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逆反心理解析初中生逆反心理最重认为自己有逆反心理,会为了某一件事或者因为家长没达到自己的要求,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不听家长话,与家长“对着干”想法的,25%表示经常有,59%偶尔有过,16%为其他。
调查中,10%的人从小学时开始有逆反感觉,67%从初中开始逆反,23%在高中时逆反。
长春市金钥匙心理咨询教育中心主任孟宪忠说,孩子在成长时,有两个特殊时期有逆反心理,2岁~5岁是第一反抗期。
12岁~15岁进入第二反抗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般都在初中,生理和心理发展很快,独立意识增强,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增加,就出现父母不让做的偏做,跟父母和老师对着干。
孩子从初一开始逆反父母和朋友亲密对于孩子来说,最亲密的应该是父母,但是遇到问题或者困难时,第一个选择倾诉的对象却不是他们。
58%的孩子会在第一时间找朋友倾诉,5%会找家长说,而23%的孩子则选择憋在心里,14%为其他。
当遇到自己想做,但父母却不允许做的事时,38%选择了不做;48%虽然害怕批评,但也会偷偷去做;14%的孩子即使不被支持也会执意要做。
孟宪忠解释,孩子虽然跟家长逆反,但对于同龄的伙伴却变得亲密,这就引出一个话题——伙伴关系。
从初一开始,孩子对家庭的依恋会向伙伴群体转变,形成亲密的伙伴关系,形成比较稳定的小圈子,孩子的言行、举止、爱好、打扮都受伙伴们的影响,信任伙伴胜过家长和老师。
孩子因家长管得严而逆反对于自己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52%的孩子认为和家长管教过严有关,40%认为与老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有关,8%是因为学习负担过重。
孩子们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和父母产生矛盾呢?61%的孩子选择因成绩没达到父母的要求,34%觉得自己的自由被限,5%因消费和父母发生矛盾。
长春二实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矫颖老师称,青春期的孩子独立意识增强,而且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独立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对父母的权威也逐渐产生怀疑,他们不想受约束,也想要摆脱家长的监护和束缚。
另外,现在很多父母都自认为很关心孩子,可是除了学习成绩之外,他们似乎对孩子一点都不了解,所以才会出现越来越难沟通。
大多孩子不会离家出走对于离家出走的想法,73%表示从来没有过,24%偶尔产生过这种想法,3%常想离家出走。
孩子在什么情况下会选择离家出走呢?65%表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选择离家出走,19%认为如果和父母之间有严重矛盾会选择离家出走,16%会因父母管得太严,被父母打骂选择离家出走。
矫颖称,绝大多数孩子能很理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离家出走有时只是冲动下产生的想法,而现在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很好,许多孩子即使有过离家出走的想法,也不会选择这么做。
逆反是孩子在说“我长大了”每天,长春二实验中学心理咨询室会有3个小时向同学们开放,同学们都是提前预约再来,平均每周都有20多个孩子来咨询。
矫颖说,来这里的孩子,一般都是心情不好,或是遇到什么难题,有心事,不想和父母说,又不能和同学说。
他们把咨询当成是陪伴和帮助。
她感觉,孩子出现逆反的高峰期是在初中二年级。
孩子们的想法很多,很想摆脱束缚,感觉不到尊重和信任时,就会闹情绪,任性,出现不理智的行为。
其实,孩子逆反,是在向家长或者老师提出一个信号“我长大了”。
要随孩子变化改变教育方法去找矫颖咨询的孩子,有一半是和家长之间有矛盾的。
她说,进入青春期后,家长们还没有意识到孩子已经长大了,没有随着孩子的变化而改变教育的方法。
即使发现孩子变了,但家长还延用童年教育方式。
家长的教育方法,要随着孩子的成长时时更新。
她提出,要把孩子当成大人,以平等的姿态交流。
当孩子说出一个不太成熟的想法时,家长首先要表达出“我看到你具备了哪些能力”,得到认可后,孩子肯定会感觉欣喜。
然后跟孩子具体说,这件事合适在哪,不妥的地方在哪,和孩子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
老师和孩子沟通前先教育家长孩子们在学校的时间最长,而在教育青春期孩子时,矫颖认为,老师一定要细心,首先教育家长。
她说:“其实孩子们都想听家长的话,得让家长先学会改变。
多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孩子,多搞一些亲子之间沟通的班会。
”孩子出现消极心理时才会找老师,和孩子沟通时,老师要多给孩子一些支持和理解,不能让孩子认为老师和爸爸妈妈是“一伙儿”的,就是管自己的人。
老师的高度要可调节,该高的时候高,学生得认为你有能力,才能听老师的指导。
用平等的视角和孩子交流,适当还要放低一点身段,让孩子更容易接纳你。
中学生心理健康学习类问题: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
大多是因为作业多、上课拖堂等……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种类面对这类问题,我们应该教育青少年,青春期的困惑——与异性交往,要健康,有所自我控制。
这样的话,异性之间的交往会带给双方很大的好处。
比如思维互补、能力互补、性格互补、互相激励。
(四)挫折适应问题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
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状态。
说得通俗点,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人际关系良好,能适应环境,有幸福感,在学习、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有以下十项: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耐受力、周期节律性、意识水平、暗示性、康复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会交往、环境适应能力。
[1]常见问题1.依赖心理:当前,独生子女学生越来越多,日益成为在校生的主体。
他们有的在“糖水”里长大,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溺爱、娇宠,好比温室里的花朵,缺少独立意识,什么事情都要依赖家长。
