分类归纳的习惯。
比如教她整理自己的书架,可以按照童话书、工具书、作文书等等,不同的类型按次序摆放好,每次拿了之后都要物归原处,这样不仅方便查找,而且可以建立起孩子的秩序感。
而我们家长在搬动孩子物品或者调整摆放位置的时候,应当让孩子一起参与,这样就不会伤害孩子内心的秩序感,而且鼓励孩子参与家居布置,也是激发孩子主动发展秩序感的途径。
第三,固定时间让孩子的生活变得有序。
比如早饭和晚饭的就餐时间,入睡和起床的时间,同时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这么安排。
比如晚饭需要多长时间消化而不影响睡眠,这么大的孩子需要多长的睡眠,睡眠不足会导致怎样的伤害。
渐渐的,孩子的生活就会变得有序。
有序的生活会让孩子的大脑变得清晰,混乱的大脑必然导致不安全感,因为孩子会觉得一切都是失控的。
而有序让人有可控感,这样才能专注学习。
有秩序感的孩子,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也更容易理解和吸收,因为知识更需要分类和归纳,再复杂的知识在有秩序感的孩子眼中,都可以化解成一层一层的,具有清晰的脉络,而在没有秩序感的孩子看来,复杂的知识就会变得杂乱无章、难以理解。
第二、培养孩子的计划性。
良好的计划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做事有计划的孩子,往往可以事半功倍。
在培养孩子制定计划的习惯中,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孩子放学回家的时候,很多家长会问一个问题:今天作业多吗?我觉得这是不够的。
不够专注的孩子往往会避重就轻,把麻烦的作业放到最后,而孩子觉得作业麻烦,是因为孩子没学会分解麻烦。
孩子做作业之前,我们至少要问三个问题:第一:各科的作业量有多少?第二:你觉得哪个最难?你准备怎么解决它?第三:你计划先从哪一个做起?在搞清楚作业量和难易程度之后,根据当天的状态制定计划,比如精神很好的时候,可以把最难的作业放在第一项,如果这一天很累了,那就先做一个轻松一点的让自己慢慢进入状态,还可以安排一个写的作业搭配一个读的作业,避免长时间写字带来的疲劳而降低学习质量。
而且作业计划也不是嘴上说说的,如果不用一定的形式固定下来,制定计划这件事往往难以坚持,从而也无法形成习惯。
我会事先打印好表格,做成作业本的大小,装订成册,一个月一本,并且尽量做的精美一些。
封面写上“每日作业计划书”,表格内容很简单,太复杂的计划会占用时间,反而不利于学习,表格分为五列,分别是科目、内容、开始时间、完成时间、评分,其中科目和内容简要填写几个关键字就行,开始时间和完成时间是由孩子自己估算,一开始可能她会吃不准,但是多做几次之后她就能很好的把握什么作业需要多长时间,这样对于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也十分有效。
评分标准是和孩子协商之
后双方认可的,从作业速度、质量、态度三方面来评分。
每次作业之前,孩子首先要完成的就是填写好这份计划书,然后按照计划逐个执行。
有了合理的计划,就可以避免做作业拖拉、无序、完不成等情况。
形式是内容的载体,特别是对于行为习惯并不牢固的小学生来说,一件事情要做的像模像样之后,才能更好的坚持下去。
每个月一本的计划书,会让孩子更直观的看到自己的努力成果,比随随便便拿一张纸写一写当天的计划更有效。
第三、培养孩子勤于思考的习惯。
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我们常常会碰到孩子的求助,对于孩子的求助,我们既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能有求必应。
如果一碰到困难你就帮他解决了,那么孩子以后一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就是求助,而不是思考如何解决。
以前我在陪孩子做作业的时候,经常碰到“妈妈,过来一下,这个什么意思啊?”过了一会儿又是:“妈妈,过来一下,这个怎么做?”一个晚上叫你无数次。
这样她的学习就一直在断断续续,思维也没有持续性。
后来我发现,很多问题其实并不是真的不会,往往是题目还没看清楚就开始问。
或者稍微思考一下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也问。
后来我对孩子的求助次数进行了限制,一个晚上只有两次求助的机会。
这样做之后,孩子就很珍惜自己的求助机会,遇到问题尽量的自己克服,实在不懂的才会问。
问的时候我会提示她:“你确定要使用自己的求助机会吗?”如果孩子坚持要求助,那么应该是真的碰到了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而这时,家长应该倍加珍惜这次机会。
孩子在作业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知识薄弱点,绝不能轻易的放过。
一般来说,我不会直接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而是用反问的方式引导她做题的思路。
在连续几个反问之后,孩子往往就豁然开朗,不需要你解答这个题目了。
为了巩固这个知识点,家长还可以举一反三,从不同的方面出几个题来检验孩子有没有真正掌握。
第四、培养孩子严谨的学习态度。
考试成绩不理想,很多孩子会说,我不是不会,只是粗心罢了。
而“粗心”并不是一个小毛病,而是做事不严谨,如果不及时纠正,很容易会演变成一种不良的学习习惯。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严谨的习惯呢?首先要养成做完之后自己检查的习惯。
我在帮助孩子检查回家作业的时候,不会直接告诉她哪一题有错误,而是告诉她这张试卷上错了两题,你自己找找看,迫使她自己再次检查一遍自己的作业,强化检查的习惯。
在发现错题后,接着跟她讨论为什么会出错,是哪里没有掌握。
第二要培养孩子细致入微的习惯。
例如语文的词语默写,我不会直接给她默,而是先让她看一遍要默写的内容。
那怎么知道她有没有真的用心看呢?我会让她讲解每个字哪里容易写错,逐个讲完之后再开始默写,这样她会看的很仔细,然后通过默写巩固一遍,记忆就会更深刻。
这样做还有利于培养孩子敏锐的观察力,发现事物的细微之处。
说了这么多,可能有的家长会说,道理大家都知道,可是孩子不听有什么办法。
面对孩子的行为做父母的常常忍不住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是“你这孩子怎么那么不听话?”。
是的,天凉了让加衣服就是不加,就是不要刷牙,就是要把屋子弄得乱七八糟,到吃饭的点了可就是还要看电视,就是不愿意做作业……等等,全是怎么说都不听。
无数家长为此烦恼,家里充满呵斥和吵嚷声,可是没用,火药味越发浓烈,问题却解决不了。
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孩子不听话?问题出在哪里?我推荐大家看一本书,这是一本美国最畅销亲子教育书,国际著名亲子沟通专家的作品,书名是《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有效的沟通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孩子不听话,我们应该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在成为父母的道路上,我们都是新手,教育孩子是我们的终生事业,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改进。
在此,我与大家共勉,让我们和孩子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