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法治小故事1、鼠狱张汤在西汉武帝时曾任廷尉、御史大夫,一生主持审判许多重大案件,用法严酷。
他小的时侯即已显露出作法官的潜质。
一次他父亲外出,他一人在家,老鼠将肉偷走。
他父亲回来,很生气,动手打了他。
张汤遂挖掘鼠洞,将老鼠捉拿归案,老鼠偷的肉还没有享用完,“鼠”赃俱获。
张汤按正式审判程序,审讯老鼠,记录供词,写成文书,最后定罪判决,处老鼠以磔刑。
其父回家看到他写的供辞文书如同出自一个老练的狱吏之手,大为惊讶。
以后遂让张汤书写判案文书。
2、三尺法杜周是西汉时有名的酷吏,为人持重少言、内心阴刻。
皆任廷尉、御史大夫。
汉武帝对他颇为欣赏。
什么原因呢?一是因为他逐捕深治,二是他治狱,专以皇帝旨意为准。
皇帝所讨厌的人构讼,他就枉法而陷之;皇帝欲开释的人,他就网开一面,找借口释放。
有人就此责问他:“君为天下决平,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旨为狱,狱者固如是乎?”所谓三尺法指的是写在三尺长竹筒上的法律条文。
对这样的责问,杜周一笑置之,振振有词地说:“三尺法,安在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应该说,杜周道的是实情,说出了封建社会里十分普遍的执法心态和现象。
杜周能坦率承认这一点,还有几分可爱之处。
3、太守断牛于仲文曾任北周时安国太守。
他任太守时,有任、杜两家各失其牛。
后来任家得到一头牛,两家都说是自己家的牛,各执一词,州郡长期不能断决。
益州有一位官员说:于太守必有主意。
于仲文接手此案后。
说“此易解耳。
”他令两家各把自己的牛群驱至郡衙前,又令人把要认领的牛放出来,结果要认领的牛走入任家的牛群。
于仲文先前又令属吏悄悄微伤要认领的牛,借此观察两家的反应,任家见到后心疼不已,而杜家则无所谓。
于是于仲文便据此下判将牛断给任家,杜氏服罪而去。
4、法当有常狄仁杰是唐朝有名的大臣,仕宦历经高宗、武后两朝。
他任大理丞时,一年之中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时称平恕。
有一次,武卫大将权善才误砍昭陵柏树,狄仁杰奏罪当免职。
唐有宗勃然作色,下令立诛权善才。
狄仁杰又奏权罪不当死,高宗说:“善才陷我不孝,必须杀掉他才解我心头之恨。
”左右的人听到这里,都朝狄仁杰使眼色,叫他离开殿廷,狄仁杰却不慌不忙地说:“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雄,臣遇以为不然。
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
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
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
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百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
一番说辞既婉转得体,又顾全了高宗的面子,其态度才缓和下来,善才幸免一死。
5、误杀从轻正汉明帝时,有一件兄弟两个合伙杀人的案件,地方官不知如何判决。
汉明帝认为,兄长没有教育好弟弟,判他死罪偿命,弟弟年幼无知,免去死罪。
但中常侍孙章宣旨时,将旨意误说成两人都判为死罪,结果两兄弟都被处死。
尚书台的官员发现后,上奏明帝,说孙章矫诏,罪当腰斩。
汉明帝询问廷尉郭躬的意见。
郭躬认为对孙章应处以罚金。
汉明帝说:"孙章矫诏杀人,怎么能仅处罚金呢?"郭躬说:"例律规定,定罪量刑有故意过失之分,孙章传达圣旨的错误属于过失,应当从轻量刑。
"明帝说:"听过孙章和这两兄弟是同乡,可能与他们有宿怨而故意这么做。
