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制造业的利与弊

中国制造业的利与弊

中国制造业的利与弊2008-03-31 13:31:05来源: 格瑞贝斯环球财经进入中国制造业贴吧共0 条黑马推荐绿色经济是中国持续发展的关键环境问题目前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而加强环境保护也已成为中国政府目前的重点工作。

中国政府在环境问题的解决方面非常迫切,以往相关部门在处理环境污染问题时采取的政策缺乏有力的中国政府支持,地方环保局的管理权限无法有效地提升中国的环境保护。

随着环境问题不断恶化,中国政府积极倡导的GDP绿色增长的关键在于在环保问题上采取新策略,而中国政府的有力支持是关键因素。

目前温室气体排放是困扰中国环境问题的关键,中国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高居世界第二位,预计2025年将超过排在第一位的美国,而巨大的煤炭消费量以及水泥产量提高大幅增加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基金会的报告表示长江三角洲已经成为太平洋最大的海洋污染源,同时根据中国国家环保局和海洋局对20个沿海城市的考察,在接近一半的城市中,有50%的城市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

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中国政府明确要求加强环境保护,中国总理温家宝曾表示中国需要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担负自己的责任,必须抓紧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同时温家宝表示目前面临的局势非常严峻,应有强烈的危机感和使命感。

中国政府表示将通过淘汰落后产能、调整出口政策等方式,有效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而节能减排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宏观调控的重点。

在已经闭幕的全国人大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表示政府工作的主基调就是遏制污染、增加社会服务支出、确保通过经济增长拉动就业和收入增长,同时温家宝还表示将提高科研及开发经费,帮助中国减少对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依赖。

中国政府在制定的单位GDP能耗目标为2006至2010年GDP能耗总体降低20%,要求从严控制钢铁、电解铝、铜冶炼、铁合金、电石、焦炭、水泥、煤炭和电力等产能过剩行业的新建高能耗项目,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清理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专项检查。

目前中国在节能减排方面已经取得一些积极进展,包括2007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水耗分别比上年下降3.3%和9.5%。

中国2007年的经济增长率高达11.4%,因此资源的总消耗量也在继续增长,但这种改善可以使中国降低对进口石油和原材料的依赖,同时中国一半的火电厂都采用污染控制设备,从而使2007年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下降4.7%。

目前中国面临高通胀危机以及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挑战,在此形势下,温家宝要求推动中国经济以更加高效、公平和环保的方式发展,政府必须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努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中国制造业现状分析近几年中国制造业始终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外贸和外资推动制造业保持高速增长,制造业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已经形成,其中加工工业的产能扩张成为焦点,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纺织服装、化工、非金属矿物制品、钢铁、有色金属、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石油加工等,投资增长率高达50%以上,同时加工工业的发展极大地刺激原材料价格的暴涨。

预计未来中国规模以上工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5%以上,制造业的生产能力进一步呈现扩张态势,多数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将愈加显现。

制造业已经成为GDP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工业在GDP中的比重上升到接近50%,预期未来将进一步提高。

从中国目前产业布局看,重化工业发展极快,重化工业化趋势在不断增强,明显高出轻工业的增速,中国正处于重化工业的第二发展阶段,是重制造业化与高加工度化的统一,并具有向技术集约化转变的发展阶段。

重化工业新的发展进程拉动工业新一轮高速增长,产能扩张严重刺激原材料工业和基础工业的价格上涨,可以这样讲,中国重工业化发展进程助推全球商品价格暴涨。

重化工业具有较强的规模经济效应,使规模以上工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规模以下工业,重化工业的技术密集度较高,发展空间大,保持这种高速趋势,技术密集型重化工产业增长速度加快,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是这个阶段的显著问题,而且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制约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中国的制造业呈现出工业增长的结构性变化,主导产业地位凸现,增长持续加快,电子及通信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交通运输设备、冶金、化工等5大行业对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处于前列。

在重化工业发展的背景下,除去上述五个行业外,汽车、部分化学制品以及一些精密机械、专用设备成为高增长行业的另一个重要点,而耗能大的钢铁、水泥、电解铝、有色金属等类产业同样高速增长。

我们分析中国制造业已经进入重化工业阶段,而目前中国制造业正在告别低成本时代,一个高成本的中国制造业时代已经悄然来临,这意味着中国制造业过往的成本竞争优势正在消失,产业重塑和转移已经开始,例如2000年开始以苏州为代表的长江三角洲制造业取代珠三角的制造业,而今天的长江三角洲随着当地的生产成本逐步上升,缺水和缺地,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等问题已经迫使海外企业开始迁离长江三角洲,为此区域产业如何升级成为关注的焦点。

同时必须看到中国制造业当前存在的问题,制造能力强而技术能力弱,产业规模大但是产品附加值小,硬件规模大而软件规模无法适应经济发展。

可以预期未来一定时期内,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将成为中国制造业增长的重要支撑,在成本上升和环境破坏严重的背景下,新能源产业值得关注,密切关注全球以新能源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态势,中国制造业能否出现质的飞跃关键在如何把握全球产业升级的契机。

