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美丽中国与实践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
美丽中国与实践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
14 12
2008-2012年我国分季度GDP增速
11.9 10.6 10.2 9 7.9 6.8 9.1 10.7 10.3 9.6 9.8 9.7 9.5 9.1 8.9 8.1 7.6 7.4
10 8 6 4 2 0
6.1
2 0 一季 08 度 年 第 20 三 09 季 度 年 第 20 一 09 季 度 年 第 20 三 10 季 度 年 第 2 0 一季 10 度 年 第 三 20 季 11 度 年 第 20 1 11 季 度 年 第 20 三 12 季 度 年 第 2 0 一季 12 度 年 第 三 季 度
15.7%
16.6% 13.5% 23.8% 18.3% 21.3% 34.7% 31.3% 18.7%
9
李克强: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但经济发展付出的代价较大, 粗放的增长方式已经到了非转不可的时候。 资源约束趋紧 资源消耗:粗钢、水泥、煤炭产量分别占全球的45.4%、
人类社会发展理念的演进
文明就是人类在自然界和在社会中 人类社会由生产力发展经历 形成的生存方式,即人的生活方式, 三个不同的文明阶段: 社会的生产方式,人群的组织方式。
•传统农业文明时代 •近、现代工业文明时代 •当代“大科学”与“高技术” 当代生态文明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的信息文明时代
中国已进入环境污染 导致健康损害高发期
河南洛阳某化工厂擅 自排放有毒化工废水
四川资阳垃圾污水 污染地下水
“十一五”期间一些与环境污 染相关的疾病的死亡率或患 病率出现了持续上升趋势, 既有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导 致的健康损害(如陕西凤翔 血铅污染事件、湖南浏阳镉 污染事件),也有慢性累积 效应导致的健康损害(如农 村局部地区癌症高发、某些 省出生缺陷发生率有所上升 等)。
生存之战:中国可否持续?
据中国科学院和世界自然基金会提供的中国生态足迹报告 显示,2008年全球生态赤字率达到了50%。我国处于 工业化、城市化的中期阶段,资源能源短缺和生态环境压 力更大,主要污染物排放均超过环境容量。2008年中国 总生态足迹达到29亿全球公顷,居世界首位。 中国人均生态承载力的最高限仅为0.91公顷,但是当今 的生态足迹量(2.1公顷)是国家生态承载力的2.3倍
20 08 年
第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十八大:“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
生态产品:生态产品又称为绿色产品, 其特点在于节约能源、无公害、可再 生。主要指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 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 要素。包括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 和宜人的气候等。 全食食品超市:销售最高品质、最自 然的有机食品。1978年创立1992年 上市,目前市值超过38亿美元,拥有 265家分店,售价比一般超市高出 40-175%,成为美国最大的绿色、 有机食品超市,被誉为继微软、星巴 克、苹果后能够改变世界的公司。
信息文明时代:
征服自然、做自然的主人 1950年代─以后
工业文明时代: 1650年代─1950年代 农业文明时代: 公元前8000年──1650年代;
敬畏自然,主张顺天应时
二、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与基本属性
十六大
生态文明建设理 论的孕育期
十七大
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 理论,科学界定生态文 明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的长远大计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不同于工业文明的新的形态的 建设,没有可以学习的榜样,需要全新的探索。 探索就需要坚持改革开放,就要有改革的勇气和开 放的勇气、改革的思维和开放的思维,“我们已进 入转方式的关键期、发展的转型期和改革的深水区。 改革未有穷期。”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 明理念 。
生态文明建设 的理论创新与美丽中国实践
林
红
主任、教授
福建省委党校管理学部
E-MAIL: lh0522@
1 2 3 4
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背景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与基本属性 生态文明提出面临的理论与实践的挑战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实践的新任
务
综合篇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Synthesis Report)
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各方面(空间)和全过程(时间) ——统领其它四个建设。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由主要依靠外需向主 要依靠内需转型、产业结构由低附加值产业为主向高附加值产业 为主转型、要素投入结构转型由主要依靠一般要素向主要依靠高 级要素转型、排放结构由污染排放为主向清污排放(如氧气、水 蒸气等)为主转型。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千年生态系统评估》(2005)
工商企业篇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Business and Industry
荒漠化篇 (Global Assessment of Desertification)
生物多样性篇(Biodiversity and Human Well–being ) 《千年生态系 统评估》 The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MA)
