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河上游干流内蒙古段底泥重金属污染分析与评价毕业论文

黄河上游干流内蒙古段底泥重金属污染分析与评价毕业论文

黄河上游干流段底泥重金属污染分析与评价毕业论文目录摘要 (4)Abstract (4)1 绪论 (5)1.1.1 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5)1.1.2 重金属污染的特征 (6)1.2 底泥金属污染特点、危害及其来源 (6)1.2.1水体底泥 (6)1.2.2 底泥重金属污染及其危害 (7)1.2.3 底泥重金属来源 (8)1.3 底泥重金属污染国外研究进展 (8)1.4重金属污染的评价方法 (9)1.5 研究容、目标及意义 (9)1.5.1研究容 (9)1.5.3 研究目标 (10)1.5.3 研究意义 (10)2. 实验材料与方法 (10)2.1 黄河上游干流段概况 (10)2.1.1 自然地理特征 (11)2.1.2 污染现状 (11)2.1.3 主要污染来源 (12)2.2 实验材料与分析方法 (12)2.2.1 采用点布设 (12)2.2.2 样品采集 (13)2.2.3 样品预处理 (13)2.2.4实验试剂与仪器 (13)2.3实验方法 (13)2.3.1底泥pH值、电导率的测定 (13)2.3.2底泥烧失率的测定 (13)2.3.3底泥中重金属含量测定(四酸消解) (14)2.4 实验数据分析 (14)3. 结果 (14)3.1 黄河段底泥相关参数分析 (14)3.2黄河段底泥重金属特征分析 (15)3.2.1 底泥重金属沿程分布特征分析 (15)3.2.2 底泥重金属含量特征分析 (16)3.2.3 底泥重金属相关性分析 (17)3.3黄河段底泥重金属污染评价 (18)3.3.1 地质积累指数法评价 (18)3.3.2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 (21)4 结论与讨论 (21)参考文献: (21)黄河上游干流段底泥重金属污染分析与评价摘要本文以黄河上游段底泥为研究对象,开展重金属元素对底泥的污染研究,从段市,经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市等地区,到段下游流出口托克托县,沿着这样的路线共设置38个代表性的样点,系统地采集该段上游底泥样品, 分析其中重金属元素Cu、Mn 、Ni 、Zn、Cr和Pb的含量。

并用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底泥重金属污染进行了评价。

文章首先就重金属的危害和污染特征进行了阐述,接着引入水体底泥重金属污染的严重性,黄河上游段底泥最为本文研究主要对象,分析了沿程分布以及不同重金属含量变化并不相同,除了Zn元素外,其他元素含量均高于或者是在背景值附近上下波动,尤其Cr超过背景值。

采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系数法两种方法对底泥重金属污染的评价,地质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 黄河上游段底泥属于无污染—重度污染,重金属元素Cr 和Pb较其他元素污染程度大。

潜在生态危害系数法评价结果表明:段黄河底泥重金属污染属于低度到中度污染,元素Cr和Pb污染较大。

因此,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地质累积指数评价结果基本一致。

关键词:底泥;重金属;污染评价;黄河上游段AbstractThis passage sets the sedi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in Inner Mongoli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arried out on heavy metals sediment pollution studies, from Inner Mongolia Wuhai paragraph, the Ordos City, Bayannur City, Baotou City, and other areas, to Inner Mongolia section of the downstream flow outlet Tuoketuo County, along the route of such a representative set of samples 38, the systematic collection of the upstream section of sediment samples analyzed for heavy metals Cu, Mn, Ni, Zn, Cr and Pb content. And land accumulation index and potentialecological risk index method for heavy metals in sediments were evaluated.The article first on the hazards and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eavy metals are described, followed by the introduction of heavy metals in sediments of water bodies seriousness of the Yellow River in Inner main target of this study the most sediment analyzed along different heavy metals distribution and the changes are not the same, in addition to Zn elements, other elements were higher than in the vicinity or in the background values fluctuate, especially Cr exceed the background values.Cumulative index method using geological and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 coefficient are two methods for the evaluation of heavy metals in sediments, geological cumulative index evaluation showed that: the Yellow River in Inner sediment pollution-free - severe pollution, heavy metal elements such as Cr and Pb than the other large degree of pollution elements. Evaluation of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 facto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Yellow River in Inner Mongolia heavy metals in sediments are low to moderate pollution, polluting elements Cr and Pb. Therefore, the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 index method and geological evaluation results are basically consistent accumulation index. Keywords: bed mud; heavy metals; pollution evaluation; Inner Mongolia stretch of the Yellow River1 绪论目前,重金属污染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世界上各个国家和环保组织都对重金属的污染做着很多相关的研究和治理。