2.自负心理:主要是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和娇宠,独生子女成为整个家庭的轴心,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总想事事占先抢头,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认识不到“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更有强中手”。
他们一旦遭遇挫折失败,受到委屈,往往意志脆弱,承受力差,痛苦不能自拔,甚至走上绝路。
3.自私狭隘心理:表现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重,经常感到委屈,吃亏而郁郁不乐,具有较强的报复心理。
4.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指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自己的品质、智力、能力等感到怀疑并做出过低评价所产生的心理感受。
自卑心理一旦形成并得到发展,就会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产生日益显著的消极影响,特别是中学生尚处于心理发展不稳定的年龄阶段,自我否定意识更容易引起情感情绪的巨大波动和思想观念的急剧变化,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生活。
5.抑郁心理:抑郁心理是中学生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失调症,是中学生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
处于抑郁情绪状态下的中学生,经常生活在焦虑的心境中,他们内心孤独却不愿向同学、老师和家长倾诉。
6、孤僻心理:主要表现是喜欢独处,实属单飞的雁,不愿与他人接触,沉默寡言,内心产生压抑、苦闷。
这种心理往往严重影响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正常交流,造成彼此之间的心理隔膜,影响人际交往,往往使学生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
7.焦虑异常心理:焦虑心理是一种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
当人们预期某种危险和痛苦境遇将发生时,通常都会产生焦虑反应,这种焦虑反应是带有普遍性的正常的适应性反应。
然而,焦虑的程度过于严重时,就变成了惧怕,人的主观感觉就变得紧张不安,易产生不愉快预感。
8、恐惧心理:是指对某种特定对象或境遇产生了强烈、非理性的害怕。
而实际上这类引起害怕的对象或境遇,一般并不导致危险或威胁。
对某一特定事物或现象的特殊害怕,是中学生最为普遍的恐惧心理。
9.易怒心理:所谓易怒就是指容易冲动、急躁,爱发脾气,喜怒无常,报复性强,常有干危险、愚蠢事的冲动,事后冷静下来又后悔。
现实生活中,有些中小学生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本来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在别人看来不以为然,而他却犯颜动怒,火冒三丈。
10、逆反心理:一些学生对外界的刺激常产生与常态相背的心理反应,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对抗态度,对老师、家长的教育感到厌烦甚至顶撞。
11.嫉妒心理:这是一种恐惧或担心他人优于自己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态重点中学的学生尤为明显。
12.猜疑强迫心理:表现是遇事多疑、疑心太重。
这类同学不能与同学正常交往、和睦相处,久而久之,造成情绪上的不稳定,意志消沉,缺乏自尊自信等。
13、厌学心理: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深感前途渺茫,为此,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害怕考试等等。
健康标准1、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1)体现为学习的主体;(2)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3)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4)在学习中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5)在学习中排除不必要的忧惧;(6)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1)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2)能客观了解他人;(3)关心他人的要求;(4)诚心的赞美和善意的批评;(5)积极地沟通;(6)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
3、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1)善于正确地评价自我;(2)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3)及时而正确地归因能够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4)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5)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平;(6)具有自制力。
健康保健(1)应该学习基本哲理和道德的理论,使自己变成一个高尚的人。
做到心胸开阔,知足常乐,不患得患失,不自寻烦恼。
具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和道德观是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基本要素。
(2)科学地、客观地、勇敢地面对现实、适应现实。
现实实生活不都是花团锦簇、五彩斑斓,而恰恰是常常充满大大小小的矛盾冲突;人生的道路不都是平坦的,常有阻碍和曲折。
当受到挫折时不悲观,不失望,而能从中找到光明和温暖及令人鼓舞的一面;同样,在胜利和成功的面前,也不可忘乎所以,妄自尊大。
正确协调自己和环境的关系,保证速写的心理反应。
(3)能和周围的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一个心理健康的少女要培养与他人保持良好关系的能力。
在学习、生活与工作中,逐渐学会以诚恳、平等、谦虚、宽厚的态度对待别人,学会新生别人的权益和容忍他人的短处和缺点。
在与人交往中,处处与人为善,并信任尊重他人,不要轻易对人表示忿怒或怨恨的态度。
这样,才会有更多的朋友,不使自己陷入落落寡欢的狐独之中。
(4)要充分了解自己,愉快地接纳自己,即要有自知之明。
一个人生活在客观环境中,就要使自己和环境相适应,做一个能全面了解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