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片拍摄手法在时政新闻中的运用

专题片拍摄手法在时政新闻中的运用

专题片拍摄手法在时政新闻中的运用
电视专题片向来是高品质电视文化的代表,无论是政论片、新闻专题片、文艺专题片还是文献纪录片,往往具有一流的选题、高水准的拍摄剪辑、优美的解说词和配乐等属性。

时政新闻是媒体对时事政治领域题材的新闻报道,以领导人的内外事活动、会议等组成,在当下主流媒体的新闻节目里占有很大的篇幅。

时政报道担负着传播党和政府声音的重大使命,是主流媒体重要的特色和核心内容。

权威性、政治性、严肃性和敏感性是它的特点。

就是这样两个在电视领域里很少相提并论的节目类别,如今却正在悄然发生着一些全新的互动和借鉴。

首先开始变化的是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栏目,这档代表着全中国时政新闻的标杆节目正吹来阵阵新风。

我们在联播的头条看到了《走起!航母style》、在总理访问贫困户的时候看到光屁股小孩、在街头采访里看到了“你幸福吗?”“我姓曾”这样的“神”回答。

这些让人惊讶的变化也给央视的收视率带了实实在在的高回报,据统计,新闻频道改版以来,收视率提升达。

拍摄前做好功课,充分了解拍摄的整个过程,对要拍摄的内容了然于心,甚至可以提前构思一些镜头。

2、要打好提前量,尽量不要仓促上阵,“早开机、晚关机”。

3、熟练运用镜头语言,对事件的叙述条理清晰,符合逻辑。

4、多用真实感最强的“长镜头”。

二、注意抓取细节
如果纪实风格是专题片左膀,那么细节就是专题片的右臂,两者都是专题片的基本因素。

而细节在时政报道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出来。

所谓细节,就是指片子里那些构成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情境、自然景观的最小组成单位,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变化的展示。

要做好鲜活的时政新闻,离不开生动的细节。

细节往往是一条片子的动情点和出彩点,让严谨到有些刻板的时政新闻变得深刻和生动起来。

这需要现场记者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捕捉精彩瞬间。

还记得在今年年初的浙商大会上,著名浙商马云因为堵车迟到了,在握手的时候,夏宝龙书记和他耳语了几句。

拍到这个细节后,我感觉有戏,随时保持开机状态。

果然,在随后的讲话中,夏书记提到了这个细节,而我则录到了很精彩的对话场面。

记者做出了一条新闻特写,非常生动。

要强化细节是需要一组镜头的。

而且每个镜头的编辑都要经得起推敲,尽量贴近主题、突出主题。

一个片子里要有几个让人过目不忘的镜头,例如:总理的旧跑鞋、领导看望群众时紧紧握住的双手、群众热切期盼的眼神等,都是非常有表现力的细节。

能够起到渲染情绪、震撼心灵的效果。

拍摄的时候一定要抓具有典型性和感染力的细节,这样的细节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能够很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还有就是要围绕主题选择细节,一个细节能否运用首先要放在主题背景下加以思考。

看其是否让观众产生联想,从而能更好的说明主题和深化主题。

三、积极的视觉创新
说到视觉创新,首当其冲的就是构图。

构图是视觉创新里面最重要一点,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从无限的空间当中寻找到最具有视觉价值的点,这是一个复杂的选择过程。

从无序到有序,从分散到集中,让片子具有形式感和美感,最终形成节奏。

这些都可以通过构图来完成。

构图的基本要求就是简洁、突出和连贯。

这三点无论是对专题片还是时政报道都非常重要。

绘画做加法,摄影做减法,看看现在中央领导的报道,陪同的人员越来越少了,背景越来越简洁,和群众的距离却越来越近了,亲民务实的形象越来越突出。

这其中,光线、色彩、运动、角度、景别等摄影要素都可以用来简化背景、突出主体。

画面构图的基本形态可以分为:静态构图、动态构图、综合构图。

应该说,静态构图是构成
片子的主体,当视线处于固定时,观众会出现比较注意看清楚对象的心理。

它能很好地展示对象的性质、体积、规模或者空间位置等;具有象征作用,从距离改变体现情感关系变化。

专题片对固定镜头的要求最高。

曾经有一位著名专题片导演说过:“任何常规视角的镜头,在专题片里面都是失败的。

”这话虽然有些极端,但表达了专题片镜头对摄影角度的一种追求。

再看现在的时政新闻,拍摄的角度越来越不拘一格,以前从没想到的过的视角一一呈现。

央视时政记者,不论男女都背着摄影梯,他们的角度自然就能“高”人一筹。

以前领导伸着脖子跟边上人了解情况的画面是肯定不会出现的,但用上以后大家发现,效果很不错,从善如流的形象跃然屏幕之上。

还有多角度、低机位的过肩镜头等等一系列的变化,让历史悠久的《新闻联播》焕发出了崭新的勃勃生机。

动态构图是摄像区别于摄影的重要构图形式,它可以详尽地展示对象的运动过程以及动态人物的表现。

画面一动,所有造型都在运动之中;同一画面的动态中主体和陪体,主体和环境关系都在变化;运动的速度还可以表现情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