松花江水环境污染事件
渤海“五颜六色”
滇池蓝藻污染
巢湖蓝藻爆发
生态系统退化
中国依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的国家,全国荒漠化土 地面积仍高达263.62万平方公里, 2009年公布的第三次全国荒漠化沙化监测结果显示, 中国防沙治沙出现了历史性转折———中国荒漠化土 地面积首次实现净减少,由20世纪末年均扩展近1万 平方公里转变为现在年均缩减7585平方公里,沙化土 地由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年均缩减1283平 方公里; 2009年公布的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截 至2008年,中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0.36%,森林覆 盖率仍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22%)。
Ⅰ到Ⅲ类水的比例为47.7%,Ⅴ类或劣Ⅴ类水占23%,且人口 密集地区作为饮用水源的水体环境质量没有得到显著改善。二是 部分城市空气污染仍然较重,重点城市未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的城市比例较高,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天数没有很大的提高。三 是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活污染加剧,面源污染加重,工矿 污染凸显,饮水安全存在隐患,农村环境呈现出“小污易成大污、 小污已成大害”的局面。
• 发现一,人类行动从根本上、在很大程度上 不可逆转地改变着地球上生命的多样性,这些 变化中的大多数代表着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生 物多样性重要部分的改变在过去50年中比人类 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快。 • 发现二,生物多样性直接和间接地为人类福祉 的很多方面贡献力量,包括安全、良好生活所 需的基本生活资料、健康、良好社会关系、选 择和行动的自由等。 • 发现三,虽然很多个人受益于导致生物多样 性丧失和生态系统改变的行动和活动,这些 变化由社会承担的成本通常较高 • 发现四,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服务变 化的驱动因素很稳定 (栖息地的转变, 特别是转为农用土地、过度掠夺,特别是渔 业、生物物种交换、养分负荷、人为造成的 气候变化) • 发现五,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其可持续利 用方面已经采取的很多行动成功地延缓着生物 多样性的丧失。 • 发现六,要实现到2010年在各个层次上极大地 减缓生物多样性丧失率,需要新的、前所未有 的各种努力。
--《2008地球生命力报告》
中国的能源储存可供消费的年份:石油13年、天然气40 年、煤炭60年 。--《2008世界能源展望》
“十一五”期间我国综合国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2010年有关数据 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 同比增长 10.3%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高技术制造业 六大高耗能行业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8万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7万亿元 财政收入8.31万亿元 对外贸易总额2.97万亿美元 出口1.58万亿美元 外汇储备2.85万亿美元
50%和45.6%,GDP占全球的9%;原油、铁矿石、铝土矿、
铜矿等资源对外依存度均超过50%;
能源消耗: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至4倍,
是印度的1.6倍;
生态环境:COD、CO2、SO2等排放量居世界前列,废气、废
水、废渣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严重。
10
环境污染严重2008年中国地表水746个国控断面,
十八大
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
生态文明就是人与自然和谐,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 发展的文明境界和社会形态。
一是人与自然新和谐。生态文明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此 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 二是文明新境界。生态文明倡导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明,不是物质财富增 加而自然受到伤害的文明。 三是社会新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状态,不是单纯的节能减 排、保护环境的问题,而是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 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包括台北盆地內的台北車站、國父紀念館,甚至101大樓4樓,將完全被淹沒
生存之战:我们飞船的燃料还能用多久?
(世界能源展望2008承载力的最高限仅为2.1全球公顷 实际人均生态足迹2.7全球公顷 人类对地球自然资源需求不断增加,超出了 地球承载力的近1/3,这使全球正走向生态 信贷短缺的未来 到21世纪30年代中期,我们将需要两个地 球来维持我们目前的生活方式 美国人均生态足迹是9.4全球公顷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IPCC第四份評估報告指出,如 果南级冰川融化,可能导致海 平面上升6米,淹沒包括纽约、 孟买和上海在內的一些沿海城 市。 中国沿海11個省市,面积不到 全国的1/8,人口卻占了全国 的41%,集中了全国一半以上 的GDP和超過60%的工农业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