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诗鉴赏方法PPT课件
答案:“诗人描写梦中的故园已
经荒废,说明离家已久,思情更 切,长夜漫漫,梦魂颠倒,梦醒 时分更觉断肠,继续入梦已不可 能,起看残月,顾影徘徊,复听 晓角,更是悲从中来。”
领会诗中家信的作用
《逢入京使》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问:诗人出塞路上逢入京使者,想给亲人 捎封信,但却苦于没有纸和笔,只好请他 带个平安口信。诗人真的连纸笔都没有吗? 这样表达妙在哪里?请从语言和风格上作 简要的分析。
常见意象:
月——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 鹧鸪——羁旅乡愁 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另有笛、长亭、折柳、书信
特殊节日:除岁(除夕)、元宵节、中秋 节、重阳节、寒食节 表达技巧:以景衬情 即事写景 虚实结合 意象叠加
㈠柳——谐音 “留”,惜别之情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韦应物的“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刘禹锡的“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白居易“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 蓬”
蜀中九日登高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注]那:奈何,为什么
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人情 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读 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你 认为这两句妙不妙?为什么?
梦境描写
《春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华下》 司空图 故园春归未有涯,小栏高槛别人家。 五更惆怅回孤枕,犹自残灯照落花。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戎昱 寒江近户慢流声,竹影当窗月乱明。 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听角思归》顾况 故园黄叶满青苔,梦后城头晓角哀。 此夜断肠人不见,起看残月影徘徊。 就诗中作者怎样运用记梦来表达乡思 之情做简要的分析。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结尾一句很有讲究,诗人要表达的意思是今夜 我的“秋思”最为深长,但在表现形式上却采 用了“不知秋思落谁家”的疑问句式。这种既 非自问,也非问人,更非反问,充满伤感的话 语,把读者带进了月明人远,思悠怨长的境界 中去,显得意韵深邃,回味无穷。尤其是一个 “落”字,化虚为实,新颖妥贴,掷地有声, 不同凡响。
很妙。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 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 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 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 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 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 人以强烈的感染。
(要点:抒发佳节思亲的感情;不得北
归,偏要南来,形成对比;无理之问烘托 真情)
hù槲叶落山路,zhǐ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fúú凫雁满回塘。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诗中 的残月对表现乡思之情起到何种作用?
回答:“诗中的残月既衬托出诗人羁旅天涯的 孤苦伶仃的形象,又和‘鸡声’等景物的描写 共同熔铸出浓烈的乡思之情。”
㈢要抓住篇中的“雁”
秋去春来的候鸟鸿雁,和月亮一样, 也是触动诗人们乡思的重要媒介,因 而在乡思类诗词中出现的频率也非常 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l)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 你的理解。 答: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 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 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 “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 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 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思乡诗的鉴赏方法
什么是思乡怀人诗 ?
古代文人或因在外做官,或因游学赶考, 或因征战在外等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 乡,加之交通、通信极其不便以及其他 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常常情不自禁 地抒发自己的羁旅愁绪、乡情乡思来表 达自己的孤独寂寞或对亲人的思念,我 们统称之为思乡怀人诗。
这类诗歌的思想内容及情感常表现在以下几 方面:
九江闻雁 陈均 烟波渺渺梦悠悠,家在江南海尽头。 音信稀疏兄弟隔,一声新雁九江秋。
思考:“一声新雁”和“九江秋”构成什么关 系?这样写是否合情?为什么?
“一声新雁”和“九江秋”构成因果关系, 看似很不合情,却是顺理成章,因为大雁 南飞代表了秋天的到来,而这新雁一声最 能触动人的乡思。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 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 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 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 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 (李商隐《离思》)等。
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 处同”,
罗邺的“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 楼”,
顾况的“此夜断肠人不见,起看残月影徘 徊”,
卢纶的“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 明”,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 我还”
《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duó,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1、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孤独、凄凉及思乡之 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 《秋思》。 2、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挚爱与思念。 如孟郊的《游子吟》、王维的《杂诗》等。 3、闺中怀人,表达思妇对爱人的思念之情,抒 发独守空闺的孤独和寂寞。如王昌龄的《闺怨》。 4、征夫思乡,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 情。边塞诗中多有涉及。如高适的《塞上听吹 笛》。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 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案:“折柳”这首曲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 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 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 关键。
㈡要抓湿桂花。
诗人说没有纸笔只是个漂亮的借口,而诗 人出塞的目的自然是投笔从戎,豪情满怀, 想立功边疆,封妻荫子,对故乡和亲人虽 有绵绵思念之情,但并不太强烈,因此不 知从何说起,倒不如不写更好些。然后即 可作出以下正确的回答:“诗人并非没有 纸笔,这样写显得更为含蓄。从语言上看, 诗人用的是“人人胸臆语”,朴素自然, 不假雕饰,极平凡而极亲切感人;从风格 上看,表现出诗人豪迈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