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经济学:原理及案例(第五版)课件第7章

产业经济学:原理及案例(第五版)课件第7章

3
7.1.1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产业组织理论起源于19世纪末马歇尔(A. Marshall, 1890)的新古典经济学。 20世纪30年代,张伯伦和罗宾逊(Chamberlin, J.Robinson, 1936)提出垄断竞争理论,引发了人们 对一系列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政府应该用什么样的管 制方法才能减少垄断势力对市场机制的逆向影响?什么 样的市场结构才能保持适度竞争?市场结构合理化的评 价标准是什么?等等。 产业组织的哈佛学派产生于1938年。主要代表人物有: 哈 佛 大 学 的 梅 森 (E.Means) 、 克 拉 克 ( J.M.Clark ) 、 贝恩(Z.Bain)、谢勒(F.M.Scherer)等。
13
7.3 新奥地利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
新奥地利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新奥地利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观点 新奥地利学派的产业组织政策主张
14
7.3.1 新奥地利学派产业组织理论
的形成
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奥地利学派在理论上的多方面成就,是建 立在门格尔(Carl Menger)、庞巴维克(Eugen von Bohn-Bawark)创始的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传统思想和方法 之上的。
产业经济学:原理及案例(第五版),赵玉林主编
第7章 产业组织理论流派
主要内容
7.1 哈佛学派的结构主义理论框架 7.2 芝加哥学派的产业组织分析理论 7.3 新奥地利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 7.4 可竞争性市场理论
2
7.1哈佛学派的结构主义理论框架
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观点 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政策主张
所谓有效竞争, 就是既有利于 维护竞争又有 利于发挥规模 经济作用的竞 争格局。
对产业集中度、 产品差别化、进 入壁垒、规模经 济性的有关研究, 以及市场结构与 市场绩效关系的 分析,在学术界
揭示了市场行为 与市场绩效之间 的关系,总结了 有关市场行为特 别是价格形成、 广告活动、研究 开发等方面的研
信息理论和政府规制等诸多领域。因他对上述产业组织理
论的开创性研究和巨大贡献而获得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
奖。
11
7.2.2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 基本观点
芝加哥学派也被称为“行为主义学派”,主张并不是哈佛 学派的SCP分析框架所认为的存在着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 为进而决定市场绩效这样的因果关系,而相反却是市场绩 效或市场行为决定市场结构。 不同的企业效率形成不同的市场结构。正是由于一些企业 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取得更高的生产效率,所以它们才 能获得高额利润,并进而促进了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市场集 中度的提高,形成以高集中度为特征的市场结构。 高集中度市场中的大企业产生的高效率主要在于大规模生 产的规模经济性、先进的技术和生产设备、优越的产品质 量和完善的企业组织和管理等因素。 高度集中度的市场上长期出现高利润率,是该市场大企业 的高效率的经营的结果,并不在于是否损害了竞争。
17
7.4 可竞争性市场理论
可竞争性市场理论的产生背景 可竞争性市场理论的假设条件 可竞争性市场理论的基本观点 竞争性市场理论的政策主张
18
7.4.1可竞争性市场理论的产生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技术革命的 讯、汽车运输等产业进 行规制的依据不断淡化。
新奥地利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米塞斯(L.Mises)、米塞斯 最重要的学生和追随者哈耶克(F.A.Hayek),以及曾受教于 他们的柯兹纳(I.M.Kirzner)、罗斯巴德(M.N.Rothbard)、 阿门塔诺(D.T.Armentano)、斯巴达罗(L.M.Spadaro)、 李特勒其德(S.C.Littlechild)、里奇(W.D.Reekie)等。虽 然被称为新奥地利学派,但他们实际上都活跃在美国和英国 的学术界。
在美英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出现了放松规制的倾向,为 这种政策转换提供重要理论支柱的就是可竞争市场理论。
1981年12月,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鲍莫尔(W. J. Baumol)在就职美国经济学会主席的演说中,首次提 出了可竞争性市场的概念(Theory of Contestable Markets)。
1982年,鲍莫尔、帕恩查(J.C.Panzar)和伟利格 (R.D.Willing)合著并出版了《可竞争市场与产业结 构理论》一书,标志着可竞争市场理论的形成。
产生了深刻影响。 究成果。
5
7.1.2 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 基本观点
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由具有因果关系市场结构 ( Structure ) 、 市 场 行 为 ( Conduct ) 和 市 场 绩 效 (Performance)三个要素构成,构造了一个既能深 入具体环节又有系统逻辑体系的SCP分析框架。
