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与贸易第六章关税与非关税措施【教学目的和要求】要求了解关税的主要特点,研究关税的主要种类及其作用,了解海关税则和一般通关手续。
【教学重点】关税的主要种类。
第一节关税概述一、关税及其影响关税是历史上最重要的一类贸易壁垒,早在欧洲古希腊、雅典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关税。
长期以来,各国都把关税作为调节进出口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时期,可以通过降低关税、免税、退税来鼓励商品出口,通过税率的高低来调节进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税有大幅度下降,但是关税仍然被作为限制某些商品如纺织品、轻工产品进口的重要手段。
(一)关税的含义和种类关税是一国政府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依据本国的海关法和海关税则,对通过其关境的进出口商品所征收的税。
关税的种类繁多,按照不同的标准,主要可划分为以下几类。
1、依据关税的课征种类,主要的关税有进口税、进口附加税、出口税和过境税等。
(1)进口税是进口国家的海关在外国商品输入时,根据海关税则对本国进口商所征收的关税。
进口税又分为以获得财政收入为目的的财政关税和以保护本国相关产业为目的的保护关税两种。
现实中,对国内并不生产的进口商品征税,一般是为了获得财政收入,但对国内可生产的进口商品征税,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为了保护国内企业,因此关税往往成为一国贸易保护的重要工具。
进口税是关税最主要的形式,一般情况下,我们提到关税时往往是指进口关税。
(2)进口附加税是指一国海关对本国进口商在进口商品时除征收一般关税外,根据某种目的所加征的一种关税。
根据针对的国家和商品的不同,进口附加税又可分为全面附加税和特别附加税两种。
例如,美国为了应付国际收支危机,于1971年8月15日实行“新经济政策”,对进口商品一律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就是属于全面附加税。
特别附加税不针对所有商品,反补贴稅和反倾销稅即属于此。
(3)出口税是一国海关在本国商品出口时,为保证本国市场供应或其它特殊目的而征收的关税。
一般而言,各国为鼓励本国商品出口很少征收出口税。
但在特定情况下,对某些供不应求的生活必需品的出口课以重稅,目的在于保证国内市场供应,稳定经济和安定社会。
出口税是一个古老的税种,中世纪时代的欧洲各国均以此稅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收入。
19世纪中叶以后,西欧各国奉行自由贸易政策,人们发现,征出口税势必抬高本国商品的出口价格,削弱其国际竞争力,因此逐步停征。
现在,征出口税的主要是发展中国家。
(4)过境稅也叫“转口稅”或“通过稅”,是一国对外国货物通过其关境和领土时所征收的关税。
现在绝大多数国家已不再征收过境稅,只收取少量的行政管理费和提供有关服务的费用。
2、依据关税的征收方法,关税又被分成从量税、从价稅、选择稅和混合稅。
(1)从量税是根据贸易商品的物理量(重量、体积、容积等)征收的关税。
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以商品的重量为计征标准的。
但各国对应纳税的商品重量计算的方法各不相同,一般有毛重、半毛重和净重三种计重方法。
在征从量税的情况下,当商品价格下跌时,关税的保护作用自然得到加强,反之,价格上升,保护作用自然减弱。
二战前,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从量税的方法计征关税。
战后,由于商品种类、规格日益烦杂和通货膨胀,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从价稅的方法。
(2)从价稅是根据贸易商品的价格征收的关税。
其税率表现为货物价格的百分率。
计算公式是:从价稅额=商品价值×从价稅率。
从价稅的特点是税额随商品价格涨落而升降,所以其保护作用与价格密切相关。
从价稅征收比较简单,税率明确,税收负担比较公平,在税率不变时,税额随商品的价格上升而增加,即可增加财政收入,又可起到保护关税的作用。
但比较复杂的问题是进口商品的完税价格如何确定。
现在一般有三种方法即到堓价格、离岸价格和海关估价作为征税标准。
(3)选择稅是根据商品的特征确定征收关税的从价标准和从量标准,然后选择其中一种方法课征。
此稅的方法比较灵活,进口国可以根据进口商品的价格变动和国内经济情况的需要选择有利的课征方法。
(4)混合稅是对某些贸易商品既征收一定比例的从价稅,也征收一定比例的从量税。
具体运用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从量税为主,加征从价稅;另一种以从价稅为主加征从量税。
(二)关税的经济效应1、进口关税对价格的影响关税通过价格变动对经济活动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下面我们用图形分析说明关税的其他经济效应。
分析这些效应我们要使用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这两个重要概念。
所以我们首先介绍一下这两个概念。
在经济学中,常常用“剩余”或“盈余”来概括一种额外利益或福利。
当某种剩余被生产者获得时,被称为生产者剩余;当某种剩余被消费者获得时,被称为消费者剩余。
