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是中国能源的战略选择资源结构决定了煤炭是中国的主体能源。
地质条件决定了中国是一个多煤、贫油、少气的国家,在我国已探明的化石能源储量中,煤炭占了94.3%,石油、天然气仅占5.7%,这就表明了煤炭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地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能源需求不断增长,单是发电设备(其中主要是燃煤发电) ,近年来每年装机容量增长接近1亿千瓦,而作为目前能源主体的不可再生能源,除煤炭以外,都大量依赖进口。
2008年中国原油产量1.87亿吨,消耗量3.84亿吨,对外依存度为51%,到了2020年,中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超过64%。
根据社科院的预测,到了2020年中国天然气需求量将达到2000亿立方,其中一半需要进口。
而可再生能源(主要指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尽管发展快速,但是基数小,短期内在能源结构所占比例仍然较小,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担当能源主力的重任。
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在能源供应紧张,而可再生能源供应量青黄不接的时刻,煤炭仍将担负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任。
将节能、新能源替代等所以影响煤炭需求的因素考虑在内,中国煤炭需求仍将增长。
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研究中心预测,2010年至2020年煤炭需求将达到32亿吨,年均增长率为1.3%。
但是,煤炭利用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有限的。
首先,煤炭开采难度日益增大。
目前我国大中型煤矿的平均开采深度已超过400米,到了2020年,平均开采深度将达到500米。
其次,煤炭开采浪费严重。
现阶段,我国煤矿采出率平均仅为30%左右,小煤矿矿井采出率仅有10% ~ 15%,资源浪费破坏严重; 煤炭加工程度低,煤炭洗选率多年来一直在30%左右,煤炭转化率不到15%,燃煤发电平均热能利用率约为30%; 能源利用率低,大量的煤系共伴生矿物、煤炭开采中的废弃物没有得到综合利用。
再次,煤炭开采的环境问题严重。
矿井瓦斯排空、煤尘污染、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的排放、污水排放等等,煤炭开采、运输和利用都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据绿色和平组织的测算,2007年中国因煤炭造成的环境、社会、经济等外部损失超过人民币17,000亿元,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7.1%。
降低煤炭的绝对使用量无疑是解决煤炭利用带来的种种环境问题的最佳方法。
但是,尽管可再生能源飞速发展,短期内仍远远无法达到减少煤炭消费总量的效果。
所以,必须通过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来缓解这一矛盾。
提高煤炭回采率,节约有限的没资源;开发低浓度瓦斯气和煤矸石的利用方法,变废为宝;提高煤炭的燃烧效率等等,都将大大节约煤炭资源,降低煤炭需求增速。
二、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是当前减排的最重要和最现实的手段煤炭利用是我国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来源。
煤炭的二氧化碳排放是所有化石燃料中最高的,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的使用量在60%以上。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目前中国煤炭利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已达到60亿吨。
气候的人为变暖可能导致一些突变的或不可逆转的影响,给人类带来一系列问题,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减排是人类迫切需要直面的问题,是全球不可动摇的目标。
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承诺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 年降低40%~45%。
中国正处于二氧化碳排放的上升期,未来中国的二氧化碳年排放峰值何时出现,绝对值是多少,80亿吨、90亿吨、还是100亿吨? 什么时候会开始下降? 气候变化是全世界的问题,更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
若要将未来全球温升控制在2~3 ℃,2050 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需要比1990年减少50%左右,只能排放104亿吨,这是届时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总空间。
目前中国的碳排放量已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发达国家纷纷盯着中国,要求中国承诺减排责任的呼声越来越高。
我国正面临日益加剧的减排压力。
推广清洁高效用煤技术是目前实现减排最重要和最现实的手段。
作为煤炭使用大国,短期内煤炭使用量无法下降,可再生能源占比任然很小。
仅仅依靠可再生能源来实现减排,短期内依然是杯水车薪。
根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综合考虑我国资源潜力、环境约束、社会总成本等因素后,乐观地预测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潜力,2020年可再生能源总量约6亿标准煤当量,其中还包括水电在内。
因此减排必须从源头着手,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达到减排的目的。
如果将煤炭的利用率提高1%,每年将可节约1800万吨左右标准煤,以目前火电的平均耗煤量计算,这相当于2000万千瓦的光伏发电一年节省的煤炭耗用量。
三、清洁高效利用煤炭的可行性分析1.清洁高效利用煤炭是中国长期以来的重要能源战略政策,得到政策上的支持和鼓励。
在实际应用领域,很多节能政策都适用于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在煤炭开采、电力、金属冶炼、化工等领域也有很多与煤炭利用密切相关的节能政策。
在新兴能源产业规划中,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
传统能源改造升级和清洁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能源战略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并且在新能源占比很小的情况下,前者更是起到了后者不可替代的作用。
2.清洁高效利用煤炭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我国目前的煤炭利用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低,还有很多低成本的清洁高效用煤技术可以采用。
例如煤炭气化技术,将煤转变为煤气,能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
而且即使成本较高的清洁高效用煤技术,与其它一些可再生能源技术相比,也有很高的成本优势。
