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债价格指标产品基本计算方法

中债价格指标产品基本计算方法

MVi ,F T 1
为债券 i 在 T 日的全价市值;
RT 为 T 日活期存款日利率。
2、全价指标值
n
ITF ITF1
i 1
Pi ,F T Pi ,F T -1
Wi F

其中
ITF
为 T 日该债券指数全价指标值; 债券 i 的全价市值权重; 为债券 i 在 T 日的全价价格。
Wi F
Sig 为置信水平;
S 为债券 VaR 值对应的债券持有期;
M 为历史模拟工作日天数;
Pt 为计算日债券的日间估价全价;
Dt s 为债券持有期结束后债券的待偿期; yCV 为收益率变动的临界值; Wt 为计算日债券组合的总市值; WCV 为债券组合的 VaR 临界值。
9 / 10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1) 2) 计算持有期 S 天后债券的待偿期 Dt s ; 提取计算日前 M 个工作日的债券所在收益率曲线待偿期为 Dt s 的收益率数据,并计算相邻两天收益率的变动值;目前系统 设定 M=250; 3) 4) 5) 计算收益率的变动值由大到小的 1 Sig 的分位数 yCV 根据该分位数计算相应的债券全价 PCV 由此可以计算得出债券在 Sig 置信水平下 S 天后的 VaR 值为
算法二: 假设投资者将该自然月收到的利息和本金偿还额以活期存款的 方式持有直至月末最后一个工作日,再将累计的现金投入到指数 组合当中。
计算公式:
7 / 10
I
TR T
I
TR T -1
F CASH j ,T 1 MVi ,F n Pi ,T PINi ,T INTi ,T j T 1 1 RT 1 F F F Pi ,T -1 (MV j ,T 1 CASH j ,T 1) (MV j ,T 1 CASH j ,T 1) i 1 j j
1、财富指标值 算法一: 假设投资者在付息当日将现金投入到指数组合当中。
TR TR IT IT -1 i 1 n
Pi ,F T Pi ,F T -1
计算公式: 其中
Wi F

TR IT 为 T 日该债券指数财富指标值;
Pi ,F T
为债券 i 在 T 日的全价价格;
Wi F 为债券 i 在 T 日的全价市值权重。

CFn (1 y)tn

PV : 债券全价 CF1,2,...n : 第1, 2...n次现金流 t1,2...n : 距估值日第1, 2...n次现金流的时间长度 y : 估价收益率
4 / 10
三、中债估值其它相关指标计算方法
1、应计利息
AI
贴现债券、零息债券: 利随本清债券: AI K C
PV 为计算日附息式固定利率债券的日间估值全价;
y 为计算日附息式固定利率债券的到期收益率。
5、估价基点价值(以百元面值为例)
BPV Dur
PV 10000

6 / 10
其中
BPV 为计算日债券的基点价值; Dur 为计算日债券的修正久期; PV 为计算日债券的日间估值全价。
四、中债指数相关指标计算方法
3、估价修正久期
Dur
其中
dPV 1 dy PV

Dur 为计算日附息式固定利率债券的修正久期; PV 为计算日附息式固定利率债券的日间估值全价;
y 为计算日附息式固定利率债券的到期收益率。
4、估价凸性
d 2 PV 1 con dy 2 PV
其中

con 为计算日附息式固定利率债券的凸性;
100 Pd t T
C t TY


附息式固定利率债券、附息式浮动利率债券: AI 其中
AI :每百元面值债券的应计利息额;
C t f TS

pd :债券发行价;
T :起息日至到期兑付日的实际天数;
t :起息日或上一付息日至结算日的实际天数;
C :每百元面值年利息,对浮动利率债券,C 根据当前付息周
1
C/ f
1 y / f
2

