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HSE管理与控制措施3.3.1HSE风险识别、消减控制措施(一)HSE风险识别工作程序(1) 环境和危害因素的识别范围1) 管理体系覆盖范围中的危害和影响。
2) 所使用的产品、服务中可以施加影响的因素。
3) 识别危害因素和环境因素时应考虑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以及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①常规和非常规的工作环境及操作条件。
②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包括来自:——产品(材料)的包装缺陷。
——结构失效。
——气候、地球物理及其他外部自然灾害。
——人为因素,包括违反HSE管理体系要求。
③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理。
④以往活动遗留下来的潜在危害和影响。
4) 识别危害因素和环境因素要考虑以下几种类型:(2) 环境和危害因素识别方法危害和环境因素识别采用工艺流程分析、现场调查、标准对照、问卷调查等方法或互相结合方法。
(3) 环境和危害因素识别步骤1) 施工管理部定期组织EPC项目部各职能部室和各班组进行危害因素和环境因素识别工作。
2) 各职能部室组织人员对本部室的环境和风险因素进行识别,汇总后填写《环境和危害因素清单》,并及时上报施工管理部。
3) 各班组将《危害因素调查表》和《环境因素调查表》下发,组织相关人员对环境和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并填写《危害因素调查表》和《环境因素调查表》,汇总后填写《环境和危害因素清单》,经主管领导审批后,上报EPC项目部施工管理部。
(4) 环境和危害因素的评价1) 对危害因素和环境因素的评价一般采用是非判断法、矩阵法和打分法或互相结合方法进行。
重要环境因素的确定依据风险评价矩阵表进行,重大危害因素的评价依据打分法进行。
2) 重要环境因素的确定3) 总承包项目部各职能部室、各班组依据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和上述方法对识别出的环境和危害因素进行确定和评价,填写《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害因素清单》,经主管领导审批后,上报EPC项目部HSE部。
4) 施工管理部组织有资格、能力的专业人员,依据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从上报的重要环境和重大危害因素中确定、评价出项目部重要环境和重大危害因素,报项目经理审核批准后,以文件下发。
5) 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害因素确定和评价工作在工程开工前应进行一次,在工程施工中根据工程或环境的变更要重新进行确定与评价。
(5) 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害因素的管理1) 对总承包项目部确定、评价出的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害因素实行分级管理。
列入总承包项目部控制的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害因素,由HSE部组织相关职能部室、各班组制定风险削减控制措施,经管理者代表审批后方可实施,总承包项目部对施工管理部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验证。
2) 未列入工程总承包部控制的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害因素,由各班组自行组织制定风险削减控制措施,经本单位主管领导审批后,予以实施,负责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3) 对无法直接通过运行控制的重大环境和危害因素,HSE部监督其制定相应的应急准备和响应计划,执行《应急准备和响应控制程序》。
(6) 环境和危害因素的更新1) 通常情况下,每年对环境和危害因素重新识别和评价。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及时更新:①有关的环境及职业安全健康的法律法规及要求发生变化时。
②重大环境污染和健康安全事故发生后。
③基础办公设施发生变化时。
④办公区域迁址或有新项目开工前。
⑤管理评审要求时。
⑥顾客和相关方提出抱怨或合理要求。
⑦发生其他重大变化时。
2) 发生上述任一情况时,由HSE部(或各班组)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在一周内对发生变化的活动的环境和危害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及时修正《环境和危害因素清单》及《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害因素清单》,经项目经理审批后,由工程总承包部将《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害因素清单》发放到相关职能部室和各班组,将旧清单收回,执行《文件和资料控制程序》。
由于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害因素的更新,引起的文件变更,执行《变更管理程序》有关规定。
(二)HSE风险和消减控制措施HSE风险消减和控制措施如下表:3.3.2环境保护工程“三同时”保证措施(1)设计阶段保证措施对环境和水土有影响的项目必须坚持防治污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的制度。
将初设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及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审批意见及时提供给设计部,总承包部对设计部在项目设计过程中是否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情况进行监督。
设计部根据批复后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要求设计相应的环境保护设施,环境保护设施的设计因地制宜地采取行之有效的污染预防、污染治理措施和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技术。
在主体工程设计过程中要时刻体现对环境保护的理念。
(2)施工阶段保证措施1)施工阶段坚持防止污染及其它公害的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的制度。
2)采购管理部在选择、购买环境保护设施及物资时,选择具有环境保护、职业健康安全产业证书及相应资格的供方。
3)在环境保护设施、物资运输及保管过程中,要采取防雨、防腐、固定等安全措施,防止设备造成任何损坏、变形、丢失。
4)施工管理部、设计部与一起落实班组是否将环境保护纳入施工计划并按计划施工。
5)项目施工前,施工管理部应对各个班组所负的环境责任提出明确要求,并与班组签订施工环境保护责任协议书,以促使班组在施工过程中注意保护施工现场及周围的环境,防止和减少废水、废气、粉尘、噪声、震动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6)班组对项目的环境保护工程质量负责。
