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郁病
一、概述
3.历史沿革 明代医家虞抟《医学正传》把郁证作 为病名,并被后世医家采用。
一、概述
4.范围 现代医学的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癔 病、更年期综合症、反应性精神病等出现 郁证的症状表现时,均可按郁证辨证论治。
二、病因病机
郁病的总的病因是情志内伤所致,与肝关 系密切。 (一)病因 1.情志失调: 2.体质因素:
一、概述
3.历史沿革 从金元时期开始把郁证作为一个单独的 病证, 朱丹溪提出(气、血、火、食、湿、痰 )六郁学说,并明确指出六郁是以气郁 为先,先有气郁而后产生诸郁, 六郁汤、越鞠丸等通治六郁的方剂。
一、概述
3.历史沿革 明代· 张景岳则提出因郁而病和因病而郁 之说, 《景岳全书· 杂证谟· 郁证》曰:“凡五气 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 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 也”,认为精神因素在郁病发病中起着 重要作用。
心病及肾
心肾阴虚
(二)病机
病位:主要在肝 可涉及心、脾、肾 病因:七情所伤 病理性质: 初病多实,久则为虚证或虚实夹杂 实:气、血、湿、痰、火、食六郁邪实为主, 虚:病延日久则宜由实转虚, 火郁伤阴 阴虚火旺、心肾阴虚; 脾伤气血生化乏源 心脾两虚。
三、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以忧郁不畅,情绪不宁, 胸闷胁胀为主要表现,或易怒易哭,或 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下,咯之不出为 主症 2.病史: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悲 哀、恐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 3.多发于青中年女性。各系统检查和实 验室检查正常,除外器质性疾病。
一、概述
2.古今郁证的区别 (广义) 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对古今郁证作了 鉴别,说:“邪不解散,即为之郁……今所辑 者,七情之郁居多,如思伤脾,怒伤肝之类是 也。其原总由于心,因情志不遂,则郁而成病 矣。” 明代以前是广义的郁包括外感,明代以后是狭 义的郁,以情志之郁为郁证的主要内容。
一、概述
三、诊断与鉴别
(二)相关检查 咽部症状进行食道的X线及胃镜检查。 脏躁的临床表现与癔症关系密切,需要 与精神分裂症相鉴别,后者有思维障碍、 知觉障碍和性格改变,如被控制感,幻 听,原发性妄想等。
(三)鉴别诊断
1.梅核气与虚火喉痹鉴别 共同点:咽喉不适。 2.梅核气与噎膈鉴别 共同点:症状与吞咽有关 3.脏躁与癫病鉴别 共同点:心神失常。 4.与胁痛的鉴别
(二)鉴别诊断
1.梅核气与虚火喉痹鉴别 共同点:咽喉不适。
病 性别与年 病因 名 龄
主症
检查 咽部无 异常
梅 多发于青 情志内伤 自觉咽中有物梗塞, 核 中年女性 但无咽痛及吞咽困难 气 与情绪波有关,当心 情愉快或工作繁忙则 减轻,注意力集中于 咽部或心情抑郁时加 重,
虚 好发于青 感冒、长 咽部除异物感外,尚 咽部多 火 年男性 期吸烟、 有咽干、灼热咽痒 , 有病理 喉 嗜酒嗜食 咽部症状与情绪无关 改变 痹 辛辣 但过度劳累或感受外 邪则易加剧
日久化火
火郁(火) 血瘀(血)
恼怒
伤肝
克 脾
肝气郁结 (气)
食滞不消(食)
忧思
伤脾
脾失健运
水湿不化(湿)
聚湿成痰(痰)
(一)病因
2.体质因素:
复加情滞刺激
素体肝旺, 或体质虚弱 (脾虚) 肝郁化火 或郁火暗耗营血
肝郁克脾, 脾虚生化乏 源
气血不足 心脾失养
(心脾两虚)
2.梅核气与噎膈鉴别 病名 性别于好 梗塞 发年龄 部位 青中年女 咽部 性 与进食的关系 客观检 查 自觉咽部有异 食管、 物感,但进食 咽部无 无阻塞,无吞 异常 咽困难 进食时梗噎不 食管有 顺,并日渐加 异常 重
梅核 气
噎膈
中老年男 胸骨 性居多 后
3.脏躁与癫证鉴别 共同点:心神失常。 • 脏躁 多发于青中年妇女或绝经期缓慢起 病,主要表现有情绪不稳定,烦躁不宁, 易激惹,易怒,时作欠伸等,具有自知自 控能力。 • 癫证 则多发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显 著差别,主要表现为表情淡漠,沉默痴呆, 出言无序或喃喃自语,静而多喜等,病者 缺乏自知自控能力。
3.历史沿革 《内经》无郁证的病名,但有五气之郁 和治法。 《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说:“郁之甚者, 治之奈何”,“木郁达之,火郁发之, 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本治疗法则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木 郁达之被后世医家所推崇。
一、概述
3.历史沿革 《金匮要略》有郁证的脏躁及梅核气的 证治。《金匮要略·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 “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 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 之。”
一、概述
1.郁证定义 2.古今郁证的区别 3.历史沿革 4.范围
一、概述
1.定义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 所引起的,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 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 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 一类病证。(又有脏躁、梅核气等病 证)。
一、概述
2.古今郁证的区别 (广义) 明代以前属于古代的郁证,其范围十分 广,六淫、七情、痰、食、瘀等所致的 疾病,都属于郁。 明代以后才以情志之郁为主要内容。如 《景岳全书· 郁证》说:“凡诸郁滞,如 气血食痰,风湿寒热,或表或里或脏或 腑,一有滞逆,皆为之郁。”
郁证
中西医结合学院 常风云
“鬰”
病名释义:
① “郁”指病机:是气机郁滞的意思。 “郁”有积、滞、蕴结之义。《医经 溯洄集· 五郁论》“郁者,滞而不通之 意。” ②“郁”指病因: 因郁而病的意思。是 指由情志抑郁所导致的多种病证的总 称。《古今医统大全· 郁证》“郁为七 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 多端。”
4.与胁痛的鉴别
胁痛以胁肋疼痛为主 郁证以情志异常为主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三)分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明脏腑与六郁的关系 郁证的发生主要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 心失所养。以气郁为主要病变。 肝----气郁、血郁、火郁 脾----食郁、湿郁、痰郁 心----虚证
(一)辨证要点
2.辨别证候虚实 实证:病程较短,表现为精神抑郁,胸 胁胀痛,咽中梗塞,善太息,脉弦或滑。 虚证:病程较长,见精神不振,心神不 宁,心慌,虚烦不寐,哭笑无常,脉细 或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