"郭躬说:"虽然会有这种可能,但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孙章和他们有仇。
刑罚之事绝不能凭想象和推测定罪"。
汉明帝最后听从了郭躬的意见。
6、换舍止讼张齐贤是宋初名臣,擅长决狱。
真宗时,戚里有分财不均者,更相诉讼。
又曾入宫自理真宗前,真宗躬听狱讼,也不能决。
张齐贤听说后,说:“是非台府所能决,臣请治之。
”张齐贤坐相府,召讼者问曰:“你非以彼分财多,你所分少乎?“皆曰:然。
他即把他们的诉讼请求记下,命手下人将他们带回家,两家交换住处,财产不动,甲家住进乙舍,乙家住进甲舍,甲家的财产归乙,乙家财产归甲。
两家无词,就此息讼。
真宗大悦,说:“朕固知非君莫能定者。
7、约法三章公元前207年,刘邦领兵抢先由中原进入秦川到达秦王朝国都咸阳,秦王子婴出城献国玺投降,刘邦入城以后,将秦朝的宫廷重地及财宝物资府库予以保护或封存,将十万大军撤于霸上。
又召集三秦之地各县有德望和名声的老者豪杰,说道:“父老乡亲们遭受秦朝的暴政苛法的苦害已经太久了,我曾与各路义军首领有约,首先入关进阳者就在当地为王,我与诸位父老订立简明扼要的法规,杀人者要偿命斩首,伤害人或者抢劫盗窃者论罪惩办。
除此之外,秦朝的繁律苛法全部废除。
”接着,刘邦立刻命人,到县乡村镇张贴告示,使约法三章家喻户晓。
约法三章使得刘邦在人民心中留下了一个公正、宽厚、仁慈的形象,为后来打败项羽,打下了民众基础,尽管汉朝并不是如刘邦所约定的只有三条法律,甚至有着同样多的严刑峻法,但是“杀人者死”这四个字,却根深蒂固的存在于后世人的心中。
8、禹王戒酒大禹王一生俭朴,他为了治水,以前三过家门而不入。
一年春天,禹的女儿游春,半路上被一股特殊的香味吸引,寻香来到了一个叫仪狄的人家里。
仪狄会用各种果品、粮食酿造出又香又醉人的美酒。
禹王的女儿品尝后,感到浑身舒畅,便把仪狄请到王宫里酿酒,以孝敬治水操劳的大禹。
有些人趁大禹不在,经常饮酒作乐,很多事情都被耽搁了。
之后,大禹治水成功归来,品到女儿进献的美酒后,飘飘欲睡。
酒醒之后,大禹感到喝酒容易误事,便召集臣子说:“酒虽好喝,但难免会误事。
”又断言:“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于是,他下了一道戒酒令,不准人们再酿酒、饮酒。
这便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道戒酒令。
9. 戴胄执法唐朝贞观年间,允许人们自报在隋朝的资历,对谎报资历的,唐太宗李世民下令:限期自首,否则以死罪论处。
之后不久,一个叫柳雄的人谎报资历的事败露了,时任大理寺少卿的戴胄依法判其流放。
唐太宗很生气,召见戴胄说:“我已颁发诏书,对谎报资历而不自首的人处以死刑,而你只判他流放。
这不是明明告诉天下人,皇上说话不算数吗?”戴胄平静地说:“皇上如果抓到柳雄当场杀了,大理寺管不着,现在你既然把他交给大理寺,我就得依律判刑。
”太宗大怒:“你守法,却让我失掉信用。
”戴胄说:“法律是朝廷向百姓公布的最高信条,皇帝因一时喜怒惩罚他人,不应效尤,如今依法惩治柳雄,这是皇帝舍小信而存大信。
是真正的取信于百姓啊!”唐太宗深感戴胄的良苦用心,遂收回了成命。
10. 勇敢的安提戈涅传说,安提戈涅是一个小姑娘,她有一个哥哥,但是在反对国王的战争中战死了,国王克里奥颁布法令:将叛军阵亡者暴尸城下,谁也不可以哀悼,不准安葬。
违反此法令者要当场用乱石砸死。
在那个年代,国王的话就是法律,必须要遵从,否则就会招致杀身之祸,但是安提戈涅不管这一法令,她来到兄长的尸体面前,祭拜安葬。
安提戈涅被士兵带到了国王面前,国王克里奥震怒地问她:“你知不知道自己已经违法了。
”安提戈涅却略带冷笑地说:“你说的话也算是法律吗?宙斯并未宣布过这样的法律,正义之神也从未下过这样的法律要人们遵从。
在我看来,尊敬兄长是弟妹的必须做的,而人死亡就要埋葬,这是天经地义的,所以我不认为你说的话有法律的效力。
