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理学第六章 法制现代化 (2)

法理学第六章 法制现代化 (2)

8
(五)法律应该具有一致性,不能相互冲突 法制现代化要求避免法律中的矛盾。富勒举例说, 如果一项法律里有一条规定车主应该在1月1日换 照,另一条却规定在1月1日从事任何劳动皆属犯 罪行为,就会危害法治。在这样的情况下,法院应 该通过解释来解决矛盾。比如只承认前一条,使车 主在1月1日装牌照不构成犯罪;或者只承认后一 条,使车主将装牌照的时间合法地推迟到1月2日 。但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将这两种解释结合起来,使 车主无论在1月1日还是推迟到1月2日装牌照均 属合法,这样,就使得公民能够自行解决法律的矛 盾而不致损害自己的利益。除了同一法律的不同规 定之间的矛盾外,更常见的情形是几个法律之间的 9 矛盾。
(四)法律必须明确 明确的法律也是法制现代化的一个基本标准。 有的人错误地认为,只有法官、警察、检察官才会 侵犯法制,立法机关却不可能,除非它们违反宪法 对其权力的限制。事实上,一个模糊不清、支离破 碎的立法也危害法制。当然,强调法律的明确性并 不是一般地反对在立法中使用诸如‚善良忠诚‛和 ‚适当注意‛等准则。保证法律明确性的最好办法 就是有效利用立法大厅外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常识性 判断标准。当然,对法律的明确性的要求也不能过 分,一种华而不实的明确性可能比老老实实的含糊 不清还更有害。
4
(二)法律必须为公众所知晓 法律必须公布,告之于民众,以便被指望服从 规则的人们了解规则是什么。富勒就此提出4条理 由:首先,一个法律公布后,即便100个人中仅 有一个人去了解公布的法律,这也足以说明法律必 须公布。因为至少这个人有权利了解法律,而这个 人又是国家无法事先认定的,所以法律必须加以公 布。其次,人们通常不是因为直接了解法律而是因 为仿效了解法律者的行为样式而守法,因此,少数 人的法律知识可以间接地影响许多人的行为。再次 ,法律只有公布后才能由公众加以批评,包括对不 应制定的那些法律的批评,同时也才可能对适用法 律的人的违法行为加以制约。
2
二、法制现代化的评价标准 法制现代化的标准,即现代法治的标准。对于 这个问题,现代西方法律思想家已经进行了广泛的 探讨。 因此,综合他们三家的学说,可以把法制现代 化的评价标准归纳为10个方面。换言之,一个国 家的法制是否达到了现代化的标准,可以从以下1 0个方面加以衡量:
3
(一)必须制定有普遍性的针对一般的法律 法制现代化所要求的法律具有普遍性,主要包 括三层意思: 第一,法律规范的制定要有一般性。 第二,法律规范在适用过程中要有一般性。这 主要指相同的情况必须得到相同的对待。 第三,法律制度须具备统一性。在此意义上, 一国可以有两制或多制,但不能有两法或多法。
(六)法律可以被人遵守 法律可以被人遵守,是指规则的接收者必须能 够使他们的行为与规则相符合。富勒说,人们通常 认为,任何神志健全的立法者,甚至是邪恶的独裁 者,也不会有理由制定一项要求人们去做不可能做 的事情的法律,但现实生活却与此相反。立法者可 能微妙地甚至善意地制定出这样的法律,这就像一 位好教师为增长学生的知识而对学生提出超出其能 力的学习要求。但是问题在于,倘若学生未能完全 实现教师的不切实际的要求,教师可以就学生已完 成部分要求而表示祝贺;如果立法不切实际,政府 官员就会面临这样的困境:要么强迫公民为其不可 能为之事,以致造成严重的不义;要么对公民违法 10 视而不见,从而削弱对法律的尊重。
第六章
法制现代化
第一节 法制现代化的概念 一、法制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 (一)法制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现代化‛一词使用非常广泛,但作为一个 术语,其内涵和外延都不易确定。就一般的意义 而言,现代化指的是一个社会的观念、生活方式 和社会制度,从传统向现代的变更与转型,即经 历的从传统生活方式与体制向现代生活方式与体 制的变更。C.E.布莱克认为,‚现代化‛是 指‚反映着人控制环境的知识亘古未有的增长, 伴随着科学革命的发生,从历史上发展而来的各 种体制适应迅速变化的各种功能的过程‛。
6
(三)法律不溯及既往 现代化的法制应当是适用于将来的,一个溯及 既往的法律,的确像是一个怪物。按照富勒的意见 ,法律是指以规则来治理人们行为的事业,如果说 以明天制定的法律来治理今天的行为,那完全是一 句空话。但从法律一般是适用于未来的这一角度而 论,可能在有的情况下,溯及既往的法律是一个不 可缺少的补救办法。但人们也应记住,希特勒在1 934年实行血腥清洗时就曾发布过溯及既往的法 律。所谓法律不溯及既往,即是指规则之存在须在 时间上先于按规则审判的行为,法无明文规定不为 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事实上,也没有人能遵 循溯及既往的法律,因其行动时该项法律并不存在 7 。
5
最后,大量现代法律的内容是专门性的,它 们是否能为公民所了解,这无关紧要,法律应当 公布绝不是指望每个公民都坐下来阅看全部法律 。其实,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子产与叔向曾 就成文法及其公布问题展开争论。此后,关于法 律应当向众人公布的理论占据主导,并有不少精 彩论述。让守法者知立法之意,已经超出了关于 法律公布与否的争论。实际上,这正是法制现代 化研究者们应当考虑的。法制现代化的这一项标 准,为人们从现代法制的立场进一步理解十余年 来我国的普法运动和规范方兴未艾的法律援助事 业提供了一个重主要特征 从历史上看,当代中国的法制现代化进程始于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党的十一届三中 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重要国策,确立了保障人民 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民主制度化和法制化的 基本方针。法制现代化实践也得以由此拉开帷幕。 为了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国先后制定了一 大批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基本法律,经济领域基 本实现了有法可依。但受思想认识的局限,当时并 未明确提出‚法制现代化‛的概念。直到‚十五大 ‛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法制现代化‛的概念才越发明晰,中国的法制现 代化建设才开始由‚自发‛转入‚自觉‛阶段,并 进入其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