完全可竞争市场是可竞争市场的极限情形,是指市场内 的企业当其从该市场退出时完全不用负担不可回收的沉 没成本,从而能够进入和退出完全自由的市场。因此, 相对于现存企业,潜在进入者在生产技术、产品质量、 成本等方面并不存在任何劣势。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不存在现存企业进入时不用负担, 而只有其后进入的新企业必须负担的费用。新企业进入 时不仅能够获得必要的生产技术和充分的需求,而且也 不存在政府规制等人为的进入障碍。 从这一定义出发,市场是不是可竞争的,仅仅取决于是 否存在沉没成本,而与产业内企业数量的多少无关。
在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中,基本分析程序是按市场 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公共政策展开的。 所谓市场结构,是指企业在市场内竞争与垄断的关系。 决定市场结构的因素主要是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程 度和进入壁垒的高低。
市场行为是指企业在一定市场结构条件下所采取的各种 决策行为。具体包括企业定价格行为、广告行为、创新 行为、兼并行为、协调行为等。
6
7.1.2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 基本观点
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 市场运行的最终经济效果,主要从产业的资源配置效 率、利润率水平、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状况等方面, 直接或间接地对市场绩效优劣进行评价。 产业组织政策是指为了促进资源在产业内企业间的合 理配置以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由政府制定用以引导 和干预市场结构和企业市场行为的政策。包括保护和 鼓励竞争的反垄断政策(或反托拉斯政策)、反不正 当竞争行为政策以及中小企业政策,以及适用于自然 垄断产业的政府直接规制政策等。
新奥地利学派分析了可能形成垄断的因素。认为除了对天 然资源的垄断外,其他因素都不能形成长期垄断。
在规模经济显著的产业,企业追求规模经济所导致的集中 度上升,不是形成垄断的直接原因,政府以利用规模经济 的名义对产业进入的限制才是垄断的原因所在。
16
7.3.3 新奥地利学派的产业组织政 策主张
新奥地利学派是市场万能主义者,信赖市场的自组织 能力,主张市场可以解决所有的经济问题,对各种反 托拉斯的法规和制裁措施持否定的态度; 政府作为管理社会公共资源的机构,不必去关心企业 是否垄断了稀缺资源,而要重视的是企业是否拥有支 配潜在的竞争者的权力,尤其是借助法律和制度形成 的权力。不要让被政府管制的垄断成为被政府保护的 垄断; 政府应把供给交给市场机制。
还有一些对新奥地利学派产业组织理论作出贡献的经济学 家,尽管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属于新奥地利学派,但却赞同和发 展了对新奥地利学派的一些重要观点,如熊彼特 (Schumpeter)、芝加哥学派的博克(R.Bork)、德姆塞15 茨
7.3.2 新奥地利学派产业组织理论 的基本观点
新奥地利学派认为,认为必须对市场的动态过程进行分析, 在“过程”中认识竞争和企业家的作用。
12
7.2.3芝加哥学派的产业组织政策 主张
芝加哥学派主张放松反托拉斯法的实施和政府规制政 策。认为大公司的高利润完全可能是经营活动高效率 的结果,而与市场垄断势力无关;政府应尽可能减少 政策对产业活动的干预;一个政府对其合意的市场绩 效所能够做的事情,就是不参与,要让市场力量自动 起调节作用。 1981年,里根就任美国总统后,就任命信奉自由主义的 贝格斯特(Baxster)和米勒(Miller)分别担任美国司法 部反托拉斯局局长和联邦贸易委员会主席,以后波斯纳 又被任命为联邦法院的法官,芝加哥学派成了美国垄断 政策的主流,并直接推动了美国反垄断政策的重大转变。 80年代美国这一系列的变化被人们称之为反垄断政策 的“芝加哥革命”。
8
7.1.3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政策主张
哈佛学派的政策主张就是严格的反垄断,主要体现在:
(1)强烈要求实施反垄断政策。对垄断性的市场结构, 要求在考虑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的情况下,给予结构性 矫正;对自然垄断,则必须关注其垄断定价所带来的低 效率;对高度集中产业中大厂商勾结所形成的市场势力, 要给予特别关注。
7
7.1.3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政策主张
贝恩调查了美国制造业42个产业并将它们分为两组, 一组是CR8(最大8家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大于70%的 21个产业,另一组是CR8小于70%的另外21家产业。 调查结果显示这两个不同集中度的产业群之间存在很 大的利润率差异。前者利润率平均为11.8%,而后者 平均只有7.5%。 据此,哈佛学派认为,在具有寡占或垄断市场结构的 产业中,由于存在着少数企业间的共谋、协调行为以 及通过市场进入壁垒限制竞争的行为,削弱了市场的 竞争性,其结果往往是生产超额利润、破坏资源配置 效率。这就是“集中度—利润率”假说。
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斯蒂格勒(V.Stigler)、 德姆塞茨(H.Demsetz)、布罗曾(Y.Brozen)、波斯 纳(R.Posener)等。
1968年斯蒂格勒的名著《产业组织》一书的问世,标志 着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的成熟。
斯蒂格勒长期从事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其较有影响的研究
涉及垄断、寡占与兼并、市场容量与劳动分工、规模经济、
7.2 芝加哥学派的产业组织分析理论
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观点 芝加哥学派的产业组织政策主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