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840年——1949年)复习提纲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1、原因:2、结果:清政府失败,中英在南京签订《南京条约》(1)时间:1842年(2)主要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率,须同英国商定。
(3)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3、影响:4、向西方学习:(1)魏源和《海国图志》,根据林则徐的《四洲志》等资料编写,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
(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用来抵抗外国的侵略)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2)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影响:对开阔人们的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起了积极作用。
二、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1、爆发的背景:①日本为吞并朝鲜,侵略中国,实现其“大陆政策”而蓄意发动。
②西方列强对日本的侵略采取默许或纵容态度。
③朝鲜东学党起义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契机。
④清政府寄希望于各国的“调停”,不认真备战。
⑤日不宣而战。
2、主要战役有:平壤战役(1894)、黄海战役(1894)、辽东战役(1894)、威海战役(1895)。
3、结果:清朝战败, 签订《马关条约》A、时间:1895年4月B、内容: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C、影响:《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外国资本主义对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D、反映: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4、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及意义:丘逢甲、徐骧率台湾义军,刘永福的黑旗军联合抗日。
表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反侵略典范。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1、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过程:2.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1)时间和人物:1901年9月,李鸿章与八国签订(2)主要内容:①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收作担保,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③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④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3、影响:(1)《辛丑条约》的签订,西方列强完全控制了中国,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2)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知识联想:中国是怎样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中国近代化探索近代化:政治思想民主化,经济工业化。
一、第一阶段: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洋务运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
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3、代表人物:中央以奕忻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
4、时间:19世纪60——90年代,掀起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5、内容6、结果:失败。
A、破产的标志: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B、洋务运动破产的主要原因:7、评价洋务运动(1)性质: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目的: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3)作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客观地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一、第二阶段: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1、戊戌变法(维新变法)A、兴起:公车上书(时间:1895年春)(1)背景:《马关条约》的签定(2)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3)作用:为维新变法运动拉开了序幕。
B、发展:严复。
康有为称他为“中国西学第一”,著有《天演论》把西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他是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
C、高潮:百日维新(1)时间:1898年6月—9月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前后103天(2)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3)内容:经济:发展工商业;军事:训练新式陆海军;政治:开放言论,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文化教育:开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废除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创办报刊。
(注:后来除京师大学堂外,新政全部废除)D、结果:失败。
(1)失败的标志: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派,废除新政诏令。
(2)失败原因:①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用改良的办法,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
②在顽固势力的进攻面前,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③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根本原因)。
(3)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
(局限性: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彻底改变,革命果实被窃取。
)2、 辛亥革命1911年A 、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时间:1905年8月。
地点:日本东京。
领导人:孙中山为总理。
性质: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革命旗帜(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影响: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B 、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和士兵打响起义的第一枪。
起义取得胜利,在它的影响下,仅一个多月时间,就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这年是农历辛亥年,这次革命又称辛亥革命。
C 、中华民国成立: 时间:1912年1月1日 地点:南京。
人物: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
标志:颁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教训: ⑴历史意义:①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
②推翻清王朝,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即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中华民国(资产阶级共和国)。
从此,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③打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⑵教训:①没有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②没有依靠人民群众,实行土地制度改革。
(3)评价: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彻底改变(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一、 第三阶段: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1、 背景:①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并加紧侵略中国。
②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③思想文化方面;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民主共和思想的熏陶,但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2、兴起的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3、宣传阵地:《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4、两面大旗(口号):民主(德先生)和科学(赛先生)5、代表人物:(1)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掀起新文化运动,明确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2)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论》,提出文学改良“八不主义”,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3)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用犀利的文字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真面目,对封建统治和封建道德进行了深刻批判。
他将反封建的革命内容与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
6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7、地位和作用:①是中国近代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运动。
②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③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④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局限性:新文化运动中也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小结: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革新救国的方法。
下列是不同时期的代表人中国近代化的启示⑴、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实现中国近代化的努力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反帝反封任务,近代化建设取得长足进展。
由此可见,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和近代化前提。
⑵、明清闭关锁国,导致中国愚昧落后,而中国近代化历程实际上是在敞开国门、不断向西方学习,不断融入世界的过程中进行的。
由此可见,对外开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思想文化,是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是中国实现近代化的保证。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一、五四运动1、爆发的原因:①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②北洋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③无产阶级力量的发展壮大。
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⑤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火索)。
2、时间:1919年5月4日;3、两个中心:(1)开始在北京(前期5月4日),学生为先锋,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
(2)转折:上海(后期6月5日)工人为主力,标志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4、斗争方式:学生罢课(前期)、工人罢工(后期)5、结果:取得了初步胜利。
(1)北洋政府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人的职务(2)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6、五四精神: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
7、意义:①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的革命运动(性质)。
②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
④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二、中共的诞生A、标志:1921年7月21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的召开(1)一大的内容:①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②党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③党的当前任务:组织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④党的机构:产生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2B、条件: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后,该思想得到广泛传播)阶级基础:工人的斗争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三、北伐战争1、前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1924年,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国共两党和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成立。
从此开始领导国民革命运动。
2、概况①时间:1926年7月——1927年4月②目的——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
③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③主战场:湖南、湖北⑤主力和先锋:主力是国民革命军;先锋是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取得汀泗桥、贺胜桥、武昌等战役胜利,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称号⑥性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⑦结果:两湖战场消灭了吴佩孚主力;出师不到半年,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