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2018年11月7日,我国大部分地区遭受寒潮侵袭,新疆、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省级行政区寒风凛冽、雪花飞扬,对农牧业、电力、供暖、民众出行造成较大影响。
据此完成1~3题。
1.寒潮会造成()A.洪涝灾害B.低温、大风、暴雪天气C.南方沙尘暴天气D.水土严重流失2.寒潮若在春秋季来袭,给华北地区造成的天气有()A.大风降温天气B.高温伏旱天气C.暴雨洪涝天气D.干旱天气3.我国最不易受寒潮影响的地区有()A.珠江三角洲B.长江三角洲D.塔里木盆地1题,寒潮是由于快速南下的强冷空气迅速入侵形成的,所以A错;寒潮来袭往往形成大风、降温、雨雪等天气,B正确;在北方会出现沙尘天气,南方则不会出现,C错;水土流失与寒潮无关,D错。
第2题,寒潮无论冬季还是春秋季侵袭,都会带来大风降温天气,A正确。
第3题,寒潮在南下的时候,受山脉的层层阻挡及地表摩擦力的影响,势力逐渐减弱,海南岛的纬度低,所以很少受到寒潮的影响,C正确。
2.A3.C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形区典型地段的地形剖面。
读图,完成4~5题。
4.该地形区应重点防御的自然灾害是()A.洪涝B.干旱C.低温冻害D.滑坡、泥石流5.该地形区可能位于我国的()A.黄河下游地区B.长江中游地区D.珠江三角洲“地上河”,且湖泊众多,海拔较低,可能为长江中游的荆江河段。
荆江河段地势平缓,河流曲折,排水不畅,上游的泥沙易堆积抬升河床,引发洪涝灾害。
5.B白格村位于金沙江右岸(西岸),2018年10月11日和11月3日,该地滑坡区岩土体两次发生滑坡,形成的破碎岩体沿河谷西岸斜坡直冲而下,进入金沙江并继续向东岸运动,受到东岸(左岸)山体阻挡,最终依地势堆积,堵塞金沙江并形成滑坡坝和堰塞湖。
下图为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技术服务中心提供的滑坡发生前的影像数据(左图)和两次滑坡发生后利用无人机航拍获得的影像数据(右图)。
据材料和图,完成6~8题。
6.据材料推断滑坡形成的自然因素为()①断裂带中的岩体破碎、裂隙发育②岩性坚硬的岩体③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形④工程开挖边坡⑤暴雨多发或异常的强降雨⑥人类活动强度大⑦植被覆盖率低,水土保持差⑧冻土深厚,冻融频繁A.①②③⑧B.①③④⑦C.②③⑤⑧D.①③⑤⑦7.按时间先后,下图中堆积物位置变化的顺序是()A.c、a、bB.b、a、cC.a、b、cD.a、c、b8.滑坡形成的堰塞体,应急处置一般要在堰塞体上人工开挖导流槽(基本与原来河道方向一致),其目的是()A.防止滑坡的再次发生B.主动降低上游堰塞湖溃决风险C.降低河流的含沙量,防止堰塞湖泥沙淤积,便于后期进行绿化和整治环境6题,一般来说岩性越松软,越容易产生滑坡,岩性坚硬的岩体是不容易发生滑坡的,②错;工程开挖边坡是人为因素,④错;该地区冻土较少,⑧错。
故选D。
第7题,按时间先后,图中堆积物位置应是从上往下滑落。
从图中可以看出堆积物位置变化的顺序是a、b、c,故C正确。
第8题,滑坡形成的堰塞体,随着堰塞湖水量的增加,容易自然溃决,会导致下游的洪灾,故B正确。
7.C8.B某年3—5月,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异常偏少,出现严重旱情,但进入6月,强降水持续,一些地区遭遇严重洪涝灾害,旱涝转换之快非常罕见。
据此完成9~10题。
9.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的主要原因是()A.人工增雨效果明显B.三峡大坝放水影响C.大气环流变化显著D.季风气候正常反应10.既能防洪又能抗旱的措施是()①植树造林②修建水库③疏浚河道④退耕还湖⑤打机井B.①②④C.②③④D.③④⑤9题,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季风气候,降水主要是由夏季风带来的;夏季风的强弱及进退早晚,即大气环流变化,会影响降水量的多少及降水的时间分布,进而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旱涝,故选C。
第10题,树木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的作用,植树造林既能防洪又能抗旱;水库可在旱季放水灌溉,在雨季蓄水防洪,修建水库既能防洪又能抗旱;湖泊有调蓄径流、调节气候的作用,退耕还湖既能防洪又能抗旱;疏浚河道利于洪水的排泄,主要是防洪不能抗旱;机井在旱季可灌溉农田,打机井主要是抗旱。
B正确。
我国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严重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年有7个左右台风在我国登陆,沿海地区从海南、广西、广东、台湾、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山东、河北、天津一直到辽宁等省级行政区以及我国中部地区,均可能受到台风的影响。
1990—2009年,我国平均每年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14亿元,死亡人数高达443人(不包括台湾省数据)。
据此完成11~12题。
11.台风多发生在()A.春夏季节B.夏秋季节C.冬春季节D.春秋季节12.台风带来的危害有()①出行困难②洪涝易发③作物受损④降温增湿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1题,台风是一种发源于热带或副热带洋面的大气旋涡,常带来狂风和特大暴雨。
根据资料显示,影响我国的台风多发生在夏秋季节,故B正确。
第12题,台风登陆会带来狂风暴雨,使出行困难,易发生洪涝灾害,农田长时间积水导致作物受损,故A正确;降温增湿不属于台风带来的危害,故④错。
12.A读图,完成13~14题。
湖北枣阳某农民查看因干旱绝收的玉米13.该图所示自然灾害的致灾因素是()A.泥石流B.风暴潮C.降水少D.盐渍化14.该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是()A.吞没城镇、道路和田园B.人畜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C.交通、输电、输水线路中断,毁坏农作物13题,读图可知,该灾害是旱灾,致灾因素是降水少。
第14题,旱灾会危及人和动植物的生存,使人畜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
