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国基础教育

德国基础教育

目前,除柏林、不来梅、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和萨尔州实施十年义 务教育外,大多数州实施九年全日制义务教育,不继续上全日制学校 的学生开始接受三年的半日制义务教育(职业义务教育)。
普及义务教育
德国基础教育的特征
一战后,全体儿童从四年制基础学校毕业后,经过一次入学考 试再分流进入主体中学、实科中学和文理中学——三轨制。 七八十年代,综合学校取代三轨制。
1.学制
19世纪初,德国教育学家洪堡领导的教育改 革建立起德国教育的双轨制制度;二战后德 国恢复魏玛共和国时期建立的基础学校制度 ;此后,德国学制政策一直向着逐步统一基 础学校之后的教育制度迈进。
德国基础教育的特征
德国义务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始于16世纪。1919年《魏玛宪法》首次提出 实施免费义务教育。
纵观整个20世纪德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德国基础教育改 革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是德国和国际社会政治、经济、科技与文化发展变化在 教育领域的反映。20世纪90年代后,德国教育继续以国家化、民主化和欧盟 化为核心而展开。
德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演进

Chapter 2
德国基础教育的特征
德国基础教育与中国很不相同,呈现出独有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学制、课程、 教师、教育管理和教育经费方面。
5~10年级,有点像我国的职 业高中,接纳的是小学四年 成绩中等的学生。在《汉堡 协议》统一名称前,常被称 为“中间学校”,即处于主体 中学和文理中学中间的学校。 这类学校的学生在完成学业 后,则进入高等技术学校 (相当于我国的职业技术学 院)或者高等文理学校。
5~10年级是初级中学, 11~13年级是高级中学,有 点像我国的普通高中,接纳 小学四年成绩最好的学生, 根据自己的意愿可以直接上 大学,至于上什么样的大学, 主要依据是学生在整个中学 阶段的成绩。
内容
一、德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演进
二、德国基础教育的特征 • 学制 • 课程 • 教师 • 教育管理 • 教育经费
三、启示

Chapter 1
德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演进
二战后,德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两个基本特点:教育事业的持续国家化、教育事业的持续民主 化;20世纪90年代后,教育事业欧盟化。此后,德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诸如学制、 课程、教师等都以教育的国家化、民主化和欧盟化为核心而展开。
系,同时侧重考虑与经济的关系问题; 1964年的《汉堡协定》:义务教育至少延
战败的德国由美、苏、英、法四国占领,

长到九年,即4年基础学校教育+2年“观察
教育重建由盟军领导和管理:“德国教
定向阶段”+分流进入三类不同中学,同时 废除考试选拔进入中学的方式,能在三类 中学间进行转学。民主主义基础教育政策 进一步发展。
特点:高度中央集权的教育领导 体制;缩减学制,使中小学教育服 从战争需要。
德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演进
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成立
,政治体制转型以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四
年制基础学校得到恢复;50年代后期经济
增长下降,各界归因于教育,教育改革以
2. 二战后——民主主义基础教育政策
人力资源开发为目的,加强其与就业的联
德国基础教育的特征
综合中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1969年, 德国教育理事会建议:在联邦德国建立取代三轨制 学校的综合中学,并提出了实验计划。
九十年代后,由于经济滑坡和失业大军增加,三轨制恢复。
目前,主要包括主体中学、实科中学、文理中学及综合中学。
三轨制中学
主体中学
实科中学
文理中学
5~9年级,初中中专,接纳 小学四年成绩靠后的学生。 其前身为国民学校,直到魏 玛共和国时期,小学毕业生 的88%进入这类中学。其大 部分学生毕业后接受职业培 训,没拿到主体中学的毕业 证书是很难找到职业培训岗 位的,而在德国没有经过职 业培训是不能上岗的。
1921年《关于基础学校和撤销预备学校的法令》 八年义务教育 1945年《基本法》 八至九年的普通义务教育+三年职业义务教育 1964年《汉堡协定》 普通义务教育年限原则上为九年 1970年《教育结构计划》 普通义务教育年限为十年
十三年义务教育=十年普通义务教育+三年职业义务教育
20世纪90年代后,为与欧盟国家接轨,变成十二年制
1. 20世纪前半期——国家主义基础教育政策
国家主义是德国近现代基础教育区别 于西方其他国家基础教育最为显著的 一个特点,其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 萌芽于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 • 奠定于19世纪洪堡的教育改革 • 确立于20世界初期德意志帝国和
魏玛共和国的教育改革 • 一战二战期间达到极端形式——
“1990年,阵营解体、德国重新统一和欧洲共同体范围内教育政策一体化日益加强, 揭开了德国教育史的新篇章。”
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以及欧洲共同体的建立等一系列新的社会变化,要求基础 教育发展的方向应该超越国家框架,符合国际社会尤其是欧盟社会发展的要求,显然, 重新统一的德国力图实现原东西德教育事业的“内部统一”,同时实现作为整体的德国 与欧洲其他国家的“外部统一”,因此改革体现出强烈的欧盟化色彩。
法西斯主义教育政策
一战后,魏玛共和国成立,新制 定的魏玛宪法从政治角度出发要求 基础教育改革服务于民主共和政治 发展的需要,显现出强烈的国家主 义色彩,最终成为二战期间法西斯 主义教育政策的直接根源。
纳粹统治期间,德国教育进入战 争服务轨道。希特勒:“造就残酷 、专横、无畏、冷酷无情的,让世 界在他们面前发抖的一代青年。” 最终形成法西斯主义教育政策。
育必须在盟军的领导下,彻底清除纳粹 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想,向民主化理想发 展。”
1973年《综合教育计划》:建立综合学
校制度取代三轨制学校。其在两年制“观
察定向”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综合初中间
基础教育的分流推迟到高中阶段,不同学
轨的渗透实现民主化。
德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演进
3. 东西德统一后——基础教育政策欧盟化
德国基础教育
“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其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其城 堡之坚固 ,也不取决于其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取决于其公民 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远见卓识和品 格的高下。 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
德国基础教育:初等教育以及中等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