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届人教高考地理一轮巩固练习试题:中国地理概况(附答案)

2020届人教高考地理一轮巩固练习试题:中国地理概况(附答案)

2020届人教高考地理一轮巩固练习题:中国地理概况(附答案)一、选择题
(一)1958年竺可桢在《中国的亚热带》一文中指出:我国亚热带北界接近34°N,即淮河、秦岭、白龙江一线直至104°E;南界横贯台湾中部和雷州半岛南部……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亚热带在34°N以南、104°E以西分布范围小,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位置B.地形
C.季风D.海陆位置
2、北半球亚热带在我国分布总体偏南,是因为我国()
A.冬季气温南高北低
B.地形阻挡了夏季风深入西北
C.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D.冬季风势力强且影响范围广
解析:第1题,34°N以南、104°E以西主要是我国横断山区和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气温低,形成高山、高原气候,故该区域亚热带分布范围小。

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温度带分布及成因。

由于我国位于最大大陆(亚欧大陆)东部,最大大洋(太平洋)西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冬季形成的亚洲高压势力强盛,冬季风势力强,故我国东部地区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受冬季风影响大、范围广,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其他地区低,从而造成我国亚热带的位置偏南。

答案:1—2、B .D
(二)如图为我国30°N纬线经过的六省(区)的公路网密度和公路货运量占该省(区)总货运量比重图。

据此回答1--2题。

1.与①省(区)比较,②省(区)公路网密度小的主要原因是()
A.山区面积大,地表崎岖B.人口稀少
C.河流密布,多洪涝灾害D.资源贫乏
2.③省(区)公路货运量占总货运量比重小的原因可能是()
A.地质灾害频发B.公路里程短
C.运输方式多样D.经济水平低
解析:1.A 2.C
第1题,依据“30°N纬线”、①位于110°E以东、②位于100°E以西,可判断①②分别是湖北、四川,湖北多为平原地形,而四川除成都平原外,多山区而地表崎岖,故地形因素使两省(区)公路网密度差异大。

第2题,公路货运量占总货运量比重小说明其他运输方式货运量占总货运量比重较大,或公路里程短,但图示③省(区)公路网密度大,则反映公路里程较长。

(三)下图为我国的三个省级行政区土地利用结构图。

读图,完成第1--2题。

1.甲和土地利用类型Ⅰ、Ⅱ分别为()
A.新,耕地、牧草地
B.滇,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C.川,交通运输用地、牧草地
D.藏,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2.内蒙古()
A.水域面积大,水能资源丰富
B.受降水影响,森林覆盖率东部大于西部
C.地势平坦,宜大幅度提高城市建设用地比例
D.其他及未利用地面积比黔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答案1.A 2.B
解析第1题,可以用排除法。

由于内蒙古草原面积广阔,牧草地所占比重最大,可知土地利用类型Ⅱ为牧草地,由此可以排除选项B、D。

甲地未利用土地所占面积最广,其次是牧草地,由此可以判断出该省级行政区为新疆,由此排除选项C。

故本题选A项。

第2题,内蒙古水域面积小,水能资源不丰富,选项A错误。

内蒙古降水量自东向西逐渐减少,东部降水多,森林覆盖率大于西部,选项B正确。

内蒙古地广人稀,城市化水平较低,不宜大幅度提高城市用地比例,选项C错误。

内蒙古地广人稀,后备土地资源比贵州丰富,选项D错误。

(四)(2019·湖北八校模拟)
在周围山坡环绕的山谷或盆地中,周围山坡上的冷空气向谷底注泻,并在谷底沉积继续辐射冷却,形成所谓“冷湖”。

而在坡地上,气温相对较高,形成所谓“暖带”。

右图是我国某山地1月份不同坡向极端最
低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随高度变化示意图(图中Ⅰ、Ⅱ为
极端和平均最低气温)。

读图回答1~3题。

1.该山可能是()
A.长白山B.太行山
C.贺兰山D.武夷山
2.属于该山地西北坡向1月份平均最低气温的曲线是()
A.①B.②
C.③D.④
3.关于该山地“冷湖”和“暖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山地西北坡近地面附近地区全年会出现“冷湖”现象
B.该山地在“冷湖”现象出现地区向上气温是递增的
C.该山地“暖带”中农作物生长周期变长,霜害较轻
D.该山地西北坡,1月份在300 m附近高度出现“暖带”
解析:第1题,该山山麓1月份平均最低气温在0 ℃以上,可判断该山位于亚热带地区,则D正确。