14.B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而防灾减灾的任务十分重要,也十分艰巨。
据此完成15~16题。
15.下列自然灾害中,属于气象灾害的是()①洪涝②干旱③台风④泥石流⑤寒潮A.①②③⑤B.①②③④C.①③④⑤D.①③16.我国易发生水旱灾害的主要原因是()A.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B.气候复杂多样C.地形复杂多样15题,气象灾害是指因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等。
故选A。
第16题,我国易发生水旱灾害的主要原因是夏季风不稳定,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故选A。
读下面两幅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完成17~18题。
17.从地形要素看,图1中甲、乙、丙、丁四地中最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的是()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18.图2为一段等高线地形图,实线为等高线,虚线是泥石流路线,若此时游客正好位于O点,则其正确的逃生路线是()B.②C.③D.④17题,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三面环山、汇水范围大的山区沟谷最容易发生泥石流,图中乙地符合泥石流发生的条件。
第18题,泥石流易发生在山地的山谷中,而山谷的等高线是向高处凸出的,泥石流在图2中应由①流向④,位于O点的游客顺着泥石流向下跑或沿泥石流逆流而上,都可能被卷入泥石流中受到伤害,最好的办法是尽快逃离该山谷,向与泥石流流向大致垂直的两边山坡跑,即沿②方向逃生。
18.B地理信息系统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据此完成19~20题。
19.洪灾前的某湖泊图层与洪灾期的图层相叠加,可以()A.分析洪涝灾害的成因B.预测洪灾结束时间C.了解洪水淹没范围D.计算洪灾损失20.在发生地震灾害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进行()A.预测地震灾害发生的时间B.了解灾情状况C.分析地震危害19题,洪灾期湖泊面积大于洪灾前湖泊面积,因此可了解洪水的淹没范围。
第20题,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空间数据分析,分析地震危害、计算伤亡人数并非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分析的范畴。
就目前技术水平,地震还无法准确预测。
20.B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地理信息技术运用到防灾减灾中的频率越来越大。
读地理信息系统分层图,完成21~22题。
21.根据上图可以推断出,正在分析的地质灾害最可能为()A.滑坡B.泥石流C.火山喷发D.地震22.一位研究员不小心把完整的图层弄丢了,现在需要制作出完整的图层,需要填补的甲最可能是()A.坡面起伏状况B.坡向D.地层厚度21题,通过资料图层和阶段成果图可知,该地质灾害和坡度陡缓、地层倾斜方向、活动断层密切相关,最有可能是滑坡。
第22题,读图可知,由甲和地层倾斜状况能得出“顺向坡面”的结论,则甲最可能是坡向。
22.B在遥感技术中,可以根据植物的反射波谱特征判断植物的生长状况。
读图,完成23~25题。
23.上图中,重度病害植物反射率高于健康植物反射率的波段是()①红外线②X光③可见光④紫外线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24.根据图中的原理,可用遥感技术()①划分植物类型②判读植物生长的土壤类型③监测植物的生长状况④估计粮食作物的产量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25.不同的地物和地物的不同状况也有不同的反射率,根据这个原理,可以利用遥感技术的工作有()①判断水体污染②判断人口分布③分析城市大气污染④估算工业生产总值B.①③C.②③D.②④23题,从图中重度病害和健康植物反射率曲线可以看出,符合题意的波段主要集中于可见光和红外线范围内。
第24题,遥感技术可以根据植物的反射率特征判断植物的生长状况,因为不同生长状况的植物反射率不同,由生长状况即可推断粮食作物产量。
第25题,污染水体和未污染水体反射率不同,大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和污染较轻城市的反射率也不同,因此能用遥感技术来判断水体污染和分析城市大气污染。
24.D25.B(共4小题,共50分)26.(14分)读中国泥石流分布区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A地是我国泥石流多发地,导致该地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有哪些?(4分)(2)图中B地泥石流较A地少,试分析其原因。
(2分)(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也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诱发泥石流。
这些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3分)(4)人类认识和掌握了客观规律,也可以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据你所知,人类减轻泥石流危害的针对性措施有哪些?(5分)A地位于我国的西南山区,地形崎岖;B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地区。
泥石流是一种地质灾害,它的发生与当地的地质条件、植被覆盖状况、气候特点等关系密切。
减轻泥石流危害的措施主要从保护和恢复地表植被、科学监测等方面分析。
地形崎岖,地势陡峻(坡面物质不稳定);地壳活跃(地震、断层发育,碎屑物质丰富);气候湿润,降水量大。
(2)B地地质地貌与A地相似,但位于干旱地区,降水稀少,缺乏形成泥石流的动力条件。
(3)毁林开荒、开矿、工程建设等。
(4)植树种草,恢复和保护地表植被;加强泥石流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系统;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