C/ f M
1 y / f
n

变量介绍:
PV : 债券全价 C : 票面年利息 f : 每年付息次数 y : 估价收益率 M : 债券本金值 n : 剩余付息次数
3 / 10
4、对不处于最后付息周期的附息式浮动利率债券(不含本金分期兑付、 选择权等特殊情况) : 日间估价全价计算公式(以起息日估值为例) :
( x xi )3 ( x xi ) 2 H4 ( xi 1 xi )2 xi 1 xi
其中: xi:期限 yi:收益率 di:斜率
1 / 10
二、中债估值估价全价及收益率基本计算方法
1、对处于最后付息周期的附息债券、待偿期在一年以下的贴现债券、 零息债券、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
(R S ) / f ( R2 S ) / f 1 ( R2 S ) / f 1 PV ...... M 1 2 n 1 ( R y ) / f 1 ( R y ) / f 1 ( R y ) / f 2 d 2 d 2 d
前言:本文参考中国人民银行 2007 年 6 月 20 日公布的《中国人民 银行关于完善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到期收益率计算标准有关事项的 通知》 , 将中债价格指标产品基本计算方法向市场公布, 供用户参考使用。
一、中债收益率曲线构建模型 中债收益率曲线采用的构建模型为 Hermite 插值模型, 该模型特点 为光滑性、灵活性较好。 具体的公式为: 设
x1
xn
, 并 已 知 这 些 期 限 的 对 应 收 益 率
( xi , yi ) ( xi 1 , yi 1 ) ,i [1, n] ,求任意 xi x xi 1 ,对应的收益
率 y ( x) ,则用 hermite 多项式插值模型,公式为:
y( x) yi H1 yi 1H 2 di H3 di 1H 4
其中: H1 3(
xi 1 x 2 x x 3 ) 2( i 1 ) xi 1 xi xi 1 xi ;
x xi 2 x xi 3 ) 2( ) ; xi 1 xi xi 1 xi
H 2 3(
( xi 1 x)2 ( xi 1 x)3 H3 ; xi 1 xi ( xi 1 xi )2
日间估价全价计算公式:
PV
FV D y 1 TY

变量介绍:
PV : 债券全价 FV : 债券到期时还本付息金额 TY : 债券计息年实际天数 y : 估价收益率 D : 从估值日到到期日的实际天数
2 / 10
2、对待偿期在一年以上的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和零息债券: 日间估价全价计算公式:
变量介绍:

PV : 债券全价 R1 : 当期债券基础利率 R2 : 估值日基础利率 S : 债券招标利差 f : 每年付息次数 yd : 点差收益率 n : 剩余付息次数 M : 债券本金值
5、对不处于最后付息周期的含本金分期兑付条款的固定利率债券: 日间估价全价计算公式:
PV
变量介绍:
CF1 CF2 t1 t2 (1 y) (1 y)
中债价格指标产品基本计算方法
目 录
一、中债收益率曲线构建模型 ........................................... 1 二、中债估值估价全价及收益率基本计算方法 ............................. 2 1、对处于最后付息周期的附息债券、待偿期在一年以下的贴现债券、零息债券、 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 ............................................... 2 2、对待偿期在一年以上的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和零息债券 .............. 3 3、对不处于最后付息周期的附息式固定利率债券(不含本金分期兑付、选择权 等特殊情况) ....................................................... 3 4、对不处于最后付息周期的附息式浮动利率债券(不含本金分期兑付、选择权 等特殊情况) ....................................................... 4 5、对不处于最后付息周期的含本金分期兑付条款的固定利率债券 .......... 4 三、中债估值其它相关指标计算方法 ..................................... 5 1、应计利息 ........................................................ 5 2、估价净价 ........................................................ 6 3、估价修正久期 .................................................... 6 4、估价凸性 ........................................................ 6 5、估价基点价值 .................................................... 6 四、中债指数相关指标计算方法 ......................................... 7 1、财富指标值 ...................................................... 7 2、全价指标值 ...................................................... 8 3、净价指标值 ...................................................... 9 五、中债 VaR 值相关计算方法 ........................................... 9 1、单券 VaR 值与 CVaR 值计算方法 ..................................... 9 2、组合 VaR 值与 CVaR 值计算方法 .................................... 1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