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摘要]:美育即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它不同于艺术教育,也不是美学,其目的在于促进人格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
新中国成立后正式把美育列入与德育、智育、体育并行的一项内容,说明审美教育已在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就当前学校教育而言,让学生接受审美教育是俱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本文试讨论什么是美育,进而指出其在现代教育中地位和作用,得出结论。
关键词:美育;培养;作用前言美育即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
它借助于人们的心理活动的特殊范畴,如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来培养人类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趣味和稳固的审美情操,并激发其丰富多彩的审美创造力。
它虽也以艺术为主要手段来反映审美理想,但它更强调自然美和社会美特殊的作用和强烈的效果。
它是通过美的各个领域、各种形态而实现的。
所以,不同于艺术教育。
它也不是美学,因为美学除了研究人对客观世界审美认识和审美创造的规律以外,还研究客观现实中美好的事物。
美育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在智能、道德和体格上的全面发展。
一、怎样认识美(一)什么是美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无论“丑”、“美”.这仅是他们创作时依据的法则。
从大美学的角度说是没有“丑”的。
所谓美,就是指在特定历史与文化背景中一定个体或群体的赞同、定向认知、心理归向的首肯构成范式或构成形式关系。
通常而言在人们理解中的“丑”是指某事、某物之形象难看或一定不好看。
学生惯常将其作为评价的标准。
而艺术家则将原来现实中的事物或人物通过再加工融入自己对主体事物的认识、情感和评价等主观因素中。
从而重新塑造成一个典型形象以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真理。
像卢奥喜欢描绘满脸凄苦的妇女,形象枯稿的国王,四肢扭曲的小丑以及沉寂阴暗的小巷一样。
他的画难为一般人接受,就连他最好的朋友都曾强烈地指责:“卢奥只会画丑的东西。
”是的,他的画初看很丑,但越看越美。
这因为在他画中的老妇的丑陋的外表后却隐藏着画家完美的人间爱。
他以强烈的憎恶心情揭露她们代表道德败坏、灵魂堕落的一面,但又进一步超越了这种道德观,以自己的怜悯表现她们美的一面和对社会的鞭笞。
他画的小丑,有时甚至脸上还带有一摊微笑。
但这丝毫也掩盖不住他们内心的巨大悲哀。
卢奥的画是他自我灵魂的写照,他说;“我自己心中充满着无限的苦恼和忧愁。
”此外,罗丹的《欧米哀尔》,其雕塑作品表现的是在瘦骨嶙峋年老裸妇的身上,布满了一条条荆棘般的皱纹,干瘪的胸腹无力地松垂着,两条枯柴般的胳膊僵硬地挂在身旁。
正是这种近似残忍的真实,才能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这样才能引起观众对这个被侮辱和被损去者的深切同情。
只要艺术家出于表达某种高尚的思想并掌握相应熟练的技巧,即使选取生活中被认定是丑的东西,也能创造出美的艺术品来。
(二)美的特性(1)美具有历史性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都会持有不同艺术思想与观念。
而艺术家所创作的艺术品本身也就具有时代艺术风格。
简而言之,美是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的。
如果抱着现代审美眼光去欣赏《春花仕女图》,谁又会将“燕瘦环肥”、“二寸金莲”……的仕女视为“美女”。
而唐代大诗人杜甫曾在《丽人行》中写道:“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这种丰满体肥的美女形象正是唐代女性追求的审美时尚。
所以.我们在教学生欣赏作品时,就不能盲目地用自己的评价尺度去评论画中美与丑。
我们的观点应与社会结构、社会环境、社会发展形势等紧密相连在一起,客观、理性地评价审美价值。
正因为美术的历史性和社会性,所以不同历史时期的观众对同一件作品的审美观也会随历史发展而改变。
《米洛斯的阿芙罗狄德》雏刻的是一个具体写实性的神,当时古希腊人雕刻女神的目的是将它作为一种宗教崇拜物。
这座雕像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于几米洛斯岛被挖掘出来时已经缺少了胳膊,在想方设法复原时人们发现缺少胳膊的另一种美。
这几是残破的雕像被赋予了“残缺之美’。
在今天,站立在卢浮宫的女神像,俨然己成为超越种族、文化和地域局限的人类女性永恒之美。
(2)美具有思想性我们不仅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还要充分认识美术的教育作用。
我国东汉工延寿就认为绘画的作用就是“恶以诫世,善以示后”。
谢赫在其著名画论《画品》开头就提出“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艺术功能论。
这些画论作家都非常强调艺术的政教和德教功能,主张美术作品要有自己的思想性。
(3)美具有教育性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曾多次强调指出:艺术家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应当使自己的作品起到教育人民、教育后代的作用.要使人民从艺术中“得到鼓舞,受到激励,奋发起来。
”戈雅的著名油画《枪杀起义者》可以让我们了解当时西班牙人民反抗的悲壮斗争生活,从而认识正义认识真理。
米勒的《拾穗者》、《晚钟》让我们看到法国19世纪农村的生活情景和农民的命运,从而了解法国农民的淳朴生活和精神状态,进一步认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
艺术家们正是通过创作作品抒发自己的理想、愿望来表达自己对人生与世界的美好体验和感受,才使美术不单纯作为艺术还能用美来培养人、教育人。
二美育的地位一个人如果没有美的品德、美的情操、美的人格就不可能称之为高素质人才。
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下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也指出,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是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这两个《决定》都对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对学校教育中的美育实施做出了明确而又深刻的阐述要真正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就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素质教育贯穿在所有的教育过程中,而德、智、体、美、劳五育之中,审美教育的渗透力最强,它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在其他四育之中,影响深远。
