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中民俗博物馆石雕拴马桩的形式美

关中民俗博物馆石雕拴马桩的形式美

关中民俗博物馆石雕拴马桩的形式美拴马桩石雕是我国北方独有的民间石刻艺术品,在陕西省渭北高原上的澄城县分布尤为密集,其数量和品种可称得上在全国“独一无二”。

它原本是过去乡绅大户等殷实富裕之家拴系骡马的雕刻实用条石,以坚固耐磨的整块青石雕凿而成,一般通高2—3米,宽厚相当,约22—30厘米不等,常栽立在农家民居建筑大门的两侧,不仅成为居民宅院建筑的有机构成,而且和门前的石狮一样,既有装点建筑炫耀富有的作用,同时还被赋予了避邪镇宅的意义,人们称它为“庄户人家的华表”。

栓马桩石雕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雕刻手法粗犷随意,人物表情丰富夸张,因材取式,力求会意。

本文从拴马桩的形式美来解析拴马桩的独特之处。

1、材质之美:充满质感的砂岩石与墨玉之称的青石1.1拴马桩的取材自从人们驯服骡马后,拴马桩也随之产生。

人们在选取什么样的材质进行,一方面来自现实可操作的考虑,另一方面则源于这些材质本身的意义指代。

早期的拴马桩应该主要以实用为主,显然采用采用木质的要比采用石质的要可行的多,石头的所有自然属性坚硬、朴素、尤其是坚实耐久特质使其与‘永恒’的概念相连。

石材一方面与死亡有关,另一方面又与不朽和升仙联系。

死亡、升仙与石材的共同联系又强化了这二者之间的联系。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加之人们审美意识的不断自觉,在特定的地域、历史环境下,这种为了实用,但更多的是为了表达审美情趣的石质栓马桩应运而生了。

据考证,拴马柱石雕均取材于关中渭北北山。

北山石质特点并不复杂,大体分为砂岩石和石灰岩石。

然而,两种石材不同的特点在挂马桩石雕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韵。

1.2 拴马桩石材的特点目前拴马桩的主要材质为石灰岩,少量实用砂岩。

一方面取决于二者的实用性,另一方面由两种不同材质给人带来的审美感受不同,也即取决于人们当时的审美取向。

1.2.2 石灰岩中国建筑雕刻大都选择石灰岩,目前拴马桩的石材大都选择石灰岩,这除了石灰岩本身难以细节雕刻之外,和关中人们本身的审美情趣有很大关联。

石灰岩之所以用量比砂岩大,也许,石灰岩更接近于“玉”。

而“玉”在中国文化中承载着太多的内涵。

石灰岩在时间的风雨冲刷下,被人们肌肤不断的爱抚打磨下会呈现出一种晶董的“墨”色,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在光洁润盈的石材前面,传递给观者更多的暇想,赋予它们更为深刻的生命体验。

图1.1 背背猴拴马桩背背猴拴马桩(如图1.1),材质青石,由于桩首猴子形态生动活拨、憨态可掬,加之高度不高,所以,游客经常不能自已的“爱抚”,长此以往,桩体颜色圆润、透亮,犹如玉质。

石灰岩俗称青石,颜色丰富且硬度不高,手感细腻。

石灰岩是现代石灰工业、水泥工业的主要原材料,在冶金工业中也可作为溶剂,然而,在生产力先对地下的中国传统社会,其丰富的色彩与可塑性强的特点是作为建筑石材和装饰雕刻的绝佳材料。

1.2.1砂岩当手和砂岩触摸时,会有着一股强烈“层次感”,当手划过拴马柱砂岩粗糙的桩体时,触觉传递更多的信息,体验到石本身的生命个性。

拴马桩石雕作品中以“狮”为主题的作品很多,“狮”这一特殊世界的灵物在砂岩材质的衬托下传递出更为具体的生命气韵。

中国民间历来就要有“石狮之魂,在于石而非狮”的说法。

1.2 人物驳狮拴马桩相对于青石,砂岩石颗粒结构较粗,所以表面粗粝,硬度较高,难以雕刻,尤其不宜细部雕镂。

人物驳狮拴马桩(如图1.2),材质砂岩。

驯狮人头戴缠头帽,浓眉大眼,高鼻歪嘴,身上圆领窄袖长袍,骑在子背上,两手分别拽着狮子耳朵,背上背负一小猴,狮子蹙眉圆眼,宽鼻子,平嘴盆,项上戴着项圈,下挂响铃,一前足踩球,后腿微曲。