施工中应严格按照施工图纸和设计要求施工,确实做到环境保护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并确保工程质量。
7)班组负责建筑垃圾以及弃土弃渣的清运,并在运输过程中采取措施避免废屑、废渣、废弃物沿途飞扬、掉落,并堆放到指定地点。
8)班组在施工进度安排上坚持“保护优先,先挡后弃,及时跟进”的原则。
弃土区先采取挡土措施,临时工程施工完毕后,按原占地类型及时进行恢复,植物措施在具备条件后尽快实施。
9)施工过程中,施工管理部与总承包部一起对项目配套的环境保护工程的施工进度、施工质量及对环境因素、危险源的控制情况进行检查,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并督促班组整改,保证施工质量。
10)环境保护工程施工完毕后,班组及时收集、整理、归档施工有关的技术资料。
(3)交工验收阶段保证措施(1) 项目的施工阶段应坚持防治污染、环境保护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
(2) 移交前,总承包项目部配合业主或监理组织的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自查初验,对自查初验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确保专项评价报告书中的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建设完工,同时投入试运行。
(3) 需要政府环境保护进行验收的项目由综合管理部业主组织监理以及相关部门组织验收;不需要政府环境保护验收的项目由HSE部配合业主组织监理验收。
(4) 综合管理部分别编制专项验收所需的工作总结,经业主审阅后,向组织验收的行政主管部门提交并在验收会议上汇报。
3.3.3安全监控系统的应用及管理1)按照业主要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用安全监控系统,接受业主的监督考核。
2)安排各级HSE管理人员参加安全监控系统应用培训工作,并按照相关要求实施安全监控系统的应用、维护,确保录入数据客观、真实。
3)综合管理部HSE科负责安全监控系统使用的管理工作,定期登录系统,了解信息录入情况,了解项各个工点风险控制数据。
4)EPC项目部定期组织对本单位的系统操作人员进行再培训。
3.3.4管理体系和机构组成为确保本工程安全文明施工优良等级工地,实现预定的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目标,根据现行标准项目部成立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把创建文明安全工地纳入管理轨道,小组成员由项目部各级专管员组成,并由我院质安环部负责监督检查,将精神文明建设、综合治理、爱民便民等内容也纳入规定。
安全施工领导小组组长由项目经理担任,项目经理作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现场安全文明施工。
安全文明施工领导小组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负责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制订现场安全、文明施工制度和具体措施,定期检查各项制度和措施的执行情况,纠正和制止违章违纪行为,对有关责任人员进行批评教育和处罚,组织开展“百日安全竞赛”活动。
施工前必须编制专项安全施工方案,经分包单位总工程师批准后方可于以实施。
每项分项开工前依据我院《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标准中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识别其工序的危险源,针对建筑工地的特殊性,存在的主要危险源是坍塌、倒塌、高处坠落、触电、物体打击、火灾、机械伤害、中毒、中暑、窒息、人身伤害、矽肺、疾病传染,做到防患于未然。
开工前对触电、高空坠落、防汛抗台、坍塌、中毒、火灾、环境污染、抗高温(中暑)灾难事故必须编制应急准与响应预案,批准后与以实施,项目部具体落实安全应急预案措施,定期进行应急操练。
3.3.5安全生产技术施工措施本工程施工对于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将进行封闭化,成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班子,由安全经理、专职安全员负责,检查好本工程的安全和文明施工,质安部门进行定期督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严格按照《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进行现场打分,对照标准在安全管理、文明工地、脚手架、基坑支护与模板工程、“三宝”“四口”防护、施工用电、物料提升机与外用电梯、塔吊和施工机具进行评分检查,保证项目将是安全检查的重点和关键,确保做到保证项目得分值达100%,一般项目得分值达80%以上,对达不到此分值立即进行整改。
针对本工程的具体情况,施工人员多、工期短等特点,重点采取以下安全生产施工措施。
(1) 施工现场应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定》和各有关安全生产文件,健全和贯彻落实工程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做好“安全第一”和“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到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安全生产与经济挂钩,现场设置安全管理机构,做到有职有权,发现安全事故隐患及时进行整改。
(2) 认真实行各工种程岗前、班前安全教育和安全交底,各工程职工及新工人上岗前都必须进行公司、项目部、班组、三级安全教育,并做好三级教育记录,所有参加施工的作业人员必须经安全技术操作培训合格后方可进入现场进行施工。
各工种、各工序施工前均应由施工管理人员进行书面交底后方可进行施工作业。
(3) 严格执行施工现场安全生产,以及高空作业的有关规定,在对施工班组进行操作交底时,必须同时进行安全交底并做好书面记录。
工人变换工种,必须进行工程安全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后方可上岗工作。
(4) 施工现场设置“五牌一图”,即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工程概况,安全生产六大纪律,防火须知,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安全生产十不准等牌。
(5) 分部分项工程包括土方工程、模板工作、早拆模板体系,砌体砌筑工程、脚手架工程、抹灰工程等应在施工前进行比较全面、具有针对性的书面安全技术交底。
(6) 对工地从事起重司机、电工、架子工、电焊工、机械工等特殊工种作业人员,必须经有关部门培训,经考试合格,领取特种作业操作证书后方可上岗,有操作证的人员必须是在有效期内,否则要通过复训,严禁无证上岗作业,确保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