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第二章秦国商鞅变法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商鞅变法与秦国完成统一之间的内在联系应是()A.变法直接导致了秦国的统一B.变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C.变法与秦国完成统一无关D.变法减缓了秦国统一的步伐2.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包括()①只有改革才能求生存②只有改革才能促发展③只要适应历史发展,改革都会一帆风顺④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商鞅要求君主必须带头遵守国家法令制度,做到“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
他还提出了“故有道之国,治不听君,民不从官”的观点。
其主要目的是A.限制君主的一切权力B.构建稳固的统治秩序C.维护百姓的切身利益D.削弱贵族的世袭特权4.商鞅变法规定家中有两个及以上成年男性的家庭,其赋税增加一倍。
后来又规定,父亲和成年儿子居住在一起也是犯罪。
离鞅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A.推动秦国小农经济的发展B.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C.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D.旨在将夫妻家庭确立为基本单位5.《史记》记载:“(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资治通鉴》记载道:“秦被甲百万。
山东之士被甲蒙胄以会战,秦人捐(除去)甲徒褐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
”这从侧面印证了商鞅变法的哪一项内容A.连坐法B.奖励军功C.奖励耕织D.重农抑商6.春秋时期,齐国管仲主张“轻关市之征”;战国时期,秦国商鞅主张“市利之租必重”。
两者主张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宗族利益不同B.治国思想不同C.两国传统不同D.直接目的不同7.商鞅在公元前356年颁布了一项法令,其规定家中有两个及以上成年男性的家庭,其赋税增加一倍。
后来其又规定,父亲和成年儿子居住在一起也是犯罪。
此外,商鞅还废除了长子继承权。
商鞅的这些变法措施A.推动了秦国小农经济的产生B.削弱了秦国旧贵族的经济基础C.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D.旨在将夫妻家庭确立为基本单位8.《商君书》载:“民不逃粟,野无荒草,则国富”“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贫者富,富者贫,国强”,这些记载反映了商鞅的治国方略是A.发展农业B.奖励军功C.中央集权D.取信于民9.观察下图,从秦朝威武雄壮的兵马俑方阵我们不难想象到秦国军队的强大战斗力。
秦国军人英勇作战,主要是为了A.结束割据混战,实现国家统一B.赢得战争,避免被别国兼并C.早日结束战争,赢得时代和平D.赢取军功,获得爵位和田宅10.商鞅改革的政治路线图是“尊君”和“平民”。
“尊君”,是以君主为至高无上的权威,构建一个不容挑战的政治秩序。
“平民”,就是推行平民化的社会结构,王权之外的一切政治权力、经济利益、社会荣誉,对所有的民众开放。
下列措施属于后者的是A.相地而衰征B.焚烧诗书C.统一度量衡D.按军功授爵11.商鞅变法时规定“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什伍之内,各家相互纠察。
”北魏孝文帝改革也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
”两者的共同作用主要是。
A.健全了地方基层组织B.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C.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D.延续了地方传统文化12.商鞅变法时规定:“各主法令之民,敢忘行主法令之所谓之名,各以其所忘之法令名,罪之”,同时规定各级政府均设专司法律的官员,他们负责对法律的解释和推广,如有失误或不耐心解答就治罪。
可见,商鞅强调A.以法治国B.以民为本C.官民平等D.等级秩序13.秦国商鞅变法推行等爵制,从低到高依次排列,如下表所示“士”和“大夫”等旧贵族称谓被压低至十级以下。
这一举措A.提高了人们的进取精神B.强化了对基层的控制C.旨在提高平民经济地位D.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14.商鞅下令,凡立有军功者,不问出身门第、阶级和阶层,都可以获赐爵位及相应俸禄。
这一措施A.彻底改变了社会价值观B.使世袭制退出历史舞台C.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D.造成了社会秩序混乱15.“设立军功爵制;取消贵族的世袭特权和部分封地;普遍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燔诗书而名法令”以上商鞅变法内容产生的重大影响是A.郡县制开始逐渐取代分封制B.使宗法分封向中央集权转变C.焚毁诗书,摧残了传统文化D.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16.如图为商鞅变法时县及其以下组织的结构示意图。
这表明商鞅变法A.激化了阶级矛盾B.瓦解了宗法制度C.加强了地方统治D.扩大了统治范围17.商鞅认为户籍“上有通名,下有田宅,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
此材料不能说明古代户籍A.是朝廷征收赋役的依据B.是基层管理的重要手段C.与土地私有制度相适应D.是严刑峻法的重要体现18.“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的这一评价A.有利于推行法家治国思想B.肯定了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C.意在赞赏秦孝公善于用人D.主张“以法治国”来巩固统治二、材料分析题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商鞅和他的家族消失了,秦国却并没有废除商鞅实行的新法,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要想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看商鞅新法都有哪些内容。