桩颈四面包揪角内刻花丼纹饰,四角皆有垂柱。

1.3 总结目前,拴马桩石雕作品两种材质都有采用,其中以石灰岩的材质为主。

渭北拴马桩因其材料材质的不同,也体现出了不同的风格样貌和表现特征。

石灰岩石雕斑的拴马桩作品,光滑、清凉、洁润,表现出的主题线条丰富、内容生动。

砂岩石雕孫的挂马桩粗犷、质朴,表现出的主题人物和动物线条简约、韵味悠长。

2、构图之美:天圆地方的整体构架、对角线原则、空间统一原则2.1 天圆地方的整体构架“上圆下方”是拴马桩石雕整体构架的特质。

首先,拴马披的桩身都是以方”为主体的造型,大都为四方柱体,也有部分六棱或八棱柱体造型。

其次,桩首的造型无论什么主题,一般都会遵从“圆润”的整体形态,且以整体圆形呈现的造型也是拴马桩常用的表达方式(此时圆形的具体内容往往是植物,例如桃、瓜、果之类)。

“圆是最美的”是西方美学的著名命题。

猴子拴马桩猴子拴马桩,材质青石。

该桩猴子圆头、圆眼、圆耳朵,加之刻画细微的圆乳头、圆肚肪,坐在刻着一圈圆钉的圆台上,活脱一尊圆不溜丢小圆猴。

和四方的柱体浑然一体,可以说把拴马桩石雕上圆下方的原则体现的淋漓尽致。

栓马桩石雕“上圆下方”是对中国传统“天圆地方”理念的具象体现,也是对天地人和谐统一生命境界的一种向往。

2.2、对角线原则的应用拴马桩石雕作品上充分体现出了对角线原则的运用。

即拴马桩桩首造型主题内容的正面一定是和桩体的棱柱体的棱线(对角线)上下对应的。

对角线原则的运用,一方面让桩首主题表达有了更加充分的空间,另一方面让作品整体呈现出一种更加动感活泼的气韵。

2.1 狮首拴马桩以上三尊狮首拴马桩(图2.1所示),形态各异,统一的一点是每一头狮子的鼻子都和桩体的对角棱线一直,可以充分阐释拴马桩构图中的对角线原则。

对角线原则在拴马桩石雕上的运用绝非偶然,而是石雕匠人在有限构图空间里智慧的结晶,也充分反映了挂马桩民俗艺术特有的审美取向。

挂马桩石雕一般的桩截面都在左右,在这样一个有限的空间里若想展示丰富、生动的艺术主体就需要充分的发掘空间、利用好空间,显然对角线直线最长的特点是以对角线为构图基准的理论依据。

另外,对角线构图原则下的表现主题更加生动、活拨,非常有效地拉近了作品和观者之间的心理距离,生活气息是其最大的特点,拴马桩这一民居出身的小艺术传递浓烈的生活气息是它们与生俱来的使命。

对于民间小艺术的拴马桩石雕呈现的是民居主体个体对于生活最现实、鲜活的诉求,所以,“对角线构图法则”呈现出的活拨、生动才和这个环境和谐,而这也正是社会的生命力的源泉。

2.3、空间统一原则挂马桩石雕在有限的空间下,承载着丰富的表现元素,而这样一个丰富的表现元素在挂马桩整体与局部的层次关系中却被有序地、和谐地表现了出来。

首先,拴马桩石雕的自足空间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自足空间就是雕塑本体所占有的空间。

