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体态对健身人群增肌训练的不良影响
增肌训练的主要方式为肌肉抗阻力,身体主要部位肌肉抗阻训练包括器械练习、自由重量练习。
系统的抗阻训练,能够促进骨骼肌蛋白质的合成,使肌肉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帮助会员塑造健美的体型与强健的体魄。
抗阻训练动作技术的正确与否,关系到锻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抗阻训练中,除了某些通过躯干本身的运动进行锻炼外,躯干都应该保持稳定的状态,即保持收腹(骨盆中立位),挺胸(两肩胛骨后缩、下降)。
头部与躯干要保持在一条直线上,下巴微收。
如果在不良的身体姿态上完成训练动作容易导致拮抗肌群之间平衡被破坏造成发力方式不正确,做训练动作时刺激到错误肌肉群或者目标肌肉群得不到充分刺激。
许多会员困惑为何在高密度和大重量的训练中,肌肉围度始终没有增长,力量增长缓慢,其实往往就是因为这些人群在异常体态下进行的抗阻训练所导致的。
1.脊椎后弓
1.1脊椎后弓对肩部训练的不良影响
肩部训练一般通常安排三角肌的抗阻训练。
三角肌位于肩部,呈前、中、后三部,从前、后、外3个方向环绕肩关节,肩部的膨隆外形即由该肌形成。
负重直臂侧上举、负重颈前推举等练习可发展三角肌的力量。
三角肌抗阻力训练的准备姿势应为两肩胛骨后缩、下降,下巴微收,而脊椎后弓的会员胸椎弧度过大,肩膀与头部呈前倾姿势,在这种体态下进行训练极可能导致斜方肌参与发力,会员完成训练动作后肩部没有刺激感,反而是斜方肌刺激感比较强烈,长此以往会导致斜方肌愈加发达,三角肌围度增长缓慢。
1.2 脊椎后弓对胸肌训练的不良影响
胸肌可分为胸上肢肌和胸固有肌。
胸上肢肌均起自胸廓外面,止于上肢带骨或肱骨,包括胸大肌、胸小肌和前锯肌等。
胸大肌位于胸前皮下,位置表浅,覆盖胸廓前壁的大部,为多羽状扇形扁肌,宽而厚。
胸大肌是胸肌训练的目标肌肉群,通过抗阻训练可以使胸肌围度增大,胸部饱满、结实。
史密斯卧推、自由卧推均可发展胸大肌力量,刺激胸大肌增长。
胸部抗阻力训练的准备姿势应为两肩胛骨后缩,挺胸,而脊椎后弓的姿态表现恰好与之相反,在这这种体态下训练极可能导致胸肌向心收缩不够,胸部不能完成挺出,离心收缩时肱三头肌较多参与发力,会员完成训练动作后手臂刺激感强烈,胸肌作为目标肌肉群却没有刺激到。
1.3 脊椎后弓对背部训练的不良影响
背肌是位于躯干后面的肌群,可分浅、深两群。
浅层主要为斜方肌、背阔肌、菱形肌等。
其中面积最大的为背阔肌,背阔肌位于腰背部和胸部后侧皮下,呈扇形,为全身最大的扁阔肌,是背肌训练的目标肌肉,单杠引体向上、俯身杠铃划船、器械坐姿划船均可发展背阔肌力量,刺激肌肉增长。
背部抗阻力训练同样要求两肩胛骨后缩,挺胸,而脊椎后弓的姿态表现恰好与之相反,在这种体态下训练极可能导致胸椎弧度增大,离心收缩过度,,向心收缩时肱二头肌较多参与发力,会员做动作时有种将杠铃“拽”上来的总感觉,完成训练动作后手臂刺激感强烈,背阔肌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刺激。
2.脊椎侧弯
2.1 脊柱侧弯对肩部训练的不良影响
肩部训练的基本动作是肩上推举和侧平举,如果会员在脊柱侧弯的体态下完成训练动作,两边肌肉力量分布不均匀,重量分布在凹侧三角肌上,那么凹侧三角肌承担重量要远远超过凸侧三角肌,久而久之两侧肌肉力量和肌肉围度的差距会不断加大,脊柱侧弯现象更加严重,肩部训练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2.2 脊柱侧弯对胸部训练的不良影响
胸部训练的基本动作是仰卧推举,如果在脊柱侧弯的体态下完成训练动作会造成肌力发展不对称,凹面胸肌受力较多,两侧胸肌力量失衡,围度差距加大,两侧胸肌不对称影响美观且容易增加受伤风险。
2.3骨盆倾斜
2.3.1 骨盆倾斜对臀肌训练的不良影响
臀肌属于盆带肌的后肌群,包括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梨状肌等。
这些肌肉群分布于臀部四周,连接髂骨翼后部外侧、骶骨、尾骨、股骨和髂胫束,起到稳定骨盆中立位的作用。
骨盆倾斜会导致重心转移,在进行臀部抗阻训练时,力量会转移到短侧,长此以往将导致两边臀肌力量不均衡,臀部围度不对称,而大重量的训练更容易引起短侧髋关节承重过大,出现磨损、疼痛的现象。
2.3.2骨盆倾斜对大腿肌训练的不良影响
大腿肌位于股骨周围,分为前群和后群。
前群一般为大腿肌抗阻训练的目标肌肉群,负重深蹲可发展该肌肉群力量。
骨盆倾斜会导致两腿长短不一,短侧腿为
主力腿,承担大部分重量,在骨盆倾斜的体态上完成训练动作,容易导致短侧腿肌肉力量远远超过长侧腿,两腿肌肉力量和肌肉围度逐渐拉开差距。
短侧腿的髋关节和膝关节承重过大出现磨损,骨骼会出现结构性的改变,这类伤害是无法复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