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教案设计【课程标准】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2、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鲁教版初一下册第一章《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一单元讲述了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况。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
因此,是我国封建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时候的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国文化对世界特别是亚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就是这时候形成。
所以,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
具体到本课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
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
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的景象,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也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应该说,学好《贞观之治》是学好这一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基础。
【学情分析】[知识基础]初一学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思维活跃,所以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通过观看图片、分析资料,培养他们自主获取信息能力。
在此基础上,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拓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层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
但学生的基础不同,知识掌握程度不同,教师应掌握对知识扩展的“度”,注意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分析与把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能力分析]初一学生经过半年多的初中知识的学习,具有一定独立思考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认知能力。
但由于认知深度的局限性,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对本课进行探究性学习,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习,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基本史实。
2、掌握“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
通过材料分析和历史故事,加深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认识,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采用多媒体展示影视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
2、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
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
2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教学方法】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教学的共同体,应将学生置于一种开放、主动、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索,发展的空间与机会。
同时,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材料分析法。
【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学生要完成的任务素材。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播放视频《贞观之治》师:同学们,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辉煌成就令华夏儿女引以为傲、世界为之仰慕,唐太宗李世民为唐朝的鼎盛奠定了基础。
同学们知道唐太宗开创的“大唐盛世”在历史上被称作什么吗?生:贞观之治。
师:非常正确。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的盛世景象,唐太宗的继任者又是如何发展这一盛世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学习第2课《“贞观之治”》。
【设计意图】:用视频导入新课,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同时直接衔接到“贞观之治”,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二、学习新知第一篇章:“改朝换代,百废待兴”(一)隋亡唐立:李世民是在什么背景下登上皇位的?(根据白板回答问题)1. 材料反映了隋朝末年怎样的状况?2.李世民是如何当上皇帝的?【设计意图】:通过学习建唐初期的社会现状,来突出体现唐太宗作为一代明主形成的思想触动,与“贞观之治”形成鲜明对比。
(二)前车之覆,后车之鉴:隋朝的灭亡对唐太宗思想会产生怎样的触动呢?请同学二篇章何励精图治,天下大治师: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确立了重民抚民的以民为本的治国方针,同学们先观看一段视频,了解一下李世民采取了哪些开明政策?大家注意认真看,仔细记。
生:政治上——任用贤才,诚信待天下法度上——变重为轻,宽简立法经济上——轻徭薄赋,鼓励发展生产军事上——尽可能缓和阶级矛盾师:同学们观看得很认真,值得表扬。
下面,我们通过几则材料来领略一下唐太宗师:俗话说得好“苦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唐太宗的努力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英明【设计意图】此课堂环节以教材为主要学习资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对学习资源进行逐条提炼,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图片进行分类总结,这样既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降低了学习难度,顺利达成课堂预设目标。
视频和图像既突出了重点有增强知识的形象化,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将课堂推向高潮。
师:盖棺论定,你认为唐太宗是一位什么样的皇帝呢?【设计意图】通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对唐太宗进行评价,并学习、总结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和一般方法,为自主评价下一历史人物──武则天做好准备。
第三篇章:继往开来,发扬光大师:唐太宗去世后,他所开创的盛世并未随之消失,一位伟大的女性登上了中国古代权力的顶峰,继承了他的伟业,使得唐初的繁荣得以延续。
她是谁呢?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认识一下她吧。
师:视频看完了,你猜出这位女性是谁了吗?生:武则天。
师:让我们一起走近武则天,看看为什么人们称她是圣主,又是“魔鬼”。
(一)走近武则天1、圣主武则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武则天说:建国之本,必在于农。
她下令编成农书《兆人本业记》,指导农业生产,规定把农业生产的好坏作为考核地方官政绩的重要条件。
还多次减免赋役。
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材料二:武则天任用了很多贤臣来治理天下,在历史上以知人善任著称,武则天一朝号称“君子满朝”,后来的“开元贤相”姚崇和宋璟也是武则天时期提拔起来的。
她改革科举,提高进士科的地位;举行殿试;开创武举,让大批出身寒门的子弟有了一展才华的机会。
这则材料反映了武则天哪两方面的治国举措?通过这个图表,你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呢?2、武则天的历史地位3、魔鬼武则天:武则天统治的弊政有哪些?(二)千秋功过,留待后人评说:【设计意图】本环节既是对新知的学习,同时也是对本课前一阶段所培养的学习能力、所学习到的评价人物的方法检测与巩固。
三、小结四、学以致用(一)小试身手1.下列唐太宗实施的措施中,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的是()①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赋税劳役②“戒奢从简”③合并州县④任用贤才,虚心纳谏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电视剧《贞观长歌》再现了唐朝贞观年间社会经济的繁荣景象,当时在位的皇帝是()A.隋文帝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3.小明将参加学校组织的“话说唐太宗政绩”的知识擂台赛,他准备的下列史实中不正确的是()A.任用魏征等贤臣B.重视人才的培养C.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D.创立科举制度4.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话中的“人”指()A.房玄龄B.杜如晦C.魏征D.姚崇5.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资冶通鉴》对她的评价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
”当时“亦竞为之用”的“英贤”有()A.房玄龄、杜如晦B.姚崇、宋璟C.卫青、霍去病D.宋濂、郑和(二)跳一跳,摘果实:※材料分析:上(唐太宗)与群臣论止盗,或(有人)请重法禁止。
上哂(讥讽)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材料反映了唐太宗的什么治国政策?2、采取这种政策的原因是什么?根本目的是什么?五、作业伴你学选择题1—6题六、板书设计“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二、立:618年二、贞观之治1、原因:2、政策:政治:合并州县法度:经济:重视发展农业军事:3、治世局面的形成:4、对唐太宗的评价:三、女皇武则天1、国号:周2、治国之策:3、评价:学情分析[知识基础]初一学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思维活跃,所以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通过观看图片、分析资料,培养他们自主获取信息能力。
在此基础上,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拓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层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
但学生的基础不同,知识掌握程度不同,教师应掌握对知识扩展的“度”,注意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分析与把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能力分析]初一学生经过半年多的初中知识的学习,具有一定独立思考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认知能力。
但由于认知深度的局限性,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对本课进行探究性学习,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材分析本单元是鲁教版初一下册第一章《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一单元讲述了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况。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
因此,是我国封建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时候的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国文化对世界特别是亚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就是这时候形成。
所以,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
具体到本课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
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
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的景象,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也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