变法第一阶段的内容主要有两条:鼓励耕织,以生产粮食布帛多少为标准,超出规定的,可以免除其自身的徭役;奖励军功,以在前线斩获敌人首级多少来计算,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和田宅。
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再有爵位,同时不能享受特权。
变法第二阶段的内容主要也是两条: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31个县,官员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允许自由买卖,鼓励开垦荒地,平衡赋税。
——摘编自李燕子《秦惠王杀了商鞅为什么不废除商鞅变法的内容?》(1)根据材料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特点及秦国没有废除商鞅实行的新法的原因。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战国时期,正是基于商鞅和秦孝公等顺应了时代潮流,勇于改革,大胆变法,才为秦国最终奠定了大一统伟业。
——《重大改革》材料二历史不能重演,商鞅变法的恶果是不能以秦国暂时强大来抵消的。
商鞅式的强国之法趋人步入功利追逐,必然导致日后的治理危机,社会不和谐而崩溃之日近矣。
——《再评商鞅》(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措施并概述其意义。
(2)材料一、二对商鞅变法评价角度有何不同?综合两则材料,从史学研究视角,你认为应如何评价历史事件?21.在处理“国与民”的关系上,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各有选择。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梭伦的宪法中,最具民主特色的大概有以下三点:第一而且是最重要的是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第二是任何人都有自愿替被害人要求赔偿的自由,第三是向陪审法庭申诉的权利,这一点据说便是群众力量的主要基础,因为人民有了投票权利,便成为政府的主宰了。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材料二梭伦改革的各项原则较其细节更为重要。
他把国家(注:指雅典城邦)置于党派或氏族之上,他要求一切公民都参与国家事务。
……他的法律经宗教仪节而赋有神圣之意:每一个公民都宣誓遵从。
……对城邦内每一个阶级他都适度地给予责任,他倡导阶级与阶级之间的社会公正的理想。
他诉之于理性、自由、温和与人道。
雅典时常不能达到梭伦的标准,但它承认这些标准是其永恒的遗产。
——(英)哈蒙德《希腊史》材料三商鞅变法作为树立国家权力的最重要的手段来强调……关于惩罚方面,对犯罪集体负责的原则也得到了强调。
……他明令禁止父亲与成年之子或成年的弟兄在一户同居。
……为了控制的目的而把民众分成小单位的基本思想在以后的帝国时代,甚至晚至民国时代,仍行之不辍。
……商鞅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以勤劳的农民和有纪律的军队为基础的统一而强大的国家,军队的士兵实际上征自农民。
——《剑桥中国秦汉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改革中保障普通公民权益的举措。
(2)据材料二概括梭伦改革中协调“国与民”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及其对待民众的举措。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处理“国与民”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
参考答案1.B2.C3.B4.A5.B6.B7.B8.A9.D10.D11.A12.A13.A14.C15.B16.C17.D18.B 19.(1)主要内容:鼓励耕织;奖励军功;实行郡县制;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
(2)特点:除旧布新;措施全面,具有彻底性;影响深远。
原因:新法中“法治”“实行郡县制”等举措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新法中“鼓励耕织”等举措既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发展,也得到ア大农民阶级的支持;新法中“奖励军功”等举措打击了旧贵族势力,有利于增强军队的战斗力;新法中“废井田,开阡陌”等举措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20.(1)措施:废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
意义:推动了地主经济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增强了国家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国家统一奠基。
(2)材料一肯定了商鞅变法的积极意义,材料二指出了商鞅变法的局限性。
评价:全面、辩证地看问题。
21.(1)举措:颁布“解负令”,保护公民人身自由;保护公民相互保护和救济自由(或自愿维护被害人权利的自由);创立公民陪审法庭并保障公民的申诉权和投票权。
(2)原则:维护城邦利益;保障公民参与;实行法治;责任适度,倡导公正;注重人道主义。
(3)目的:控制民众,强化集权,实现富国强兵。
举措:严刑峻法;什伍连坐;实行小家庭制;奖励耕战。
(4)取向:梭伦改革视城邦与公民为一体,公民可以成为政府的主宰;商鞅变法中国家控制民众,民众只是政府实现富国强兵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