尽管安提戈涅最后仍然被处死,但是“法律之内,应有天理人情在”的自然法思想却被保留下来了。
11. 苏格拉底之死苏格拉底是雅典有名的思想家,公元前399年,他被三个卑鄙的政客指控犯了两项罪名:亵渎神灵罪和误导青年罪。
当时雅典的司法制度采取的是非常极端的民主原则,从雅典的10个部落里各推选出50人,组成500人的公民大会来进行审判。
尽管苏格拉底在庭审上雄辩滔滔,将指控方驳得哑口无言,可是就是在这种所谓的民主审判模式中,仍然以281︰220过半数的票数判苏格拉底死刑。
就在临刑前的一夜,来探监的老朋友克里同鼓励苏格拉底越狱,克里同说雅典的法律没有公平正义,何必遵守?可是苏格拉底却反问道:“难道逃走就符合公平正义了吗?雅典的法律虽然不公平。
可是服从它的判决,维护法律至上的秩序,这不正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吗?”第二天傍晚,苏格拉底举起狱卒端来的毒酒,一饮而尽。
12. 温莎堡草地上的羊皮纸1215年6月15日清晨,几十个英国贵族身带佩剑,来到温莎堡的青草地上,他们的目的是要向一贯专横粗暴的国王约翰递交一份请愿书,要求国王保证从今以后,遵守法律,不得再侵犯贵族的权利。
而他们的随从骑兵则隐伏在茂密的树林里,以便这场与国王的“世纪谈判”一旦破裂就武装叛乱。
不自由,毋宁死,抱着这种信念静静地等待国王的到来。
终于,上午9时左右,人们看清了约翰国王、教皇使者等骑马而来。
一位贵族迎上前,简短的说了几句话,就递上了一张羊皮卷。
约翰王打开羊皮纸,看见上面写着:“不经同等身份的人的合法裁决和本国法律的判决,国王不得将任何人逮捕监禁,不得剥夺其财产,不得施加任何刑罚折磨……”等等不得这样,不得那样的要求,国王皱着眉头看完了羊皮纸。
据说当时整个绿草地上被一片让人窒息的气氛包围着,可是出乎意料,国王竟然点了点头,将这份羊皮纸——“贵族权利纲领”交给了他的大法官,之后国王不失尊严地离开了。
而四天后,以这卷羊皮纸为蓝本,经大法官们修饰敲定的“英国人民自由契约”——《大宪章》诞生了,全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宪法雏形诞生了。
13. 所罗门的智慧相传,3000多年前,以色列出了一位伟大君主——所罗门王。
有一天,两个妇女带着一个婴儿来找所罗门,她们都说这个孩子是自己的,让所罗门断案。
两人在所罗门面前激烈争吵,所罗门也无法听出谁说的是真话。
于是,他灵机一动,让人拿来一把宝剑:“你们别争了,我把孩子劈开,你们一人一半。
”两个女人闻听大惊,一个女人急切地哀求道:“千万别杀孩子,我不要了。
”另一个女人则说:“我得不到,你也别想得到,杀就杀。
”于是,所罗门认定孩子属于哀求他的那个女人,因为母亲无论如何也不会让人伤害自己的孩子。
就这样,真正的母亲得到了孩子,企图冒领婴儿的那个女人则受到所罗门的惩罚。
这个故事在西方流传了近3000年,所罗门也成为正义、英明执法者的化身。
14.赵绰断案隋朝初年,朝廷虽严令禁止,但仍有人在集市上使用劣币。
一次,巡逻的将士逮住了使用劣币的人,隋文帝下令将那人处死。
大理寺少卿赵绰说:“按照法律,这个人只该受杖刑。
”文帝生气地说:“这事与你无关。
”赵绰回答说:“陛下既然任命我为法官,这样草菅人命,怎能说与我无关呢?”文帝怒说:“一个人想撼大树,若见树不动,就该知趣地站到一边。
”赵绰说:“我不想撼大树,只想维护朝廷的法律。
”文帝大怒:“你若庇护此人,就不能保护自己,我先把你杀了。
”赵绰面不改色地说:“陛下可以用忤旨的罪杀我,但决不可滥杀此人。
”说完,赵绰走下朝堂,解开衣衫,准备受刑。
这时候,隋文帝也想到杀赵绰太没道理,就对赵绰说:“你还有什么话说?”赵绰跪在地上,挺直了腰说:“臣一心执法,不怕一死。
”文帝冷静下来后,觉得赵绰没错,于是赦免了他,并赐给他三百匹锦缎,以示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