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中国经济发展试题

古代中国经济发展试题

古代中国经济发展试题一、选择题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尺度。

在中国古代社会,我们的先祖在与大自然斗争过程中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以其代表的生产力水平在很长的时期里都走在世界的前列。

1、石器是人类童年首先使用的劳动工具。

下列对此说法,正确的是A.制造石器和过群居生活,这是早期人类最主要的两项文化成就B.打制石器称旧石器,打制和使用旧石器的时代称旧石器时代,这一时期的文化称旧石器时代文化C.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开始使用磨制石器。

前者学会种水稻,后者培植了粟D.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此时期不仅使用磨制石器,还会制造小青铜器,发明了丝织品2、青铜铸造是商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由此,夏、商、周三代被称为“青铜时代”。

关于“青铜时代”的下列认识,正确的是A.目前所知最早的青铜器,是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司母戊鼎就出土于这里B.商周时代,青铜器农具已经大量使用于农业生产C.青铜铸造艺术在商周时代达到高峰,商时出现大量青铜铭文,西周则开始有平雕和浮雕D. 广汉三星堆大型青铜铸像是该时代青铜艺术的杰作3、铁器坚硬、锋利,胜过木石和青铜工具。

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A.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西周时的铜柄铁剑证明西周晚期铁器已开始出现B.铁农具在春秋时期已在较广泛地区使用,战国时则使用更普遍C.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创造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淬火技术,比欧洲早两千年以上D.西汉时煤是冶铁燃料,东汉时发明了低温炼钢技术和用水力鼓风冶铁在古代社会,土地是最主要的生产资料,是一切财产之母。

土地所有制的变化深刻地反映了生产关系的变化。

4、通过赋税改革来确立土地私有的改革是①齐国相地而衰征②鲁国初税亩③秦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④魏国的李悝尽地力之教A. ①②B.②③C.③④D. ①④5、有关土地制度的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井田制是周天子的土地私有制而不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取决于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广和地主阶级的变法C.曹操实行屯田制,使流民与土地结合,是比较完备的封建土地私有制D.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以法律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所有权6、土地兼并和土地高度集中是封建社会周期性出现的历史现象。

对此叙述,符合实际的是A.它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阶级矛盾尖锐原因之一B.王莽废除土地私有,实行封建土地国有,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C.张居正曾清丈土地,实行土地改革D.康熙帝实行更名田,规定所有土地均归现在耕种人所有赋税,包括田赋、力役以及工商各税,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政治权力,组织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手段,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的特征,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7、以下关于赋税的理解,不准确的是A.原始社会没有赋税B.奴隶不交纳赋税C.封建赋税的征收大概始于春秋时的齐国和鲁国,D.农民向私田主交纳的是田税8、关于秦汉赋税制度的认识,正确的是A.秦收田租,不收户赋和其他苛捐杂税B.西汉农民的负担重在田租C.汉时的三十税一或免若干年田租,真正得好处的是地主阶级D.编户齐民按家庭人口多少承担国家的赋役9、北魏徭役的征调对象是A.所有的人B. 未交租调的丁男C. 成年人D. 丁男我国是世界上发明农业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农作物起源中心之一。

历代王朝的兴衰无不与农业有莫大的关系。

可以说,农业兴则天下安,农业衰则天下乱。

10、关于五谷的说法,错误的是A.一般指稻、黍、稷、麦、豆B.商周时期已经种植C.甲骨文不记此事D.《诗经》有此记载11、对封建统治者在农业问题上的举措,叙述符合事实的是A.秦始皇轻视农业,不兴修水利,更没有推广牛耕改进铁农具B.西汉初统治者重农抑商,文帝时工商地主地位更低C.隋文帝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D.元世祖只把牛羊的多少作为评定地方官政绩的依据12、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且特别提倡节俭制约奢糜的是A.汉文帝B.汉武帝C. 嘉靖帝D.乾隆帝13.在自然经济社会,人口的多寡,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

据统计,人口数字过亿的朝代有①西汉②东汉③隋④宋⑤元⑥清A.①②B.③⑤C.②④D.④⑥14、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下列水利工程的兴修,其主观目的不在于农业灌溉的是A.孙叔敖修芍陂B.西门豹修西门豹渠C.李冰修都江堰D.郑国修郑国渠15、下列农作物的种植栽培情况,符合历史实际的是A.半坡原始居民种植蔬菜、麻、棉花B.秦时有了水稻育秧移植技术和双季稻C.北宋占城稻传播到江淮黄河流域D.玉米、番薯在明代从国外引进中国16、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许多先进的耕作工具和方法。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汉赵过发明耧车,推广代田法B.唐人创制了利用自然力的筒车C.唐朝人发明曲辕犁D.明朝人发明了马力操作的踏犁17、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由北而南移动,稳定地形成南方经济领先北方的格局是在A. 魏晋南北朝B. 唐后期C. 五代时期D. 南宋18、畜牧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与一定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有关畜牧业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半坡人的经济生活以畜牧为主B.商朝人用牲畜拉车和祭祀C.突厥人靠羊马生活D.元时人们在漠北草原凿井为人畜提供饮水原始手工业开始于新石器时代。

由于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需要,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生产规模越来越大,行业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与人们生活关系越来越密切,其水平之高,足以使今日中国人自豪。

