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俗作业

民俗作业

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中国民俗风情作业》(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畲族姓名:学号:教学班序号:任课教师:联系方式:畲族畲族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

他们自称“山哈”。

但这个名称,史书没有记载。

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

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

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

“畲”(She),意为刀耕火种。

解放后,改称为“畲族”。

畲族极少部分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

90%的畲族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话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语完全不同,也有部分操闽南语。

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全国只有一个畲族自治县它位于浙南山区,景宁畲族源于唐永泰二年(766),从闽迁居浙西南时落户景宁,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

因此,景宁又称为中国畲乡。

畲族文化艺术畲族文学艺术十分丰富。

山歌是畲族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多以畲语歌唱的形式表达。

所以畲族文学基本上是民间口头文学。

他们每逢佳节喜庆之日,歌声飞扬,即使在山间田野劳动,探亲访友迎宾之时,也常常以歌对话。

流传下来的山歌约有1000多篇、四五万行。

在长篇叙事诗歌中、最著名的就是《高皇歌》。

《高皇歌》又称《盘古歌》、《龙皇歌》、《盘瓠王歌》,是一首长达三四百句的七言史诗。

它以神话的形式,叙述了畲族始祖盘瓠立下奇功及其不畏艰难繁衍出盘、蓝、雷、钟四姓子孙的传说。

反映了畲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

尤其是,他们还把这一传说绘成连环画式的画像,称祖图,即在一幅十来丈长的布帛上,用彩笔把这一传说的40多个画像连环式地绘在画卷上,世代珍藏。

畲族民歌随处可见,以畲语歌唱的形式表达。

每逢佳节喜庆之日便歌声飞扬,即使在山间田野劳动,探亲访友迎宾之时,也常常以歌对话。

流传下来的山歌约有一千多篇,计四五万行。

畲族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等。

其中无伴奏的山歌是畲族人最喜爱的一种民歌方式。

“双音”是畲族人擅长的二声部重唱的唱法,又称“双条落”。

畲族精巧的编织工艺勤劳淳朴的畲族妇女,不但是生产能手,也是编织刺绣的能工巧匠。

他们手工艺品种类丰富,色彩斑斓,风格独特。

如编织的彩带,又称合手巾带,即花腰带,案花纹多样,配色美观大方。

编织的斗笠,花纹细巧,工艺精致,配以水红绸带、白带及各色珠子,更富有民族特色,是畲族妇女最喜爱的一件装饰品。

畲族姑娘精心织绣的绣帕或彩带,送给心爱的情侣,是最好的定情物。

解放后,这种工艺技术得到了更加发扬光大,成为抢手的旅游产品和出口产品。

畲族的编织工艺最受赞誉的是彩带和竹编。

彩带即花腰带,又称合手巾带。

畲族姑娘从五六岁起,就跟着母亲学习编织彩带,彩带精致的程度,是衡量姑娘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准。

畲族地区盛产石竹、斑竹、金竹、雷公竹等竹子,为竹编工艺品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畲族妇女服装,各地略有差别,其共同特点是上衣多刺绣。

尤其是福建福鼎和霞浦的女上装,在衣领、大襟、服斗甚至袖口上都有各色刺绣花纹图案和花鸟龙凤图案。

畲族妇女最主要的装束,那就是“凤凰装”。

畲族民族体育畲族人民历来重视体育活动,体育活动的项目也很多,有武术、登山、“打尺寸”、“操石磉”、骑“海马”、竹林竞技等。

畲族武术以畲拳最著名,棍术次之。

畲拳乃畲族独创,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创编者名叫雷乌龙,人闪尊称为“乌龙公”。

畲拳的主要动作有冲、扭、顶、搁、削、托、拨、踢、扫、跳等。

畲族武术分棍术和拳术两大类。

棍术种类多,动作名称复杂多样。

拳术十分普及,作为拳术的一部分,有令人叫绝的点穴功夫。

武术精通的老拳师一般都会点穴术和医术。

畲族悠久的酿酒文化1.绿曲酒景宁山区有一种珍贵的绿曲酒,绿曲酒是畲族人民的智慧结晶,据说相传于唐永泰二年(766),距今约有1200多年历史。

由于浙西南地方自身生产力水平低下、文化传播方式落后、固步自封的生活观念等客观因素,畲族绿曲酒在传承中历尽沧桑、几近匿迹。

景宁畲族绿曲酒与其它著名白酒相比,畲族绿曲酒都是经过粮食酿造、蒸馏的白酒,不同之处在于其独特的二次重酿技术——将米酿白酒回窖加入深山花草二次重酿,并经过长时间的日晒和低温洞藏,使酒体充分吸收、蕴藏了深山天然作物的自然色泽和芬芳后,再多次过滤自然陈化。