第2题,1月西北坡为冬季风的迎风坡,气温要低于东南坡;则图中气温较高的实线代表东南坡、虚线代表西北坡。

则①是西北坡极端最低气温、③是西北坡平均最低气温。

第3题,图示1月份西北坡300 m处气温最高而形成“暖带”,但并不能看出全年西北坡近地面会出现“冷湖”现象,则A错误、D正确。

“冷湖”现象出现地区向上气温是先增后减,则B错误;“暖带”中气温升高,农作物的生长变快,使生长周期变短,则C错误。

答案:1.D 2.C 3.D
(五)(2019·福州模拟)
某研究机构将我国范围内北京时间21:00至次日3:00之间发生的现场消费(不包括网络消费)定义为“夜间消费”,并认为“夜间消费”占全天消费的比例可以反映出各地的夜间经济活跃程度。

下图示意该研究机构绘制的2016年我国各省级行政区“夜间消费”占全天消费的比例(台湾缺资料)。

读图回答1--2题。

1.我国“夜间消费”占全天消费的比例总体是()
A.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B.南方地区高于北方地区
C.内陆地区高于沿海地区D.平原地区高于山地地区
2.该图未能真实反映出新疆的夜间经济活跃程度,主要原因是忽略了我国各地的()
A.经度差异B.纬度差异
C.人口密度差异D.消费习惯差异
解析:第1题,依据图示,可直接看出总体上南方高于北方。

第2题,注意统计时间为北京时间,由于东西经度差异,西部的新疆、青藏高原当地时间要比北京时间晚2小时左右,北京时间21时,正是当地19时左右,夏季还没有到夜晚,故消费活动还较多,使之夜间消费占全天消费的比例明显高于东部地区。

答案:1.B 2.A
(六)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略图”,图中山脉为秦岭。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符合图示区域地理特征的是()
①西安冬季最冷月均温>0℃②汉中多年平均降水量>800 mm③山脉南侧粮食生产以小麦为主④山脉北侧农业以旱作农业为主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2.“引汉济渭”调水工程对渭河平原的影响正确的是()
A.加剧生态恶化B.减轻土壤盐碱化
C.地下水位下降D.缓解水资源短缺
答案 1.D 2.D
二、非选择题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对虾主要分布在黄海和渤海,以浮游生物为食,生活在松软沉积物海底、水温10℃以上的水域,是长距离洄游、经济价值高的一年生大型虾类。

在“渤海沿海至黄海南部深水区”之间洄游。

洄游对虾在渤海沿海产卵繁殖,黄河三角洲沿海幼虾成活率高;20世纪80年代渤海对虾资源几乎衰竭,90年代随着人工繁育虾苗放流的快速发展,中国对虾产量有明显的增加。

如图示意渤海西南部及黄河三角洲地区。

(1)分析黄河三角洲沿海水域适宜幼虾生长的条件。

(8分)
(2)指出黄河三角洲沿海对虾秋季向黄海南部深海区迁移的最主要原因并说明理由。

(8分)
(3)推测虾苗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原因。

(5分)
(4)针对渤海对虾资源减少的现状,请你说出促进渤海对虾发展的措施。

(5分)
解析:第(1)题,河流入海口附近,多软泥沉积,有利于对虾的栖息与自身保护。

河流携带大量无机盐注入,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饵料丰富。

三角洲海域海底平坦,海水浅,光照好,水温适宜。

第(2)题,秋冬季节,渤海与黄海相比,昼更短、夜更长,海水热量散失多。

渤海沿海水域大陆性强,水温降温快,水温低;黄海纬度低,水深的海区散热慢,水温高。

秋冬季节多吹偏北风,使高纬冷水南下加剧渤海水温降低。

所以对虾秋季向黄海南部深海区迁移。

第(3)题,随着对虾消费量增加,虾苗需求量增大。

过度捕捞使对虾自然繁育量减少。

虾苗培育繁殖技术日渐成熟。

第(4)题,渤海对虾的可持续发展,要进行夏季休渔,合
理捕捞。

人工繁育虾苗并放流。

在沿海地区做到污水达标排放,保护海洋环境。

答案:(1)河流入海口附近,河流携带大量无机盐注入,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饵料丰富;三角洲海域海底平坦,海水浅,光照好,水温适宜;入海口附近软泥沉积有利于对虾的栖息与自身保护。

(2)原因:黄海南部深海区水温较高。

理由:秋冬季节,与黄海相比,渤海海域纬度较高,昼更短,夜更长,海水热量散失多;渤海沿海水域水较浅,受大陆影响(或大陆性较强),降温快,水温低;此季节多吹偏北风,使高纬冷水南下加剧渤海水温降低。

(3)对虾消费量增加,虾苗需求量增大;过度捕捞使对虾自然繁育量减少;虾苗培育繁殖技术日渐成熟。

(4)夏季休渔,合理捕捞;人工繁育虾苗并放流;污水达标排放,保护海洋环境。

(任答其中两点即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