(一)美育培育了人才“重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因此,美育有着智育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这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体现:(1)美育激发人的创造冲动,培养了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审美的核心是要创造审美“意象”,科学家的科学发现到最后往往不是凭理性而是靠直觉,这样的事例很多。
这种想象力的培养是靠美育。
智育主要是培养人的逻辑推理能力,而美育培养人的想象力和洞察力。
孔子说:“诗可以观”,是指直观洞察。
美育培养人的形象思维,发掘人的右脑潜能。
(2)成就大事业,需要建立广阔平和的胸襟,这有赖于美育人若心烦气乱、眼光短浅,必不可有所成就,做不成大事业。
比如城市山水园林,能够拓宽心胸。
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往往游历祖国的山河,为的是拓宽心胸,心胸小了是不行的,古代的“乐教”、“诗教”就是为了拓宽人的胸怀,认为豪杰、圣人的教育要通过诗教来“兴心”、“荡浊”。
审美是超越功利的,对人成就事业有很大作用,这已得到现代心理学的映证。
除了智商(IQ),情商(EQ)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考试成绩高的不一定就能成就大事业。
(二)21世纪经济发展,要求要加强美育20世纪最后的20、30年出现了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和趋势,要求国家的经济、政府人员不仅要有经济政治的眼光,还要具有美学的眼光和文化的头脑。
(1)60年代以来,商品的文化、审美价值逐渐超过其使用、交换价值名牌效应实际上是一种符号价值;人们挑选商品样式超过实际功用,实际注重的是审美价值。
提高格调、品味成为商品生产和销售的大问题。
我国的建筑、旅游、服装产业的问题往往是因为格调低。
例如北京的很多建筑物,往往比例、色彩搭配不对,产生一些常识性的问题,这主要因设计人员基本修养差,包括政府部门和批准部门的人员素质。
导致北京建筑整体的问题,贝律铭说,新建筑很难搞“古都风貌”。
这是美学问题、文化问题,需要各级人员的文化修养。
又如旅游业,我国的自然景观很美,但人为建筑和导游的素质太差。
设计、管理人员的文化修养,包括流通部门、政府部门,他们的文化修养成了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2)21世纪的主流产业:信息产业(高科技)和艺术产业目前高科技产业已被认识,但艺术产业还并未被认识。
高科技的发展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发展并不同步,物质提高了,反而使人之间的关系冷漠。
从筒子楼到单元房,使得邻居多年互不相认。
而“数字化生存”将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问题,这并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必须要加上“艺术化生存”。
到那时,人们对艺术的要求会更迫切,高科技要与高情感需求结合,艺术产品将会更被需求。
现在已经产生工业产品向艺术产品转移的端倪。
我国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但长期未受到重视,或仅限于低层次利用。
21世纪的艺术产业将有广阔的前景,可能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美育列入教育方针是一个极好的契机,美育在现代教育中已成为教育与学科体制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
21世纪中国的复兴,要使人民发挥原创性和智慧;而哲学、史学、艺术的教育,正是可以激发人的原创性的教育。
美育可以使我们民族在新的世纪为世界贡献一批大师。
为在高科技、数字化社会中保持精神的平衡和社会安定,为使经济持续增长,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是完全必要的。
这是蔡元培先生,提倡美育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时代呼唤的积极回应。
三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和功能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条件卜人的心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康德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包括智力结构、道德结构、审美结构三个层次三个层次的功能既是相万独立的,又是相万联系、相万影响和相万渗透的审美结构建立在智力结构和道德结构之上,智力结构和道德结构的水平决定审美结构的水平但作为最口层次的精神现象的审美结构一旦形成,又反作用于智力结构和道德结构,为智力结构和道德结构的完善和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开拓新的境界。
(一)美育可以激发人的道德情感,陶冶人的道德情操我国古代哲学家荀子早就看到美与善是相辅相成的,他说:“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聪目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1]。
席勒明确提出道德状态只能从审美状态发展而来,认为“从感觉的受动状态到思维和意志的能动状态的转变,只有通过审美自山的中间状态才能完成虽然这种状态木身不会决定我们的见解和信念,不会由此否定智力和道德价值,然而,这种状态仍然是我们获得见解和信念的必要条件。
总之,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
审美状态是无利害观念的精神状态,木身不能产生道德观念但审美心境既是受动的又是能动的,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不仅追求人们个人自身的自由,还追求周围环境中对象世界的高尚的心灵,这正是我们获得最先进的道德信念的情感基础道德观念和道德原则对特定的道德情感和审美情感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但单独依靠道德观念和道德原则难以产生具体真实的道德情感道德主体要对某种具体的道德事实产生发自内心的爱或憎恨,有赖于这种事实以自己特有的情状成动了主体心灵,引起主体强烈的共鸣或激愤,有力推动主体的人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