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高考试题参考答案1.(1)AC(2)第一问:①认真讲解,时或热烈讨论。
②不加约束,任其自由发挥。
③重视评议,培养写作习惯。
④善于启发,诱导深入思考。
第二问:①仔细考查作文的表达形式。
②详细询问作文的思想内容。
⑶第一问:①有着几十年亲似手足的友情。
②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
③互相鼓励和帮助。
第二问:①随兴致所至,无话不说。
②没有功利目的,无所顾忌。
③心领神会,肝胆相照。
(4)三个方面:①对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
②对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
③对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
2、(1)BC(2)他给北洋大学堂订了两条规则:其一是不许“躐等”。
即是“学无次序,浅尝辄止”,本大学堂的学员必须循序渐进,不许中途他骛,直至完成学业。
其二是要学习专门科学技术,文字语言不过是工具。
反映了他“学以致用”教育思想。
(3)办学特色:①南洋公学是全国性的以培养政法人才为主;②南洋公学设立了师范院、外院(附属小学)、中院(中学)、上学(大学)和特班。
办学目的:①为国家培养政法人才②为新式人才打下扎实基础。
⑷①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办训练班、办北洋大学堂、办南洋公学。
②教学思想先进:循序渐进、学以致用、重视基础。
③经济实力雄厚:控制许多大型企业,为兴学慷慨解囊。
④得李鸿章的培植:保举做高官,支持其办学。
3、(1)A E(2)①冷静思考的结果:要培养新的国民,必须从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入手;②贫苦农民的刺激,张大哥一家的贫苦状况,加深了他对乡村教育的认识。
(3)①乡村教育的“甘”:游览青山绿水,饱览美好风景,领略诗情画意,享受丰收喜悦;笑看学生茁壮成长,桃李芬芳;喜见村民读书明理,幸福美满。
②乡村教育的“苦”:环境艰苦、远离城市文明:又脏又累、生活条件很差;需要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奋斗终生也不一定能够看到结果。
(4)观点一:陶行知献身乡村教育的是实干精神值得学习。
①激情满怀,永不满足,不断追求新的目标;②乐于接触贫苦群众,善于动员志同道合者加盟;③为实现理想而自我牺牲、呕心沥血。
观点二:陶行知从改造乡村教育入手,改造中国的理想在当时是行不通的。
①人民群众与三座大山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②他认为“国运盛衰决于一转念间“,显得过于简单化;③他的教育救国的思想过于理想化,脱离社会实际。
观点三:⑴这句话给我的启示是:陶行知既有远大的理想又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非常值得学习。
(2)①陶行知的理想蓝图是通过改造乡村教育来改造中国.②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自己拟定方案并积极促成乡村教育研究部的诞生,筹办实验乡村学校,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乡村教育实验热潮,演绎出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
③有远大理想令人羡慕,为远大的理想而求真务实的努力,令人钦佩。
④陶行知的所思所为让我明白,做一个社会有用之人,既要有远大理想,又要有为实现人生价值而努力的行为。
(3)只有勤劳、诚恳的付出,才有可能实现目标;否则,理想将变为幻想。
5(1)答案:C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
解析:A、黄宾虹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是沪上流行的画风。
B、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不是“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人手”。
D、应是鉴赏、鉴别真伪的大行家罗振玉。
E、本文没有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没有描写黄宾虹的突出成就。
(2)答案:①减少应酬杂务,生活清净,便于深思内省和作画;②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使他的画风发生了突变;③安定生活使他眼明心清,能够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艺猛进。
解析:从第一段中分层归纳,即可得到答案。
(3)答案:①从金石文字的点画结构中,他受到绘画笔法与章法布置方面的启发;②从金石拓本认识到书画同源,悟出画艺回归造化的路径。
解析:抓住上下文中的关键语句“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可总结出答案。
(4)答案:观点一:恪守传统,力求雅正观点一:恪守传统,力求雅正,甘于清寂淡泊,追寻艺术真谛。
①与平静淡泊中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②淡泊名利,不言阿堵,保持传统学人本色;③避俗趋雅,不为流俗所动,寻求华滋浑厚的画风。
观点二:创新与模仿并重,理想与时尚兼顾。
①创造与仿作兼顾;②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态度;③注重民间时尚意趣。
观点三:既恪守传统,又踊跃创新,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享受人生。
①守正出新,继承与创新兼顾;②怀抱艺术理想,追求名山事业;③脚踏实地,享受人生。
新闻访谈类参考答案1、答案:(1)B C (B项,概括不全面。
林清玄之所以不认同周作人的作品,原因里还有周的文字没有伸缩性;C 项,原文是说“如果完全放弃传统,我们就无法理解到生活中深刻的部分,就会缺乏自信”。
)(2)一是林清玄是如何进行文学创作的,二是林清玄是如何看待国学热的问题的,三是林清玄是如何理解生活的,四是林清玄是如何看待商业炒作的。
