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

一、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
1)环境保护的“32字”方针: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2)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3)持续发展战略方针
其中包含中国环境与发展的十大对策(见三)
二、我国的环境管理三大政策: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
2.“污染者付费”政策
3.“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三、我国环境与发展的十大对策
1.实行持续发展战略。

2.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工业污染。

3.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认真治理城市“四害”。

4.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

5.推广生态农业,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切实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6.大力推进科学进步,加强环境科学研究,积极发展环保产业。

7.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

8.加强环境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

9.建全环境法规,强化环境管理。

10.参照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精神,制定我国行动计划。

四、环境标准分类
1.环境质量标准
2.污染物排放标准
3.环境基础标准
4.环境方法标准
5.其他标准
五、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
1.“三同时”制度
2.排污收费制度
3.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4.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5.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6.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制度
7.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8.污染源限期治理制度
六、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是指在确保人类生存、发展不受危害、自然生态平衡不受破坏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值。

环境容量是一个复杂的反映了环境净化能力的量,是从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提出的,其数值应能表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及空间机械运动性质。

七、总量控制
定义:总量控制是指以控制一定时段内一定区域内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总量为核心的环境管理方法体系。

三个方面:一是排放污染物的总量;二是排放污染物总量的地域范围;三是排放污染物的时间跨度。

三种类型:目标总量控制、容量总量控制和行业总量控制。

八、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量就是某一时刻系统所承受的人类系统的作用量。

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系统功能的外在表现,即环境系统所具有依靠能流、物流和负熵流来维持自身的稳态,有限的抵抗人类的干扰并重新调整自组织形式的能力。

九、环境规划与环境承载力的关系
1.环境规划要对重点污染源的治理作出安排
2.环境规划要以环境承载力作为约束条件,在环境承载力的范围之内对区域产业结构
和经济布局提出最优方案
3.环境规划的目标是不断提高环境承载力
十、环境规划指标的类型
1.环境质量指标
主要表征:自然环境要素和生活环境的质量状况
一般以环境质量标准为基本衡量尺度
2.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
依据:环境特点和容量
其中有:容量总量控制和目标总量控制
3.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
4.相关指标
十一、环境预测(她就说了这四个字,请自由发散,书P84)
环境预测是指根据人类过去和现已掌握的信息、资料、经验和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

十二、环境功能区划的含义
环境功能区划是环境实现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

它一局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合理划分。

十三、环境功能区划的目的:
1.为了合理布局
2.确定具体的环境目标
3.便于目标的管理和执行
十四、环境功能区划的内容:
1.在所研究的范围内,根据各环境要素的组成、自净能力等条件,合理确定使用功能
的不同类型区,确定界面、设立监测控制点位。

2.在所研究范围的层次上,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以功能区为单元,提出生活和生
产布局以及相应的环境目标与环境标准的建议。

3.在各功能区内,根据其在生活和生产布局中的分工职能以及所承担的相应的环境负
荷,设计出污染物流和环境信息流。

4.建立环境信息库,以便对生产、生活和环境信息进行实时处理,及时掌握环境状况
及其发展趋势,并通过反馈做出合理的控制决策。

十五、地表水分类
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V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十六、水环境规划的类型
根据水环境规划研究对象和研究尺度的不同,可将规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1)依据研究对象的不同
1.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或称水质管理规划)
2.水资源系统规划(或称水资源利用规划)
2)依据研究尺度的不同
可将水环境规划分为区域、流域以及城市等层次,其中以流域和城市水环境规划最
为常见。

十七、水环境规划的基本步骤:
1.基础信息采集与问题诊断
2.确定规划目标
3.选定规划方法
4.拟定规划措施
5.规划方案优选
6.规划实施与评估
十八、水环境规划的技术措施:
1)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
2)污水处理
3)提高或充分利用水体纳容量
1.人工复氧
2.污水调节
3.河流流量调控
4)生态修复技术
5)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技术
十九、大气环境系统
1.大气环境过程子系统
2.大气污染物排放子系统
3.大气污染控制子系统
4.城市生态子系统
二十、大气环境规划的类型
1.大气环境质量规划
2.大气污染控制规划
这两类规划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大气环境规划的全过程。

二十一、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
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是通过控制给定区域污染源允许排放总量,并将其优化分配到源,以确保实现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值的方法。

二十二、大气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计算方法
1.A值法:A值法属于地区系数法,只要给出控制区总面积及各功能区分区的面积,再根
据当地总量控制系数A值就能计算出该面积上的总允许排放量。

A值法是以地面大气环境质量为目标值,使用简便的箱模式而实现的具有宏观意义的总量控制;是对以往实行的P值法的修改。

A值法的基本原理:如果假定某城市分为n个区,每分区面积为S.(总面积S为各个分区面积之和.全市排放的允许总量可由式(6-4)确定,各分区排放总量由式(6-5)确定)。

2.A--P值法
在A值法中只规定了各区域总允许排放量而无法确定每个源的允许排放量。

而P值法则可以对固定的某个烟囱控制其排放总量,但无法对区域内烟囱个数加以限制,即无法限制区域排放总量。

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则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所谓的A-P值法是指用A值法计算控制区域中允许排放总量,用修正的P值法分配到每个污染源的一种方法。

下面就如何计算修正的P值进行说明。

二十三、大气环境规划的综合防治措施
1)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1.采取合理的能源政策:
①.使用新能源;
②.改变现有燃料构成;
③.改变煤的燃烧方式;
2.集中供热:
①.可以充分利用燃烧新技术和消烟除尘新技术,提高热效率,大量地减少燃
煤量,节约能源,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且有利于管理、运输,减少煤
灰飞扬的二次扬尘。

②.可以提高集中供热锅炉排放烟囱的高度,代替数量众多的低排放烟囱,充
分利用区域大气环境自净能力,减少低空污染物浓度。

3.采用有效的治理技术:
①.控制颗粒物排放
②.控制气体污染物排放
4.实施清洁生产
5.控制移动源的排放
2)充分利用大气自净能力
1.大气污染源合理布局
2.合理布置城市功能区
3)加强绿化
1.植物净化
2.合理设置绿化隔离带
二十四、城市环境规划的特点分析
1.综合性
2.多目标与目标矛盾性
3.动态性
4.不确定性
二十五、城市环境规划的编制程序
1.通过对拟规划城市的环境系统的现状调查与评价,确定该城市的主要环境问题和污
染状态;
2.通过对环境预测和环境功能区划等工作,确定该城市的环境规划目标以及污染物总
量控制目标,并产生污染物的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
3.这也指导了城市环境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的产生,一系列的规
划势必影响到整个城市的环境质量、行业发展结构和投资状况;
4.这使得从环境目标、投资能力等方面分别构成了系统的反馈环,促使规划制定者对
已初步形成的规划内容进行修正调节,直到最终产生合理可行的城市环境规划。

二十六、乡镇环境规划体系
乡镇环境规划的体系按行政隶属关系和规划范围可分为县域环境规划和镇区环境规划两个层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