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二单元思维导图卢建红

第一、二单元思维导图卢建红

第一单元学习目标:1.搜集、整理、交流有关振宁、邓稼先的资料;学习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了解传记的特点。

2.通过速度,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并概括六个部分的大意;体会作者取舍材料的艺术和谋篇布局的方法。

邓稼先 3.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

作者及作品简介:邓稼先,怀宁人,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科学和技术专家。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文章以人名为题,既表明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又点明了所记述、颂扬的人物。

背景资料:本文是邓稼先的好友振宁为他写的一篇回忆录。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这位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第一线的科学家,结束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

对于邓稼先的逝世,振宁教授无限悲痛。

为了缅怀好友,作者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写了这篇传记。

重点字词:字:元勋、奠基、选聘、谣言、昼夜、挚友、鲜为人知、鞠躬尽瘁、锋芒毕露、妇孺皆知词语:可歌可泣、鲜为人知、至死不渝、鞠躬尽瘁、当之无愧、家喻户晓、锋芒毕露、妇孺皆知主要容:本文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他对民族的贡献,高度赞扬了他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品质。

分析人物 1.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报效祖国2.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两弹”元勋,功勋卓著。

3.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学习目标:1.抓住文中的主要事件;反复朗读,揣摩稳重精致凝练、富有诗意的语句。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体会舒情、议论、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感悟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敢说敢做、表里如一的人格,做一个高尚的人。

作者及作品简介:臧克家,诸城人,诗人。

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

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民族诗人”,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

其代表作有诗集《烙印》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做事迹,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

背景资料:臧克家于20世纪30年代在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学生,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其请教。

说和做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两人书信往来甚密,相知甚深。

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又介绍了闻一多先生作为诗人、学着和革命家的光辉事迹。

重点字词:字:梳头、抱歉、秩序、深宵、伴侣、小楷、硕果、卓越、迭起、澎湃、大无畏、锲而不舍、目不窥园词语:沥尽心血、心不在焉、慷慨淋漓、气冲斗牛、仰之弥高、望闻问切、兀兀穷年、群蚁排衙、迥乎不同主要容: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众不同。

走位卓越学者的他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了他谦虚的美德和实干的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度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人物品质:严谨刻苦、孜孜不倦、日夜不懈、勇敢坚定、高大无畏、不怕牺牲。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i作背景;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生活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从鲁迅的言谈举止来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作者及作品简介:萧红,女,原名迺莹,笔名萧红。

呼兰人,作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生死场》,散文集《牛车上》等。

本文记叙了鲁迅先生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向世人展现了一个与人们眼中不同的,更和蔼、更随和、更真实的鲁迅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背景资料:本文选自《萧红全集》。

鲁迅是萧红精神上和文学上的导师,萧红也是鲁迅作品的忠实读者。

鲁迅去世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等篇佳作。

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回忆鲁迅先成为文坛佳话。

生字:舀、揩、碟、捆、咳嗽、调羹、绞肉、薪金、校对、草率、洗澡、悠然、吩咐、抹杀、疙瘩重点字词词语:深恶痛绝、不以为然、人才济济主要容:本文是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回忆、怀念。

萧红对她所知道的鲁迅先生的一些生活中的小事进行描写,借以向世人展现一个与人们眼中的形象不同的,更和蔼,更随和的,更真实的鲁迅。

并借此来抒发自己对鲁迅先生的怀念。

人物品质:乐观爽朗、平易近人、幽默风趣、严谨乐观、体恤他人、爱护青年。

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及司马光的文学常识,能借注释疏通文意。

2.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及意义;理解鲁肃、吕蒙对话的容,并体会着这段对话的情味。

