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 ppt课件
中医基础
❖ (四)作为诊断、用药的归类方法 ❖ 疾病发生有原因,发展变化规律循, ❖ 八纲辨证最重要,总纲还需阴阳定。 ❖ 寒热表里与虚实,病位性质阴阳分。 ❖ 病位方面分阴阳,表证为阳里证阴; ❖ 疾病性质分阴阳,热证为阳寒证阴; ❖ 邪正消长趋势论,邪实为阳正虚阴。 ❖ 须知物极能相反,寒极亦能热昏昏, ❖ 热极反生寒象出,真热假寒要辨明。 ❖ 阴阳交错寒热变,寒热夹杂变证生, ❖ 阳虚生外寒,阴虚内热生, ❖ 阳盛身热去衣被,阴盛形寒战凛凛, ❖ 寒极生热亦常见,热极生寒常发生, ❖ 是谓阴极酷似阳,阳极反而酷似阴。
中医基础
❖ 病位性质辨得清,治疗措施要相应,高热过盛寒凉药,阴寒过盛投以温 。
❖ 热者寒之寒者热,正治方法临床用。若为阳衰难制阴,助阳消阴亦可行 。
❖ 阴虚独阳难潜伏,滋阴护阳常应用。是谓阴病要治阳,亦为阳病治阴从 。
❖ 泻其有余补不足,阴阳盛衰能纠正。中草药有数千种,性能概阴。药味辛甘苦酸咸,属阴属阳亦分明 ,
中医基础
第二章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节 阴阳 一 阴阳的基本概念 1 阴阳互立 中医学说谈阴阳,是谓物质双重性。 事物互立又统一,哲学理论道家行。 任何事物有属性,属性互立阴阳生。 昼夜寒热动与静,内外有形或无形。 上下来去迟与数,均为阴阳互立论。 天地万物知上下,天为阳来地为阴。 清阳上升积为天,地为浊阴下降成。 四时也有阴阳变,人有虚实阴阳分。 女属阴来男属阳,壮实为阳虚弱阴。 昼为阳来夜为阴,上午为阳下午阴。 阴中之阴是半夜,阴中之阳快天明。
第二节五行
❖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 (一)五行的归类 ❖ 五行木火土金水,归纳事物的属性,人体内外紧相连,补充阴阳说理明。 ❖ 木生于春多风动,在志为怒色为青,在窍为目体为筋,肝胆表里病累损。 ❖ 诸风悼眩皆属肝,酸味收敛肝风平。夏天暑热火易旺,在志为喜色赤红, ❖ 在窍为舌体为脉,火热下移小肠行;诸痛疮疡皆属心,苦味入心火能清。 ❖ 长夏归属脾土湿,思虑伤脾色黄呈,在窍为口体为肌,脾胃表里联系紧; ❖ 诸湿肿满皆属脾,甘味健脾湿自尽。秋多肺燥属于金,在志为悲白色净, ❖ 在窍为鼻体为皮,肺与大肠表里生;诸气喷郁皆属肺,辛散肺宣咳喘平。 ❖ 冬多寒气肾水应,恐为其志色黑凝,在窍为耳体为骨,肾与膀胱鸳鸯亲; ❖ 诸寒收引皆属肾,咸味入肾是治本。五行五色五味配,全面参考辨证清。
中医基础
❖ 2 阴阳互根 ❖ 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阳互根学说生。 ❖ 阳主杀,阴主藏,阴主长,阳主生。 ❖ 阳主热蒸能化气,阴主寒凝能成形。 ❖ 天气下降变成雨,地气上升聚为云。 ❖ 阴在内而阳守外,阳卫外而阴后勤。 ❖ 阳出于外而阴得守,阴守于内而阳布行。 ❖ 阴阳相对有依靠,孤阴独阳难存。 ❖ 无阴无所阳,无阳无所阴。 ❖ 孤阴独阳无所化,无阳独阴难运行。 ❖ 阴阳互根万物生,生命活动永不停。 ❖ 一旦阴阳有决离,生命终止命难存。
中医基础