(答出四点给6分,答出三点给4分,答出两点给3分)(3)①林清玄的丰富的人生经历,使他认识到快乐是比成功重要的东西,他的作品也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点;②苏东坡、泰戈尔等古今中外作家对他的创作理念产生了较大影响,注重写生活的、自由的、浅显的东西;③十年的新闻工作经历对他的写作帮助很大,使其文字浅显易懂。
④在都市忙碌浮躁的生存状态下,林清玄能够保持内心的从容、淡定,使他的作品有清新淡雅的风格。
(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6分)(4)认同。
(1分)这句话是说,人生不需要准备太丰富的物质条件,而需要准备从容的心态。
(2分)林清玄早年的经历使他认识到不能一味追求物质与现实的享受,而应该追求内心的丰盈和快乐。
(或:尽管都市生活节奏是很快的,但并不妨碍一个人追求内心的从容,也即做事时要有定力、有定见,也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
)(2分)联系生活能谈出对从容心态的理解,或对快乐与成功的关系的理解,或对传统与内心的关系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3分)如果不认同,言之合理即可酌情给分。
【比如:我不认同林清玄的观点,我觉得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一个人只有拥有足够多的物质财富,才能满足生活的各种所需,比如买书、旅游等。
而物质缺乏的人,无论如何他的生活质量都不会高。
】2、【解答提示】(1)表明小女孩生命危急,时间紧迫,(2)清晰显现出援救进展;(3)表明人们援救行动之快,体现人们的仁慈的爱心;(3)给读者以时间紧迫的阅读感受。
【解答提示】(1)表明小女孩生命危急,时间紧迫,(2)清晰显现出援救进展;(3)表明人们援救行动之快,体现人们的仁慈的爱心;(3)给读者以时间紧迫的阅读感受。
【解答提示】“你们”指帮助获得青霉素的博士、记者和警察们,进行电话寻找,协调各个部门,迅速找到青霉素,快速运到医院,这是医生做不到的。
【解答提示】将青霉素称为“仁慈的东西”,应为它能救小女孩的性命;将车称为“仁慈之车”因为它快速运来了药物,体现了作者对小女孩即将得救的喜悦,对人们的爱心的赞颂。
【解答提示】(1)对生命的尊重,(2)世间有大爱,(3)在战争的年代对人性、爱的关注与渴盼。
注意注释的作用。
3、(1)A.C(2)为外国武官团介绍展示的武器装备,体现了渊博的知识。
担任某教导团班长骨干训练队队长,体现了严于律己的精神。
勇排投弹事故,体现了与战友生死相依的情感。
(3)驻港军人时刻接受世界上其他国家目光的审阅,时刻代表着中国军队的形象,如同“桅杆上的瞭望者”,因此,驻港军人应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不辜负自己的使命。
(4)示例:“把安全让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黄立明舍身救战友的英雄事迹,集中反映了当代军人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精神品质,这一切值得我们学习。
如果人人都能像黄立明一样,把他人的利益置于自己的利益之上,那么我们的社会一定能更加和谐。
4、(1)C、E(C项,对“当今的大学教育充满了绝望”无中生有;E项、该项的表述于文无据。
)(2)【答案示例】①民警遗体被抬下山时,复旦学子异常“平静”的态度;(3分)②回校后的复旦学子们忙着讨论控制媒体、危机公关等事。
(3分).【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
答题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对相关信息进行筛选和概括。
考生可找出文中描写复旦学子的语言和行为的语句,然后再根据需要进行概括。
(3) 【答案示例】一是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语言凝练,可以省去较多的叙述性文字。
(3分)二是增强了表达的可信性和可感性。
引用网友和复旦学子的原话,体现了文章的真实性,更能客观地反映他们的心态或观点。
(3分)【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文章写作技巧的能力。
本文多处引用说话者的原话,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又节省了笔墨。
考生只要掌握了引用的作用,即可轻松作答。
(4)【答案示例】①我们要做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人。
人不可能不出错,出错一定要勇于承担责任,没有责任心的人,不会得到别人的谅解和信任,无论从道德还是其他方面出发,复旦学子一定要反思自己的轻率行为。
②生命只有一次,要学会尊重生命,尊重为你牺牲的人。
复旦学子不尊重生命的表现令人不齿。
③凡事要三思而后行,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复旦学子的莽撞造成的伤害是不必要的,本是可以避免的。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
考生可结合文章中复旦学子的言行和众多网友的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复旦学子的做法的确能够引发人们深刻的思考,我们可以就此进行理性的评价。
但评论态度要诚恳,言辞要客观,要避免出现过激的语言。
5、(1)、CE(C项中“无一例外”不符合实际,贴吧里也有毕业留言等内容。
E 项中“大家……不会太当真”不对,例如“丑女评选”就让新闻中的小莉心灵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2).答:这一标题巧妙地运用对比的手法,“人前”与“上贴吧”、“乖乖仔”与“爆粗”形成鲜明的比较,高度概括了新闻的重要内容,语言简练而且形象生动。
(3).家长:担心孩子学坏,禁止他上贴吧。
心理专家:孩子常上贴吧发泄,易性格扭曲。
孩子们:压力太大,上贴吧可以发泄不满。
(4).提示:此题鼓励学生结合新闻内容大胆进行探究,只要学生能做到观点鲜明,中心明确,有理有据,适当结合新闻主要内容来分析就可以。
例如:家长其实不必太紧张,应多从自身查找原因寻求解决的办法。
家长平时忙于工作,而漠视了对孩子的关心和关爱,孩子无法在感情上得到父母和家庭的满足,就容易使孩子将注意力转向贴吧、网络游戏去寻找满足。
因此家长应该冷静下来,多跟孩子沟通,排解孩子的心结,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