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经济新常态下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问题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问题研究
所以,经济新常态下的经济基本面,不仅决定了 现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发展的环境,同时也加剧 了财务方面的压力: 一是政府需要不断地增加更多 的资金投入,来应付越来越大的资金缺口; 二是企业 经济效益的下滑会导致缴费不足,从而影响整个社 会保障体系的运转,尤其是养老和医疗等社会保险 待遇的支付; 三是个人工资和收入水平的下降,会导 致费用负担相对增加,从而影响职工的社会保障待 遇和实际生活水平。
战略与未来趋势的一种精准研判。具体而言,经济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了以相关法律法规
新常态的提出,本身就有着丰富的内涵与趋势性特 为依据,以社会保险制度为核心,辅以社会救助和社
征,主要包括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经济结构的不断 会福利等制度,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必要的物质
优化升级,以及由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 的转变等。[1]现 阶 段 中 国 经 济 发 展 所 呈 现 的“新 常
必然; “动力”上的转化,更是意味着平稳增长条件 及在农村以集体经济和“家庭保障”为主要依托的
下多元驱动发展模式的逐步形成。为此,从现阶段 保障体系,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
收稿日期: 2015 - 09 - 02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行为中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因素及效应研究”( 13CJY026) ; 广东省
帮助与社会服务的社会保障体系。众所周知,自建 国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总体上经历了一个
态”,同时也意味着将会带来“新机遇”。例如,“速 从“无”到“有”和从“单一而割裂”到“多元而综合”
度”上的变化,并不能掩盖实际依然可观的经济增 的发展过程。以改革开放为“分割点”,此前在计划
量; “结构”上的优化,则是经济转型与升级发展的 经济体制之下所形成的城镇“单位人”保障体系,以
2015 年第 11 期
动合同,96% 的农民工都是在户籍地参加医疗保险 ( 新农合) ,仅有 1. 2% 和 2. 1% 的农民工参加了城 镇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与养老保险。[4]在整个农村 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之中,农民工不仅面临着社 会保障制度设计不完善和缴费负担过重的问题,同 时也面临着缺乏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就业指导等 基本公共服务的困境。
这个基本逻辑。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 经济基本面决定发展环境并加剧财务方面的
压力; 经济结构优化和创新驱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社会保障体系的再分配功能更关乎社会公平; 社会保障体系的消费促进
效应亟待充分发挥。基于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发展的现状,现阶段深化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应当把握
从总体上来看,在经济结构逐步走向高级化和 创新驱动模式形成的过程中,三次产业之间比例关 系的变动,以及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流动等,都必然要 求劳动力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相应变动,而这一系列 变动的实现首先都离不开社会保障体系。没有更加 完善的制度体系与配套政策,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就 业结构的转换与升级,以及人力资本投入的增长等, 都会成为“无 源 之 水,无 本 之 木 ”。 所 以,经 济 发 展 的新常态,对现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显然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通过完善顶层设计解决定位与碎片化等问题; 二是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解决公平问题; 三是通过加强
基金管理解决安全性与持续性问题; 四是通过稳步提升保障水平来解决扩大内需与发挥更大的积极效应的问题。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 社会保障; 社会公平; 经济效应
中图分类号: F249. 20
2. 经济结构优化和创新驱动对社会保障体系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创新驱动模式的形成,都要 以劳动力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优化为前提,而劳动力 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优化又要以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为基础。例如,从改革以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 展的情况来看,诸如比较迫切的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与隐性失业的消除,公共就业服务水平的提升,以及 人力资本投入的增长等问题的妥善解决,都在很大 程度上要求社会保障体系在现行基础上更加完善。
普通高校人 文 社 科 研 究 项 目“发 达 国 家 再 工 业 化 背 景 下 人 民 币 ODI 与 广 东 省 制 造 业 转 型 升 级 研 究 ” ( 2013WYXM0087) 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黄文正( 1974—) ,男,福建仙游人,博士,广东金融学院经贸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民经济; 何亦名( 1977—) ,男,湖南郴州人,博士,广东金融学院人口与劳动就业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为劳动经济; 李 宏( 1979—) ,男,安徽六安人,博士,中共大连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民经济。