19、半坡氏族原始居民还不懂得的手工技术是A.制造石斧、石锄、石铲B.织麻布制麻衣C.制造彩陶、白陶、黑陶D.制造弓箭20 、棉花种植与棉纺织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对此叙述错误的是A.东汉时新疆已经种植棉花,有了棉纺织业B.南宋时棉纺织的兴起,标志着棉布逐渐代替了麻布,成为主要衣被原料C.元时手工业首推棉纺织业,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D.陈宝光妻和黄道婆都是著名的棉纺织家21、陶瓷制造业是中国最古老的手工行业之一。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①商周时已出现原始瓷器,这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②魏晋南北朝能制青瓷、白瓷③唐时生产三彩陶器,为后来彩瓷的产生开辟了道路④南宋时景德镇成为全国著名的制瓷中心⑤元代能制造青花瓷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22、中国江河湖泊众多,自古以来人们就学会造船代步、运输货物。

对此叙述,不正确的是A.汉代造船技术进步,发明了橹、舵、布帆、锚B.隋唐时中国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

C.五代时人们开始制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D.南宋能造载几万担粮的远洋海船23、有关手工业情况的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战国出现采用夹纻技术的精巧漆器B.春秋战国时人们已能以曲造酒C.东汉改进造纸术后,造纸成为当时最主要的手工业D.魏晋时百炼钢技术相当成熟,还发明了灌钢法24、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时代,河姆渡人就用木造屋定居,此后,中国建筑不断发展,其水平之高,足以傲视世界。

对此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①夏朝城市建筑规模大,王都遗址面积达三百多万平方米②秦阿房宫能容纳数万人③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长安城设计合理规模宏大,④赵州桥“奇巧固护,甲于天下”⑤辽代建的卢沟桥闻名中外⑥明朝蒯祥主持北京宫殿、园林、寺庙、陵寝的设计营建,被誉为“蒯鲁班”A.①②③⑤B.①③④⑥C.①②③④D.②③④⑤以买卖方式使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谓之商业;由于商品交换数量的增加和交换地区的扩大,交换的中介人逐渐专业化,出现了商人阶层。

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商业也有相应的发展,纯堡垒性质的城市由此逐渐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25、商民善于经商,后世于是将贩卖商品从中取利的人称为“商人”。

以下叙述不符合商朝情况的是A.都城是全国交通中心和商业都市B.交通已有一定规模,道路沿途设有旅舍C.建有邮传制度D.临淄、邯郸、大梁、郢亦是繁华商业中心26、春秋范蠡人称“陶朱公”,后成富商的代名词。

下列有关商人的说法,你认为值得怀疑的是A.战国巨贾吕不韦,居然做了秦国相国。

B.秦始皇统治残暴,虐待富可敌国的大商人巴寡妇清C.刘宋时商人因不满政府限制交易曾发生骚乱D.明清时期晋商和徽商闻名全国27、“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艄,填满河路。

”说的是唐武则天时的A.长安B.洛阳C.扬州D.广州28、汉初统治者采取抑商的政策,其直接目的是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B.限制商贾势力的过度膨胀C.报复商人对秦统治的支持D.肃清楚霸王在商人中的影响29、“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

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这首唐诗能反映的当时问题是①商人众多②商业繁荣③农村破败,田地荒芜④商业政策相对宽松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30、封建统治者从巩固统治出发,往往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而南宋统治者对外商采取的政策则是A.全面禁止B.严格限制C.听之任之D.鼓励二、材料选择题31、阅读下面材料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颁布新的均田令。

“唐制度田以步,其阔一步,其长二百四十步为亩,百亩为顷。

凡民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

受田之制,丁及男年十八以上者,人一顷,其八十亩为口分,二十亩为永业;老及笃疾、废疾者,人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当户者增二十亩,皆以二十亩为永业,其余为口分。

永业之田,树以榆、枣、桑及所宜之木,皆有数。

田多可以足其人者为宽乡,少者为狭乡。

狭乡授田减宽乡之半。

其地有厚薄,岁一易者,倍授之。

宽乡三易者,不倍授。

工商者,宽乡减半,狭乡不给。

凡庶人徙乡及贫无以葬者,得卖世业田。

自狭乡而徙宽乡者,得并卖口分田。

已卖者,不复授。

死者收之,以授无田者。

凡收授皆以岁十月。

”《新唐书•食货志》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评述唐初均田令目的、对象、特点及作用。

不超过250字。

3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传说我国养蚕、缫丝、织绸是嫘祖发明的,也是她首先向人民传播的。

材料二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曾发现过一个被刀子切过的蚕茧。

在江苏吴江县钱山漾发掘的新石器中时代遗址中,发现绢片、丝带、丝线等。

在殷代的甲骨文中,已有“蚕”、“桑”、“丝”、“帛”等字,在一片甲骨文上还刻有“用三头牛祭蚕神”的内容。

材料三汉武帝东巡封禅泰山,一路上用于赏赐臣僚的绢帛便有百万匹。

当时政府用赋税的方式从民间征收的绢帛达五百万匹。

而要织五百万匹绢,至少须用鲜茧四十万担。

两汉时简书、帛书并行,西汉简书多于帛书,东汉后期则帛书大大多于简书。

唐朝《元和郡县志》画了一幅开元年间“唐代贡赋丝绵和丝织品州府分布图”,图上标明黄河流域贡赋丝绵和丝织品的州府比长江流域普遍。

杜甫曾写“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诗,描绘齐鲁的丰饶景象。

材料四北宋时,黄淮流域及其以北广大地区,向北宋所交纳的丝织品比江南少,而两浙路(今苏南和浙江)只是当时全国二十几路中的一路,它所交纳的丝织品,却占全国四分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