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炉有效加热区测定方法
1、适用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铸钢件用热处理炉有效加热区的测定方法。
本规程适用于铸钢件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热处理炉工况的空载测试及有效加热区的评定。
2、引用标准:
GB/T16923 钢件的正火与退火
GB/T16924 钢件的淬火与回火
GB/T9425 热处理炉有效加热区测定方法
GB/T2614 镍铬—镍硅热电偶丝
GB/T4989 热电偶用补偿导线
GB/T4990 热电偶用补偿导线合金丝
GB/T7232 金属热处理工艺术语
GB/T16839.2 热电偶第2部分:允差
GB/T18404 铠装热电偶电缆及铠装热电偶
3、术语
本规程引用的术语为GB/T9425、GB/T7232中的术语。
3.1 工艺规定温度
根据工件热处理的目的和材料种类,由热处理工艺规定的加热温度。
3.2 保温温度
在工艺规定温度下保持必要的时间,工件或加热设备内加热介质的温度。
3.3 保温精度
实际保温温度相对于工艺规定温度的精确程度,用相对于工艺规定温度的允许最大温度偏差表示。
3.4 有效加热区
经温度检测而确定的满足热处理工艺规定的温度计保温精度的工作空间。
4、铸钢厂热处理炉的保温精度
表1 热处理炉保温精度
炉子名称 热处理炉类别 有效加热区保温精度℃ 仪表指示精度不低于%
1#热处理炉 Ⅲ ±10℃ 0.5
2#热处理炉 Ⅲ ±10℃ 0.5
3#热处理炉 Ⅲ ±10℃ 0.5
4#热处理炉 Ⅲ ±10℃ 0.5
5#热处理炉 Ⅲ ±10℃ 0.5
6#热处理炉 Ⅲ ±10℃ 0.5
7#热处理炉 Ⅲ ±10℃ 0.5
5、测温装置
5.1 热电偶及补偿导线
根据检测温度计要求的保温精度,按表3选择热电偶,热电偶应符合GB/T2614。
补偿导线应符合GB4989、GB4990、GB/T18404的规定。
表2检测用热电偶
热电偶名称 分度号 等级 使用温度℃ 允许偏差℃ 检定周期
镍铬—镍硅 K Ⅱ 0-1200 ±0.75%t 半年
注:t为被测温度
表3检测用补偿导线
热电偶分度号 补偿导线型号 补偿导线名称 代号 温度范围℃ 允差℃
K KX 镍铬10-镍硅3延长型导线 KX-GS -20—100 ±1.5
5.2 检测仪器
检测仪器用精度不低于0.5级,使用有纸记录仪—富士PHA88004-EA0YV 记录仪。
5.3 测温架
检测用测温架用不锈钢钢管焊接而成,用来固定热电偶,为确保其不变形,测温架需增加焊接加强筋。
6、检测方法 6.1 检测要求
6.1.1 热处理炉有效加热区的检测,一般采用空载试验,特殊要求时可以进行装载试验(半装载试验或满载试验)。
6.1.2 测试时,热处理炉应以常用升温速度升温。
6.2 检测点的数量和位置
铸钢厂热处理炉有效加热区温度检测点的数量和位置示意图详见图1—图6.