可持续性问 题,如 养 老 保 险 基 金 个 人 账 户 的“空 账 运行”与巨 大 资 金 缺 口,医 疗 保 险 费 用 的 过 快 上 涨 等。在社会保险基金滚存结余规模不断增加的同 时,如何实现这部分资金的保值增值以应对当前和 未来的社会保险待遇支付,成为了影响和制约社会 保险制度乃至整个社会保障体系正常运转的重要问 题。例如,有统计表明,目前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年 均收益与同期银行活期存款利息水平相当,尚不足 2% ,剥除物价上涨因素外,社会保险基金实际贬值 达到 1000 亿元,社会保险基金的不断“缩水”正在 成为常态。以养老保险基金为例,2014 年时养老保 险“个人账户”的资金缺口规模,已经达到了 3. 1 万 亿,超过了同期的 2. 8 万亿的基金结余,做实“个人 账户”正在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资金缺口。
现阶段我国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迫切要 求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改革以来,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镇和工业 领域,逐步造就了城镇居民、乡村居民和农民工社会 保障制度 的“三 元 格 局 ”。 扩 大 养 老 和 医 疗 等 社 会 保障制度的覆盖面,解决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后顾之 忧,成为维护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然而,即便是经过了数十年的努力,农民工的“市民 化”也依然因为一系 列 社 会 保 障 方 面 的 问 题 困 扰 着。如 有 调 查 表 明,2013 年 上 半 年,安 徽 省 超 过 50% 的外出农民工,都没有能够与用人单位签订劳
在我国,收入差距过大局面的形成,既有着特殊 的历史和现实方面的原因,如建国后的经济基础非 常薄弱、计 划 经 济 时 期 的“重 工 业 优 先 发 展 战 略 ”, 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先富带动后富”政策等,同时也 有着来自制度、政策和市场机制等方面的原因。一 方面,以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为例,20 世纪 50 年代末,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 均纯收入的 3 倍以上,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前,城乡居 民的收入差距也始终维持在 2 倍以上的水平; 改革 开放以后,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再次扩大,并且很快 超过了建国初期的水平( 2006 年为 3. 29 倍,超过了 1957 年的 3. 23 倍) 。近年来,尽管我国城乡居民的 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依然也维持在了 2. 5 倍以上,
二、新常态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对照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新常态不仅意味着新机遇,同时也意味着新的问题 与挑战。总的来说,新常态下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关键需要解决好两大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是经济新 常态作为“大 逻 辑 ”对 社 会 保 障 体 系 建 设 环 境 的 影 响,以及新常态对社会保障体系本身的新要求; 另一 方面则是新常态下社会保障经济效应的充分发挥, 尤其是收入分配调节和扩大内需方面。 1. 经济基本面决定发展环境并加剧财务方面 的压力 目前,我国的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全球性金 融危机的阴霾仍未彻底消散。众所周知,从 2008 年 第四季度开始,全球金融危机就通过国际收支、国际 市场价格及市场信心等渠道,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产 生显著的影响,当时的进出口增速同比下降了 8. 8 个百分点,经济增速也陡降至 7. 6% 。此后,我国的 工业增速就开始大幅度回落,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也 大幅下降。尽管同一时期我国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 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 如推出了“4 万亿投资计 划”和 扩 大 消 费 需 求 等 一 系 列 政 策 与 措 施,而 到 2010 年之后也的确出现了经济回升的迹象) ,但是 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仍然在增 加,而且整个世界经济也仍然处于徘徊之中。根据 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结果,2015 年第一季度我国 的经 济 增 速“跌 至 6 年 来 最 慢”,GDP 同 比 增 长 7. 0% ,[3]创 2009 年以来同季最低增速( 2009 年第 一季度为 6. 5% ) 。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运转也一直存在财务上的 2
2015 年第 11 期
经济新常态下的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问题研究
黄文正1a ,何亦名1b ,李 宏2
( 1. 广东金融学院 a. 经贸系; b. 人口与劳动就业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521 ; 2. 中共大连市委党校,辽宁 大连 116023)
摘 要: 经济新常态是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也必须要适应和遵循
如 2014 年 我 国 城 镇 居 民 的 人 均 可 支 配 收 入 为 26635 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 10489 元,[5]两 者依然相差 2. 54 倍。另一方面,除了城乡之间的收 入水平差距过大以外,当前在不同的行业、地区和部 门之间,同样也存在着比较大的收入差距。这些收 入差距的存在,对于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一 定的消极影响。例如,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最新发 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 2015 年) 》的统计结果, 当前中国家庭之间的收入差距非常明显,收入水平 最高的 20% 的家庭,与收入水平最低的 20% 的家庭 之间,差距已经达到了 19 倍左右。[6]同时,随着家庭 朝着规模小型化和类型多样化方向的持续发展,养 老、医疗和教育方面需求的不断扩张却无法得到及 时满足的问题,正在困扰着千千万万的中国家庭。
3. 新常态下社会保障体系的再分配功能更关 乎社会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