聚焦外资在中国制造业的强势地位目前世界500强企业的80%以上已经在中国投资,外资项目的规模不断扩大,外资在投资内地的所有资金中,63%是用于制造业发展,中国制造业也获得关键性发展,这其中中国本土制造业实力始终处于竞争的劣势,外资在中国制造业中的优势日益明显。

随着外资制造业强势进入中国,而中国本土制造业始终处于劣势,中国本土制造业关键缺乏核心竞争力,即技术和品牌,中国制造业需要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如何用大智慧将外资制造业有序地纳入中国制造业体系。

在这样的背景下,全球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国进行产业转移已初步完成,中国的制造业规模进一步增大,技术含量显著提高,中国制造业初具规模,中国的制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世界工厂地位得到充分认可,中国作为世界生产大国已经获得举世公认,已经跻身世界四大制造国,其他美国、日本和德国,每年平均增长达到12%,是世界制造业发展最快的国家。

中国制造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外商投资重点向技术含量高的新型制造业转移,高新技术制造业受到高度关注,电子通信、航天科技(行情股吧)、重化工业和新能源产业等高技术领域成为投资热点,目前大量的跨国公司将研发中心向中国转移,这将有利于中国本土制造业的提高,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成为可能。

世界上最主要的电子通信设备、石油化工、汽车、机械设备等制造商已将中国作为战略基地,产品制造、原料采购、新产品研发甚至产品销售等一系列均将中国视核心市场。

目前外资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和采购中心,可以预期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外商在中国制造业投资将会持续上升,并最终占主导地位,为此中国制造业的战略结构中,外资和本土制造业必将长期并存,未来中国政府制定制造业发展战略时,势必考虑到外资制造企业在中国的战略地位。

品质问题令中国制造突临变局数据显示2007年中美贸易总额突破3000亿美元,中国成为美国第三大出口国;同时数据显示中国2007年全年贸易顺差为2,622亿美元,较2006年的1,774.7亿美元增长48%,其中2007年全年中国出口总额1.22万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5.7%;进口总额9,558.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0.8%。

目前美国已经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六大进口来源地,而中国则是美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和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

在中国出口美国的产品中,一系列涉及产品安全的贸易争端令中美贸易的紧张局面进一步加剧。

美国对中国进口的包括鲶鱼、鲮鱼、虾和鳗鱼在内的五类海鲜禁止入境,除非进口商通过独立的检测证明这些产品不含未经批准的残留物质,因为美国对上述五类海产品的抽样检查中发现25%的海产品存有超过标准的化学残留物,而此决定使大批来自中国的货船滞留在美国西海岸港口。

2007年有数百万件中国产玩具因为安全问题而在美国被召回,某些产品因为与中国方面无关的设计缺陷,某些则因为涂料含铅量超标之类属于中国生产厂家的问题。

同时随着在美国生产药品的成本不断上升,制药厂商在推出新药和保护现有重点产品免受仿制药生产商的竞争方面面临障碍,大型制药公司均迅速采取行动将药品生产转到中国。

阿斯利康AstraZeneca PLC、葛兰素史克GlaxoSmithKline PLC、辉瑞制药Pfizer Inc.和百时美施贵宝Bristol-Myers Squibb Co.均宣布将部分生产业务外包的计划。

在外国制药公司相继在中国销售药品,并将研发和部分生产业务外包到中国以降低成本时,中国某些制药厂的质量监控出现问题,其中中国国内最大、最知名的制药企业也有旗下公司牵涉其中。

近期中美联手调查肝素污染事件,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表示中美政府正在对用作为抗凝血剂的肝素进行联合调查,之前美国有19名病人在使用含有肝素成分的药物后死亡。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将调查范围扩大到与百特公司Baxter International Inc.所产肝素注射液有关的数百起病人不良反应个案,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肝素生产国。

2007年中国制造的产品出现一系列安全问题,而美国民主党参议员曾表示目前的机制未能保护消费者不受中国有害进口商品的影响,呼吁美国商务部架构下设立一个新的“进口监督主管”,负责监督所有与进口商品安全有关的事务,同时敦促联邦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立即实施新的规定,要求所有的食品、维生素和化妆品公司将来自美国外的所有成分列出来。

目前从中国进口的产品对美国市场非常重要,中国提供美国市场上超过50%的大蒜、45%的苹果汁、19%的蜂蜜以及16%的海产品。

同时根据美国政府的报告,每年平均有7千6百万美国人食物中毒,因此在美国对外贸易中,由中国所引起的“产品安全”问题开始受到高度重视,美国经济学家敦促政府使用外交手段提高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安全水平。

针对产品安全问题,中国政府表示正在采取举措,同时美国对中国产品不加区别地使用禁止入境的办法并不恰当,两国政府针对产品安全问题要谨慎行事,同时中美双方应当对产品安全问题加大关注力度,增加资源投入以加强监管机制。

对于中国而言,产品安全问题在中国也频繁出现,目前中国本身的产品安全检查体系并不健全,在监督产品安全方面缺乏力度,中国政府应解决产品安全管制体系的低效问题,对其产品安全质量监察部门投入更多资源和资金,改进其硬性的检查手段和基础设施,改善监督管理体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