❖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 正常生理活动中,物质机能协调成, ❖ 物质为基础,功能乃发生。 ❖ 没有阴质阳不固,没有阳气阴难运, ❖ 无阳则阴无所化,无阴则阳无以生。 ❖ 阴阳一方有盛衰,一旦失调患疾病。
中医基础
❖ (三)说明人体的疾病变化 ❖ 季节寒暑有更迭,人体气血有衰盛, ❖ 阴阳平衡得生机,太过不及疾病生。 ❖ 阳主表,其气热,阴主里,其气寒, ❖ 故曰阳虚则生寒,阴盛之时寒亦深。 ❖ 阴盛导致阳气虚,阳胜阴伤阳难存, ❖ 是谓阳胜则阴病,阴胜阳病寒更沉。 ❖ 阴损能及阳, 阳胜能及阴, ❖ 慢性疾病阴阳虚,乃为阴阳互损成。
❖ 辛甘属阳能发散,苦咸收敛降属阴,作用升浮属阳药,沉降作用当属阴 。
❖ 花叶皮刺属阳药,向上向外可透升;矿石贝壳属阴药,下沉潜阳能安神 。
❖ 藤络属阳入经络,能达四肢把药引;子仁属阴能下降,润肺定喘大便通 。
❖ 阴味之药出下窍,药味阳性上窍腾。阴阳属性归类法,其他方面也应用
,
中医基础
❖ 经络三阴和三阳,督脉属阳冲脉阴。病因寒湿为阴邪,风火暑燥阳邪侵
中医基础
中医基础(歌诀) 第一章 中医的基本特点
中医基础
第一节 整体观念
❖ 中医治病讲辨证,整体观念最要紧。 ❖ 内脏有病体表现,情绪气候常是因 ❖ 不忘季节和水土生活习惯亦要问。 ❖ 七情变化是内因,六淫之气外因寻, ❖ 饮食起居房中事,创伤虫咬应关心。 ❖ 五脏六腑各司职,功能特点要记清; ❖ 阴阳表里寒热分,虚实补泻原则定。 ❖ 临证不忘精气神,脉因证治全面审。
中医基础
❖ 3 阴阳的消长与转化 ❖ 阴阳理论道家生,绝对静止不可能。 ❖ 阴阳有消长,变化缓缓生。 ❖ 阳消假阴长,阴消假阳生。 ❖ 春去夏来临,秋逝冬寒侵。 ❖ 寒暑消长动不息,寒热更迭有分明。 ❖ 热盛转为阴,寒盛则热生。 ❖ 阴极能变阳,阳极能变阴。 ❖ 阴阳消长与变化,错综复杂要理顺。 ❖ 阴阳不合四季乱,永春无秋不合情。 ❖ 阴平阳秘邪不入,和平协调得安宁。
中医基础
二、阴阳在医学上的具体应用
❖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 阴阳客观辨证法,生理病理说理清, ❖ 诊断治疗有规律,变化万千阴阳寻。 ❖ 组织结构定属性,人体上下内外分, ❖ 背外为阳腹内阴,上身为阳下身阴; ❖ 脏腑还可分阴阳,六腑为阳五脏阴。 ❖ 具体脏腑阴阳配,功能为阳器质阴。 ❖ 同一事物两方面,相互对立阴阳遵。
中医基础
第二节 辨证论治
❖ 患者有病来求医,症状复杂应审辨。症多法多方亦多,辨证论治是关键。 ❖ 辨是鉴别和分析,症状归类为证言。论是讨论和探讨,治法治则方药煎。 ❖ 辨证首先求病因,病机病位要验明。望闻问切四诊和,综合分析莫厌倦。 ❖ 中医辨证最复杂,举个例子来体现。病人主诉饮食伤,见证胃脘胀满痛。 ❖ 病位应在胃肠间,食积气滞病机断。消食宽中原则定,方选保和丸加减。 ❖ 若见晄白心悸诉,血虚应是病因缘。心主血脉脾统血,健脾养心归脾丸。 ❖ 辨证方法比较多,根据需要灵活选。内科杂症八纲选,脏腑辨证在其间。 ❖ 六经辨证用外感,卫气营血瘟疫判。三焦辨证也常用,温病杂病均可辨。 ❖ 方剂辨证仲景创,现代研究多进展。六种辨证经常用,八纲辨证是关键。 ❖ 同病异治灵活用,异病同治有方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