酒体在色泽上呈现出自然纯净的金黄兼翠绿,酒液莹澈透明,犹如深山碧玉;清新淡雅的山草香轻柔飘逸,入口顺滑,纯净清幽、成熟雅致、风格独特。

畲族的饮食习俗—米酒历史上畲族人民辗转迁徙,物质生活尤为简朴。

他们“结庐山谷,诛茅为瓦,编竹为篱,伐荻为户聚族而居。

一般住茅草房和木结构瓦房。

随着畲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变,修小楼房的人越来越多。

火笼、火塘是畲族人民家庭生活所不可缺少的。

由于山区气候寒冷,严冬腊月,一家人都围坐在火塘边烤火取暖。

畲族山区,水田少,旱地多,水稻种植较少,杂粮较多。

他们普遍以地瓜米掺上稻米为主食,纯米饭只是宴请贵宾时才用,喜食虾皮、海带、豆腐等。

尤喜饮“米酒”和“麦酒”。

畲族的服饰畲族的传统服饰,斑斓绚丽,丰富多彩。

畲族服装崇尚青蓝色,衣料多为自织的麻布。

畲族男子服装与汉族无异,而闽东、浙南的部分畲族妇女,服饰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有穿短裤裹绑腿的习惯。

尤其是妇女的发式与汉族不同。

少女喜用红色绒线与头发缠在一起,编成一条长辫子,盘在头上。

已婚妇女一般都头戴凤冠,即用一根细小精制的竹管,外包红布帕,下悬一条一尺长、一寸宽的红绫。

老、中、青不同年龄的妇女,发间还分别环束黑色、蓝色或红色绒线。

冠上饰有一块圆银牌,牌上悬着三块小银牌;垂在额前,畲族称它为龙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凤冠(传说中,高辛帝把自己的三公主许配给斩犬戎番王头有功的盘瓠)。

冠上还插一根银簪,再佩戴上银项圈、银链、银手镯和耳环,显得格外艳丽夺目。

畲族的婚俗解放前,畲族婚姻家庭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仍保留着古朴的婚俗。

一般同姓不婚,本民族内部的盘、蓝、雷、钟四姓中自相婚配。

本来,氏族外婚制是畲族传统婚俗。

但由于历代统治者的民族压近和歧视政策,畲、汉两族之间严禁通婚,曾是畲族内部的一条族规。

解放后,随着民族平等团结政策的执行,畲、汉两族之间的通婚日益增多。

古代,畲族青年男女有自由恋爱的传统,对歌成婚是畲族先民的习俗。

但随着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受到汉族婚姻观念的影响,到解放前畲族婚姻的封建买卖包办现象十分严重。

解放后被革除,畲族青年男女基本上都是自由恋爱,婚姻自主。

在畲族社会里,无儿的家庭多行招赘,不少有儿子的家庭也让儿子去入赘,而让女儿留“招儿子”(即招女婿)。

一般入赘者的子女要随母姓,也有生有二子分别随父母姓的。

若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就得“做两头家”,即新婚头几年两边的家都要照顾,居无定处。

这样维持几年之后,才确定在夫妻两家中经济条件较好的一方家落户。

畲族的传统节日畲族节日主要有农历的三月三、农历四月的分龙节、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

另外,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

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

祭祖时要以两杯酒、一杯茶、三荤三素六碗菜,加上不同时节的餜。

在节日期间除酒肉必不可少外,每个节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

但不论过什么节日都要做糍粑。

成年人过生日除杀鸡、宰鸭外,也要做糍粑。

“三月三”是畲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其主要活动是去野外“踏青”,吃乌米饭,以缅怀祖先,亦称“乌饭节”。