这种空间方式是由于它自身的造型特点以及特殊的结构方法决定的。

一般说来,雕塑自足空间都是具有长、宽、厚的三度空间的。

这个空间是由雕塑物质材料全部占有的。

从传统的雕塑观念看,处理好自足空间就是全部的雕塑技法。

特别是在以表现人为主的题材中,只要按其自然面貌,忠实地模拟就可以创造一个自足空间。

常常是一个自足空间雕塑安置在某种环境下使人感到过分真实。

2.3 桩首人物戴租帽以上作品,材质青石,桩首人物戴租帽,八字浓眉,大眼大鼻,翘嘴。

前腿直立,后腿微曲,高大欢快。

狮子如意鼻子残损,身材矮小,宽平嘴,嘴含长带,手法夸张和谐自然。

整个作品主题生动,构图巧妙,人与兽之间层次分明,关系清楚,人物和兽的个体特征描述都很传神,可以说是在有限的自足空间里极具艺术功力的构图技能展示。

图2.4 拴马桩石雕我们把栓马桩石雕作品放置在它原本应该在的民居前,眼前立刻呈现出一幅结构清楚、层次分明、韵味十足的生活画卷(如图2.4)。

原本夸张灵动的拴马桩石雕在民居前面一点也不会让人感觉到任何的突兀和抢眼,反而和台阶、门廊、庭院,以及门枕石、柱础、石凳共同构成了一个相互照应、相互衬托、相互扶持、相互交流的一个活生生的家庭,共同诉说着属于这个家庭的那些过往和现在。

3、技法之美:多种石雕技法下展现的中国水墨画意蕴3.1 中国传统石雕技法及其在拴马被上的运用悠远、瑰丽的中国石雕艺术拥有丰富的技法,主要表现在圆雕、浮雕和透雕三大类作品。

拴马桩石雕充分的运用了这三种技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主题内容。

3.1.1 圆雕所谓圆雕作品,又称立体雕,是指对雕塑原材料整体度考量,通过多维度、多角度的内容设计,展现一种立体的主题内容。

中国传统雕塑作品很多,表现内容也很丰富。

最具代表性的有门狮、灵道人物等。

图3.1 背背猴挂马桩如图3.1所示,大圆眼极具夸张,尖嘴,双手捧印,坐在石台上。

身后依一小猴。

下设台座,四侧绕彩带,桩颈四侧有浮雕,四角各一垂柱。

这桩作品对于观者从任何一个角度都能传递出不同的意蕴,若从前面欣赏,母猴五官夸张、生动,传神至极,手抱集中代表福、禄、寿、喜中“禄”的大印给人及其吉样的寓意;若从后面欣赏,小猴娇小、顽皮,和包揪一起被母猴背在背上,浓浓的童趣扑面而来……3.1.2浮雕浮雕可以说是绘画艺术在雕塑领域的运用。

浮雕在进行雕塑时要求附属在一个平面载体之上,浮雕的作品一般是有一面(最多两面)供观者欣赏。

由于这种雕塑的空间有限性,所以浮雕在主题内容的表现上没有圆雕生动、丰富,然而,恰恰由于其单面平面雕塑的特点,让它在建筑和装饰器物上有更加广泛的运用空间,所以,建筑中浮雕作品的运用最广。

浮雕是检马桩除了圆雕手法之外运用的最多的了,除了在桩首部位为了表现特定的主题内容需要用到浮雕技法之外,在拴马桩的桩体,尤其桩颈部位用浮雕技法表现了丰富的内容。

日、月、星辰,花舟、动物,珍禽、博古都成为浮雕技法表现的内容。

(如图3.2所示。

)3.2浮雕类拴马柱3.1.3 透雕对透雕的理解目前有两种大的分类。

一种认为:所谓透雕是在浮雕的基础之上,镂空其背景的部分,可以是双面雕塑也可以是单面的。

图3.3 猴子驯狮拴马桩上图材质青石。

其中子阔口露齿,形象细腻,充分反映出匠人娴熟的透雕技艺。

拴马桩石雕充分合理地运用了中国三大石雕传统技法,成为中国石雕艺术技法展示的一个大舞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