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北区房地产业发展规划(2008年―2020年)前言渝北区位于重庆市东北部,长江北岸、嘉陵江东岸的两江环抱地带,北与四川省广安地区华蓥市、邻水县分界,东与长寿区接壤,南与江北区毗邻并同巴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隔江相望,西与北碚区、合川区相邻。
渝北区土地资源丰富,交通优势明显,工业发展势头强劲,是重庆主城经济大区和重庆主城向北拓展的主要区域,重庆一小时经济圈的核心功能区,是重庆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的重要战略平台。
涵盖外环高速路以内的区域,有礼嘉、大竹林、玉峰山、古路四镇和龙山、龙溪、龙塔、人和、鸳鸯、翠云、天宫殿、回兴、双凤桥、双龙湖、悦来11个街道,面积约377平方公里,包括空港新城、悦来新城“两城”,龙溪城区、两路城区、北部新区“三区”,空港工业园区、两路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三园”。
房地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
促进区域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居民住房水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拉动经济增长,带动关联产业发展,促进住房消费,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手段;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渝北区作为主城近期城市发展的重点拓展区域,1 / 23房地产业既迎来了新一轮黄金发展期,又面临着竞争优势减弱、发展后劲不强等诸多挑战。
制订实施房地产业发展规划,推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是建设长江上游空港强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内在要求,是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进程,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互动共荣、南北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
第一章总则第一节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改善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坚持住房市场化方向,调整供应结构,强化住房保障,建立和完善符合实际的房地产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制度;坚持宏观调控,努力实现房地产市场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促进房地产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二节基本原则渝北区房地产业发展要按照城乡发展规划的要求,与城市建设统筹推进;坚持商品房开发与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协调发展,建立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保障体系,满足不同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坚持改善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城市形象,使渝北成为重庆市民的首选宜居之地和全国宜居名区;坚持房地产及其相关产业协调发展,互相促进,充分发挥房地产的拉动性、幅射性和渗透性;坚持以园区为重心,依托龙溪城区、两路地区、北部新区,加大空港新城、悦来新城建设力度;充分利用二河四路,形成一圈四带立体式发展的房地产业格局;建立健全房地产业预警系统,构建突发事件处理机制,推动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章发展现状第三节房地产开发供应状况土地出让面积。
2003—2006年,渝北区(不含北部新区)所有从事开发的企业(含区内和区外注册)年均获得土地131.46万平方米。
土地开发面积。
2000—2007年,渝北区土地开发面积年均达58.74万平方米。
施工面积。
2000—2006年,渝北区施工面积增幅平稳,近七年年均增幅为19.12%。
2006年渝北区(含北部新区)施工面积占全市比重为10.61%,但较前几年已略有下降,房地产市场后续供应能力减弱。
竣工面积。
(1)2000-2006年,渝北区竣工面积保持在200万平方米以上,近五年平均为303万平方米。
但总体波动较大,2006年比2002年低35万平方米。
(2)近七年渝北区竣工面积3 / 23平均增幅为10.18%,远低于施工面积19.12%的平均增幅。
(3)渝北区竣工面积在2003年、2005年出现负增长,2005年的负增长将对近几年渝北区的房地产供应产生消极影响。
(4)2006年渝北区竣工面积在全市比重为7.34%,在一小时经济圈比重为9.22%,仅比巴南区多0.42%和0.52%,将面临与巴南区争夺市场的竞争格局。
2006年渝北区竣工面积与九龙坡相比,在全市比重少5.58%,在一小时经济圈比重少7.01%,差距很大,渝北区房地产市场现实供应能力在近期将明显不及九龙坡区。
销售面积。
渝北区(含北部新区)2006年销售面积359.8万平方米。
近六年渝北区销售面积年均增长40.73%,远远高于近七年竣工面积平均增幅(10.18%)和施工面积平均增幅(19.12%)。
2006年渝北区销售面积在全市比重为16.15%,在一小时经济圈比重为18.88%,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
第四节房地产开发需求充足总人口数。
渝北区(含北部新区)2006年总人口数90.18万人,居主城九区第二。
近年来渝北区总人口总体呈上升趋势,近七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81%,近三年平均增长率约为2.83%。
渝北区实际居住人口比常住人口大得多,加之为机场和火车站的所在地,流动人口更为庞大,这些人口要素为渝北区域房地产市场需求力的扩张奠定了雄厚基础。
城镇化率。
渝北区(含北部新区)城镇化率增幅较快,2006年达到61.4%,但仅比一小时经济圈平均水平高1.7%。
未来承接“一圈两翼”地区人口转移的潜力巨大,城镇化率将进一步提高,将能极大地促进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
财政收入。
渝北区(含北部新区)2000-2006年财政收入呈快速上升趋势,2004年仅为8.45亿,2005年为13.27亿,2006年达21亿。