乌米饭就是用一种植物的汁液把糯米饭染成乌色。

相传在唐代,畲族首领雷万兴和蓝奉高,领导着畲族人民反抗当时的统治阶级,被朝廷军队围困在山上。

将士们靠吃一种叫‘呜饭”的野果等充饥度过年关,第二年三月三日冲出包围,取得胜利。

为纪念他们,人们把三月三日作为节日,吃“乌米饭”表示纪念。

节日期间,附近几十里同宗词的畲族云集歌场,自晨至暮,对歌盘歌,内容为歌颂盘瓠,怀念始祖。

整个畲山,沉浸在一片歌的海洋之中。

晚上,各家吃“乌米饭”。

深夜,进行祭祖活动。

此外,畲族也过春节。

过春节时除宰鸡杀猪外,还要做糍粑,祝愿在新年里有好时运,日子年年(粘粘)甜。

初一早上,全家叩拜“盘古祖先”,老人讲祖先创业的艰难,过后举家团聚,唱山歌,送贺礼。

青年男女则走乡串寨,以歌传情,互叙友情。

畲族的宗教信仰习俗1.猎神信仰由于狩猎在畲民生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信奉猎神自古以来就是畲族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客家人受畲族的影响,也普遍信奉猎神。

据人类学学者郭志超对福建省南靖县和永定县若干闽客社区所做的民俗宗教调查,南靖县塔下张姓客家人社区和永定县湖坑李姓客家人社区都盛行猎神信仰,塔下是把溪岸一陡立的石壁作为猎射神的象征,“村民认为壁越陡、流越急,‘猎射神’越有灵感。

出猎前祭祷,猎获后用猎物祭谢。

若山里田园遭野兽侵害,亦祭祷‘猎射神’。

湖坑则“一半以上的村子有个‘猎射先师’。

‘猎射先师’的象征或是溪水急流边石壁,或筑一小石坛,坛后立一石。

打猎前,在猎神前烧香祷告,猎获后用猎物祭谢,若猎获丰,再用三牲祭谢。

若要猎虎、野猪,要在猎神前杀猪祭祷。

”2.三山国王信仰三山国王是在今日粤东客家人中影响最大的神帝之一,不少人认为它是客家人独有的神明。

但其实粤东的福老人、畲族人民以及从粤东移居台湾、海南岛、东南亚各国的移民都信仰三山国王。

如潮安碗窑、山犁、李公坑、饶平石鼓坪,丰顺风吹的畲民都崇奉三山国王神,每年正月都要举行迎送三山国王神的仪式,其中潮安碗窑、山犁畲民还把三山国王神置于必须迎送的诸神之首。

而海南省通什市的民族博物馆黎族馆中,至今还陈列着一面写着三山国王字样的三角形红旗。

这些都是畲族、黎族信仰三山国王的明证。

从时代特点来看,三山神信仰最初是隋代以但族为主的粤东土著民族的信仰。

而当时粤东的土著民族,应是后来畲族与黎族的共同的先民之一。

因此,三山国王信仰也是由畲族传给客家的。

3.蛇崇拜蛇是百越民族的图腾之一。

东汉许慎着《说文解字》解释“闽”字说:“闽,蛇种。

”意思是说属于百越系统的闽越族,是以蛇为图腾的。

赣闽粤交界区域古属百越,其中大部分地区还是闽越的范围,这里的土著民多以蛇为图腾,对蛇抱有尊崇、亲切的感情。

以汀州为例,长汀县西门外罗汉岭就有一座蛇王宫。

古老相传“没有汀州府,先有蛇王宫。

”可见这蛇王宫在客家先民到来之前即已存在,它是当地土著民崇拜蛇的物证之一。

另外在长汀、上杭二县交界处,有一座灵蛇山,山麓有蛇腾寺,寺庙中塑有蛇神,是美貌的白蛇娘娘形象,也是汀州土著民蛇崇拜的遗迹。

4.“盘瓠”传说畲族人民世代相传和歌颂始祖盘瓠的功绩。

盘瓠是畲族图腾崇拜的物件。

畲族先民以拟人化的手法,把盘瓠描塑成神奇、机智、勇敢的民族英雄,尊崇为畲族的始祖。

盘瓠是春秋时代一位历史人物,在公元前744年的楚与卢戎战争中,盘瓠杀敌立功、受封以及与公主结婚,是对历史的真实记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