如果投资1000亿用于光伏,以目前的成本可以建设约2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按照现在国内的平均煤电耗煤量,每年可减少用煤178万吨;而如果1000亿投资超临界发电设备,可建设约20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按照每千瓦时节约煤57克计算,每年可节约用煤570万吨。
3.清洁高效利用煤炭在技术上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我国目前煤炭利用效率较低,提升空间很大。
煤矸石的利用率只有44.3%,造成大量煤矸石堆放,占据土地、污染环境。
在煤电领域,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煤耗水平约为300克/度,而中国浅析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文章摘要】多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结构,以及可再生能源短期内占比很小的现实决定了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我国的主体能源。
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既是我国能源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当前节能减排最重要、最现实的手段。
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可行性。
【关键词】煤炭;清洁;高效;碳排放汤 斐 江南大学商学院 江苏无锡 214122现代商业MODERN B USINESS51现代商业MODERN B USINESS52【参考文献】1、田春秀,李丽萍,曹凤中.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J].能源政策研究,2010(2).2、庄贵阳. 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的火电机组的平均耗煤水平约为357克/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在减排领域,采用IGCC技术,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可达到普通燃煤电站的十分之一,再加上CCS技术,还有望实现二氧化碳的近零排放。
4.碳交易机制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推动力。
由于发达国家的能源利用率高,能源结构优化,新的能源技术已经被大量采用,进一步减排的成本高、难度大。
而发展中国家能源效率低,减排空间大,减排成本低。
为了平衡减排成本和减排供求的地区差异,碳交易市场应运而生。
其中的清洁发展机制CDM,将使成本较高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的应用成为可能。
CDM要求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自身减排的基础上,通过CDM项目取得额外的减排量,以此作为国内高成本减排量地替代品。
CDM的存在,使得很多高成本技术得以应用,例如低浓度煤层气的开发利用、超临界发电技术、IGCC技术、碳捕获和碳封存等等,都可以通过CDM实现商业化。
另外自愿减排交易VT,也将为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的推广增添动力。
尽管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目前规模很小,但发展迅速,2008年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交易额已经超过3亿美金。
在中国内地,2008年,北京、上海、天津三家环境权益交易所挂牌成立;2009年,山西吕梁节能减排项目交易中心、武汉、杭州、昆明等交易所相继成立,等等。
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对额外性的要求不高,因此,该市场的存在一方面使得碳交易更加自由灵活,另一方面本身具有经济价值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将更具有经济上的竞争力,使得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的推广更有动力。
式的外交途径与东盟有关国家就南沙群岛问题进行谈判,对主权和共同开发等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沟通。
例如,在1991年7月中,东盟各国在印度尼西亚首都万隆召开了南中国海问题会议,研讨南中国海地区的潜在冲突的处理问题,中国及台湾的有关官员和专家也都出席了此次会议。
此次会议的主要目的在于,就防止南海地区出现紧张局势、使南海地区成为友好合作的区域的途径进行共同探讨。
中国代表在此次会议上提出了两个主要的建议,即: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相互之间展开合作共同开发。
中方代表明确地表示,在南沙诸岛的主权归属问题上,中国的基本立场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其历史和法理上的依据都是相当充分且可信的。
中方代表还指出,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是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这一态度在会议上再次得到了有关方面的广泛认可和赞扬,促进了有关各方的相互了解与信任,并且充分显示了中国政府解决南沙问题的诚意,显示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态度。
但是,由于南沙地区的地缘因素、资源利益以及大国的介入,虽然中国政府屡次表明自己对于南沙争端的诚意和负责任的态度,但是根据有关东盟国家的实际行为状况来看,十六字方针并未得到事实上的贯彻。
尤其是从“主权归我”这一首要条件来看,周边国家纷纷提出对南沙诸岛的主权,中国大陆实际控制的数目非常少,而大部分岛礁分别被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占据。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盟有关国家如越南、菲律宾等已经在南沙问题上发生了好几起冲突事件。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向周边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宣示,中国对南沙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周边国家无视我国主权、掠夺资源瓜分海域的做法是违反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宗旨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
为了捍卫我国的正当权益,我们承诺通过对话协商来和平解决南沙纷争,但决不会一味退让妥协,致使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侵害。
2.加快南沙海域油气资源勘查步伐。
周边国家非常重视南沙地区的油气资源开发,将之视为重大经济利益。
如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早已建成数个海陆开发体系和若干个浮式开发体系,对中国传统海疆线内的20多个油气田进行掠夺式开采。
为了借用大国的力量,它们甚至与英、美等大石油公司合作开发,形成对中国的共同遏制。
不仅单独将中国海域对外招标,还阻止中国进行正常的科学考察。
共同开发的原则并未得到周边国家的响应,目前中国在南沙地区尚未开出一桶油、打出一方气。
鉴于此,我们应该“改变重北轻南的倾向,把开发南沙油气资源放在战略核心地位加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