政府配套能力不断增强,设施不断完善,为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渝北区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04年达97.54亿元,2005年达116.28亿元,2006年达181.35亿元,年均增长达24%以上,为区域居民购买能力提供了强劲支撑。
第三章发展目标第五节规划期限2008年—2011年为近期,2012年—2015年为中期,2016年—2020年为远期。
第六节总体目标5 / 23继续保持房地产业发展势头,土地供应面积、土地开发面积、施工面积、竣工面积、销售面积等重要指标稳定增长,商品房空置率保持在较低水平,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95%以上,房地产业在全市继续居于领先地位,建成西部一流的宜居名区。
到2011年,实现城市规模超过100平方公里,居住城市人口突破100万人的“双百”目标。
到2020年,城区面积突破300平方公里,居住城市人口突破300万人。
第七节主要指标近期(2008年—2011年)指标(单位:万平方米)中期(2012年—2015年)指标(单位:万平方米)远期(2016年—2020年)指标(单位:万平方米)第七节阶段重点7 / 23近期(2008年—2011年)重点——根据渝北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发展要求,编制完善渝北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重点培育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纳税额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开发上规模、上档次的大盘。
——加快道路、公园、市政管网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步伐,完善文化、体育、医院、学校、社区服务中心等社会事业配套,提高居住商业配套水平。
大力推进房地产和物业管理信息服务中心网络平台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
——采取多种渠道,加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住房建设力度,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让人民居有其所。
中期(2012年—2015年)重点以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物流业、商贸业、会展业、旅游等产业为支撑,构建各具特色的城镇产业体系,壮大城镇规模,吸引人口向城镇聚集,提升城市化水平。
依托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产业地产,促进房地产业优化升级。
远期(2016年—2020年)重点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促使更多企业发展壮大,建设更多优质楼盘、品牌小区,提高市民居住品质,建成宜居名区。
第四章发展措施第八节借助网络交通进行区域房地产业布局一圈四带格局轨道在渝北的延展。
延展轻轨三号线和九号线至统景,从中远期规划布局沿线房地产业,增强发展后劲。
9 / 23第九节以主导产业带动房地产业依托工业经济辐射力带动房地产业发展。
空港工业园区大力发展以汽摩为龙头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以现代物流为中心的临空经济产业,以高新纺织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以长安军工为核心的装备制造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带动相关配套产业整体协调发展。
通过新型临空加工制造和物流中转基地的定位,充分保证工业建设和城市开发的互动发展,全面凸显工业主导资源和城市配套资源的有机整合,带动区域房地产业蓬勃发展。
两路工业园继续强化模具、服装、物流等主导产业,积极发展居住、行政办公、商业等城市房地产业,带动文化、综合服务、市政等配套设施建设。
依托临空经济的唯一性带动房地产业发展。
空港新城依托空港优势,大力发展以临空产业为特色的临空经济板块。
加快重庆之窗实施步伐,建设集办公、商务、会展、宾馆于一体的综合性商务区。
加快总部基地建设,吸引跨国公司、大企业、大财团入驻,发展总部经济。
加快空乘之家建设,围绕航空运输做好航油、航材、航空食品、生活服务,促进房地产业发展。
依托高效农业的示范性带动房地产业发展。
现代农业园区立足区位优势,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综合形成以高新技术农业、食品业、物流业、加工贸易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加强对两路组团果园片区的住宅建设开发,坚持发展以集高等教育、高档居住等功能于一体,文化气息浓厚、居住环境幽雅、配套服务设施完善的综合居住区。
第十节着力打造商业地产大力扶持商业地产,引导渝北区商业地产从粗放型经营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形成以主流商家为导向的商业地产竞争新格局。
加强商业地产规划。
完善商业布局,加强社区中心的中小型商业服务设施建设。
寻求科学的开发模式,塑造渝北中心CBD 的独特性和标识性,广泛借鉴商业地产开发的成功经验,合理规11 / 23划商业类物业开发,降低投资风险。
整合现有空置商业用房,统一规划,形成特色街区,带动临街商业发展,降低商业用房空置率。
中心商业区建设。
加快商圈建设步伐,充分发挥中心商业区辐射和带动作用,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商业街,鼓励宾馆、商务、会展业等商业地产开发建设。
在现有商业布局基础上,打造集生态、文化、休闲、购物为一体的多功能商业街。
大力发展社区商业。
加强社区商业规划工作,制定建设标准,实行分类指导,鼓励有实力的连锁企业参与社区商业建设,到城市社区设立超市、便利店、标准化菜店、餐饮店、洗衣店等各类便民、利民网点,开展社区商业示范点建设工作。
促进街区商业升级换代。
在中心商业区辐射带动下,加强涵盖休闲、购物、康乐、餐饮、汽车美容等多种业态的主题街区建设,配套大型超市、中心广场、休闲绿地等,为周边消费人群提供丰富商业配套,促进街区商业升级换代。
第十一节大力发展工业地产和旅游地产工业地产。
立足于建成为重庆现代制造业基地,依托空港工业园、两路工业园、现代农业园,围绕汽摩、电线电缆、模具、纺织服装、食品、医药化工、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大力培育工业地产。
旅游地产。
依托统景温泉、石坪香溪温泉、龙门温泉等温泉资源,张关溶洞、玉峰山森林公园、龙兴历史文化名镇、排花洞旅游风景区和北部沿渝邻高速路渝北段、210国道渝北段的生态农业乡村游以及都市旅游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旅游地产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