在国外,许多国家很早就对底泥中重金属污染开展了研究。

研究容主要为重金属的来源、质量基准、污染状况、赋存形态特征、迁移转化规律、吸附和释放规律与其模型、生态风险评价与预测、控制治理措施等;研究领域包括了河流、湖泊、水库、河口、近海、泻湖、湿地、潮滩、红树林等的底泥;就国而言,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曾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一些陆地水体、河口和海域的化学污染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其中对重金属污染物的研究最为充分和系统[1]。

由于底泥在水体环境中的作用比较重要,许多学者在开展水相重金属研究的同时,也会对水体底泥中重金属污染进行对比研究[2]。

自80年代以来,广大学者对我国的江河、河口、水库、湖泊、近海等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研究所涉及的重金属主要有Cu、 Zn、 Cd、 Cr、 Hg、 As、 Ni、 Co、 Ni、 Fe、 Mn等[64]。

对于黄河流域底泥重金属的含量、分布特征和污染,我国有很多学者也进行了大量。

本文以黄河上游段底泥为研究对象,分析和评价了重金属Cu、Mn、Ni、Zn、Cr、Pb的含量和对底泥的污染状况。

1.1.1 重金属污染的危害重金属既可以直接进入大气、水体和土壤造成各类环境要素的直接污染,也可以在大气、水体和土壤中相互迁移造成各类环境要素的间接污染,由于重金属不能被微生物降解,在环境中只能发生各种形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而进入大气、水体和土壤等各种环境的重金属均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等各途径被动物吸收,当这些重金属在动物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即会直接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生理生化机能直至引起动物的死亡。

也可被植物吸收,当植物体的重金属超过一定的含量时,植物体会表现出伤害症状或者是其他效应。

1.1.2 重金属污染的特征重金属污染指由重金属或其化合物造成的环境污染。

主要由采矿、废气排放、污水灌溉和使用重金属制品等人为因素所致。

因人类活动导致环境中的重金属含量增加,超出正常围,并导致环境质量恶化。

重金属污染具有潜伏周期长,不易降解,具有环境危害持久性、地球化学循环性、生态风险性和极强的累积作用,重金属的污染与有机污染物的污染本质不同,重金属不能被分解或消失,他们的有害作用也决不会消失,即使发生物理变化有害作用有时可能会暂时减弱,当条件合适时他们又可能会恢复其原来的毒性。

所以处理不当,会使重金属迁移所到之处受到二次、三次污染。

有机物进入土壤后被保留下来,在一定浓度围能被土壤微生物分解,能被淋溶流失,不会在土壤中积累。

重金属在土壤中移动性小,残留在土壤中很难消失,且一般在耕层积累,往往成为土壤污染的主要问题。

1.2 底泥金属污染特点、危害及其来源1.2.1水体底泥水体底泥(沉积物)是河流、湖泊等自然水体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能够反映水体演化的历史过程,底泥重要有三部分组成:无机矿物、有机矿物和流动相(如气体或者水),矿物元素主要包括Si、Na、Mg、Al、K和Ga等,营养元素有C、N和P等,生物必须的元素Fe、Mn和S以及其他微量重金属元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