3.明确刻苦治学、提高自己学识的重要意义,做有道德修养的人。

作者及作品简介:权,字仲谋。

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

劝学,鼓励学习。

题目交代了文章记叙的主要容。

《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撰,共294卷,是我国一部重要的编年体通史。

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

《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是本书描写战争的代表作。

背景资料:文章所叙故事发生在三国之初。

权大将周瑜和备在赤壁之战中打破曹操军队,不久周瑜病死江陵。

鲁肃代周瑜辅佐权,劝权将荆州借给备共拒曹操,备很快取得益州,形成了曹、、三方鼎峙的局面。

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字的读音:卿、涉猎、岂、更古今异义:治经、更重点字词一词多义:见见往事耳就蒙乃始就学当当涂掌事大与蒙论议,大惊权劝学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但当涉猎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关键词:当涂、辞、务、孤、治经、博士、涉猎、往事、及、过、才略、吴下阿蒙、刮目相看、见事、拜文言句式: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应为“蒙以军中多务辞”)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省略句。

应为“肃遂拜蒙母,(与蒙)结友而别”主要容:本文叙写了吕蒙在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很就有了惊人的长进的故事,说明了人只要肯学习,就会有长进,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

写作特色:(1)言简义丰的语言描述;(2)详略得当的叙述安排问题探究:(1)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2)权劝说吕蒙,使之“就学”,你能分析一下他劝说技巧的高妙之处吗?第二单元黄河颂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整体把握诗歌容,体会歌词部分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

2.学习诗歌中反复手法的运用;理解诗歌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提升欣赏品位。

3.感悟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作者及作品简介:光未然,本名光年,光化人。

诗人,文学评论家。

1939年到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背景资料:本诗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

1938年,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诗人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面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他感受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坚强不屈的意志。

于是1939年诗人到后,创作了篇幅与规模宏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重点字词:山巅、劈、气魄、狂澜、浊流、宛转、屏障、哺育、浩浩荡荡主要容:诗人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

诗人通过赞美黄河,歌颂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表达了中华儿女坚定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写作特点:1.感情强烈,风格豪迈;2.巧用修辞,气势磅礴。

诗中运用了排比、反复、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问题探究:1.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2.诗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最后一课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的常识及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容,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

2.学习本文运用语言、心理、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品味小说言语,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涵。

3.学习法国人民热爱祖国的情感和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更加热爱祖国语言,热爱自己的祖国,发奋图强,不断学习。

作者及作品简介:都德,法国小说家。

1857年开始文学创作,26岁时发表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

两年后,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背景资料:本文是根据几种版本的译文改写的。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

1870—1871年,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爆发战争,法国战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

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

这篇课文就是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语的事为题材写的。

重点字词:捂、踱来踱去、婉转、喧闹、气氛、诧异、懊悔、惩罚、钥匙、字帖、祈祷问题探究:1.“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上课大不同,又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2.上“最后一课”前后,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样的变化?关键句的理解: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2.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师里飘扬。

3.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主题: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刻画了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真实地反咉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对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写作特色:1.巧妙的叙述角度。

2.生动的人物、场景、细节、心理描写土地的誓言学习目标: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梳理全文结构2.学习呼告手法的运用,品析文中的关键意象和关键语句3.理解作者对沦丧的故园以及誓死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

作者及作品简介:端木蕻良,原名曹京平,昌图人,作家。

他和萧红、萧军、舒群、骆宾基、白朗、辉英等人被称为”东北作家群”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沦丧的故乡昔日的美丽、丰饶及自己在故乡的成长足迹,抒发了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感和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发出了未解放故乡而战斗而牺牲的誓言。

背景资料:本文选自《中国新闻学大系散文》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作为东北人中的一员,“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作者怀着难以遏止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重点字词:碾、誓言、胸膛、嗥鸣、山涧、高粱、斑斓、缠绕、亘古、默契、田垄、埋葬、镐头、土壤、禾稻、丰饶、污秽、耻辱主要容: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沦丧的故乡昔日的美丽、丰饶及自己在故乡的成长足迹,抒发了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感和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发出了未解放故乡而战斗而牺牲的誓言。

写作特色:呼告手法的运用,语言凝炼,饱含深情,寄情于物,波澜起伏木兰诗学习目标:1.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弄懂文意;熟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诗歌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理清故事的基本脉络;结合诗句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3.感受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