450m m ;约350m m ;
图1:1#热处理炉有效加热区示意图
6
450m m ;膛约300m m ;
图2:2#热处理炉有效加热区示意图
6
450m m ;
膛约350m m ;
图3:3#热处理炉有效加热区示意图
6
450m m ;膛约300m m ;
图4:4#、5#热处理炉有效加热区示意图
6
400m m ;膛约350m m ;
图5:6#热处理炉有效加热区示意图
450m m ;约350m m ;
图6:7#热处理炉有效加热区示意图
6.3 检测温度
结合铸钢厂热处理炉的实际使用情况,各台热处理炉的检测温度如下表所示。
设备名称 主要用途 常用工艺温度
空炉检测温度
实炉检测温度
1#热处理炉
铸件的退火、正火及回火
910±10℃、880±10℃、650±10℃、560±10℃
910±10℃、650±10℃ 根据工艺执行
2#热处理炉 铸件的退火、
正火、回火及
淬火 910±10℃、880±10℃、
560±10℃、650±10℃
910±10℃、650±10℃ 根据工艺执行
3#热处理炉 铸件的退火、
正火、回火及
淬火 1100±10℃、910±10℃
880±10℃、560±10℃
650±10℃
1100±10℃、
650±10℃
根据工艺执行
4#热处理炉 铸件的退火、
正火、回火 910±10℃、880±10℃、
560±10℃
910±10℃、650±10℃ 根据工艺执行
5#热处理炉 铸件的退火、
回火 910±10℃、880±10℃、
650±10℃、560±10℃
910±10℃、650±10℃ 根据工艺执行
6#热处理炉 铸件的退火、
正火及回火 910±10℃、880±10℃、
650±10℃、560±10℃
910±10℃、650±10℃ 根据工艺执行
7#热处理炉 铸件的退火、
正火及回火 910±10℃、880±10℃、
650±10℃、560±10℃
910±10℃、650±10℃ 根据工艺执行
6.4、检测顺序及方法
6.4.1 所用的检测仪器、热电偶、补偿导线必须在检定周期内。
6.4.2 测量装置的接线
6.4.2.1 用铁丝将铠装热电偶牢固的绑扎在测温架的每个测温位置上。
6.4.2.2 将铠装热电偶参考端引出炉外,在方便的位置通过补偿导线、铜导线与检测仪器连接,安装时应防止由于引出线安装不当而影响炉温测量。
6.4.2.3 装载试验时,热电偶测量端应尽可能和铸件接近。
6.4.3 温度测定
6.4.3.1 空载试验或装载试验时,不得升到高于检测温度后在降到检测温度。
6.4.3.2 所有测温点的温度,在到达检测温度及其保温精度范围内的最低温度之后,均温0.5小时后,以10分钟每次的频率记录各点的温度。
次数≥8次。
6.4.3.3 如果测温点的温度偏差超过保温精度范围,允许适当延长检测温度下的保温时间,但是一个检测温度点的保温和检测总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
7、有效加热区的评定
通过上述方法检测,假定有效加热区各点的温度均在工艺规定的保温精度范围内时,则该空间为该热处理炉的有效加热区。
8、记录
有关检测结果包含如下内容:
a、实施的条件及空载或装载情况;
b、热处理炉的名称、型号、类别、主要技术参数、制造单位及日期;
c、常用温度、检测温度及保温精度;
d、测温装置的名称、型号、类别、精度及检定日期;
e、假定有效加热区的尺寸及检测点示意图;
f、使用的燃气种类;
g、装载试验的装载量、铸件特性(材料、尺寸及重量等);
h、各检测点测温时间及温度显示值,数据处理;
i、有效加热区判定结果及检验合格证;
j、检测日期;
k、责任者(检测者、审核者、批准者姓名)
(详见测试报告)
9、判定
9.1 检测结果符合表1的要求,合格后由设备科填写合格证,装载试验由技术科根据检测结果及实物检
测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9.2 若经检测炉况不符合要求时,则不可投入使用,对其进行修理、调整后,再对其进行检测,直到满足要求为止。
10、检测周期
检测周期为六个月,连续三个周期检测合格、使用正常的热处理炉,其测定周期可延长至一年。
11、管理
11.1 热处理炉炉况的测试由设备科统一组织实施,判定结果并出具合格证;生产科按测试周期的需要,合理安排测试时间;技术科提供工艺要求并监督实施、综合评价;清铲工部负责支架、铠装热电偶的安装,并按技术科提供的工艺要求进行操作;机修负责支架的制作及记录仪的记录。
11.2 测定结果须经技术主管领导签字确认。
11.3 热处理炉炉况测定的全部原始记录,按技术管理制度存入档案。
11.4 设备操作人员发现热处理炉运行中有如下影响炉温均匀性不稳定因素,及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处理,同时通知技术部门该热处理炉的状况,由技术部门判定该台热处理炉是继续运行,还是重新按工艺点炉。
a、某一点温度同超出设定温度要求的±10℃;
b、某个烧嘴点不着火;
c、某个烧嘴上位机上显示点火,但对应该点的温度远远低于设定温度;
d、某个烧嘴一直熄火;
e、助燃空气及煤气压力低于设定值压力;
f、炉压超出设定压力值;
g、某个烧嘴火焰上漂或者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