所谓生产者剩余是指,生产者愿接受的价格和实际接受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所谓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和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在供求关系图中,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分别表示图中的不同部分。
如图7.1所示。
图中横轴表示商品的数量,纵轴表示商品的价格,S 表示供应曲线,D 表示需求曲线,Po 表示供求均衡价格。
消费者剩余是需求曲线以下和价格线以上的三角形区域,即b 区域。
生产者剩余是供给曲线以上和价格线以下的三角形区域,即a 区域。
2、进口关税对消费者的影响征收进口关税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征收关税使商品的价格上升,消费者的需求量会减少,进而减少了消费者剩余。
下面我们用图7.2来说明这种影响。
图7.1 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2 1 P 图7.2 关税对消费者福利的影响图中横轴表示供求数量,纵轴表示价格,S、D分别表示国内供给和需求曲线,Pw表示征收关税前的世界市场价格(即自由贸易下的价格),Pt表示征收关税后的国内价格。
假设关税为从量税,t表示对单位进口商品所征收的关税,则征收关税后国内价格可表示为:Pt=Pw+t. 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对应于世界市场价格Pw,进口国国内生产为OQ1,需求为OQ2,OQ1<OQ2,Q1Q2为进口量。
在此情况下,该国的消费者剩余为f+a+b+c+d,生产者剩余为e。
征收关税后,国内价格由原来的Pw上升至Pt,由于价格的上升,消费者的需求量由OQ2减少到OQ4,消费量减少了Q4Q2,同时国内生产者的产量由OQ1增加到OQ3。
供求之间的差额为Q3Q4,由进口来弥补。
在此情况下,消费者剩余由征税前的f+a+b+c+d减少到f,减少了a+b+c+d。
由此可见,进口关税的征收使消费者的利益受到了损害。
3、关税对进口国生产者的影响在图7.2中,征收关税前,国内进口竞争品的生产者的产量仅为OQ1,其余部分的产品市场均由外国进口商所占领。
在此情况下,国内工业很难发展。
为支持国内工业,该国政府决定对该产品征收进口关税,结果,征税后,国内市场的价格由Pw上升到Pt,产品价格的提高,刺激了国内生产,国内生产量增加到OQ3,增加了Q1Q3的产量。
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国内生产者获得的生产者剩余仅为e部分,征税后,生产者剩余增加到a+e,增加了a。
4、关税对政府财政收入的影响一般而言,征收关税就会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当一国政府出于保护本国工业的目的,决定对某种商品征收关税时,只要其关税税率低于禁止性关税水平,该国的财政收入就会增加。
征收关税所得的收入=进口量×关税率。
在图7.2中,政府的关税收入是c的部分。
至于对福利的影响,则要视政府如何使用这部分税收而定。
如果政府将关税收入全部用于补贴消费者,则可以抵消消费者的部分损失。
5、关税的贸易条件效应如果征税国是一个大国,那么除了上述各种影响外,关税还会产生贸易条件效应。
因为在大国情况下,征收关税会降低世界市场价格,即本国进口商在世界市场上购买进口商品的价格要降低。
如果出口价格保持不变,则进口价格的下降意味着本国贸易条件的改善,贸易条件的改善对征税国有利。
下面我们用图7.3来说明这种效应。
图7.3是大国征稅前后的的情形,征收关税后,国内价格由原来的Pw 上升至Pt ,与此同时,世界价格也由Pw 降至Pw ’,征税后的国内外价格之间的关系为Pt=Pw ’+t 。
与图7.2相比可以发现,对应于相同的关税t ,征税后国内价格在大国情形下的上涨幅度要小于小国情形下的上涨幅度。
世界市场价格的下降部分抵消了关税的部分影响,减弱了关税对国内生产和消费的影响效应。
图中征税后的进口量由Q1Q2下降到Q3Q4,现在以新的价格P w ’进口,和征税前进口同样多的商品相比,征税后进口费用可节约e 的面积,e 的面积就表示征税国因贸易条件改善而获得的利益。
6、进口关税对一国经济的净影响首先,我们看小国情形。
由图7.2可知,关税各种福利影响的净值=生产者剩余增加-消费者剩余损失+政府财政收入=a -(a+b+c+d )+c=-(b+d)<0。
其中,b 为生产扭曲,它表示征税后国内成本高的生产替代原来来自国外成本低的生产,从而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下降所造成的损失;d 为消费扭曲,它表示征税后因消费量下降所导致的消费者满足程度的降低在扣除消费支出的下降部分之后的净额。
其次,是大国情形。
由图7.3可知,关税的净福利效应=生产者剩余增加-消费者剩余损失+政府财政收入=a -(a+b+c+d)+(c+e)=e -(b+d)。
当e >(b+d)P图7.3 关税的贸易条件效应 P时,征税国净福利增加;当e<(b+d)时,征税国净福利减少。
所以,在大国情况下,关税的净福利效应是不确定的,它取决于贸易条件效应与生产扭曲和消费扭曲两种效应之和的对比。
第二节有效保护关税名义关税率对消费者很重要,因为它表明了关税导致的最终商品价格的增加量,而有效保护率对生产者很重要,因为它表明了关税对进口竞争品生产者的保护程度。
有效保护率的计算公式为:ERPj=(Vj’-Vj)/Vj×100%上述公式中ERPj 表示j行业(或产品)的有效保护率,Vj、Vj’分别表示征收关税前后j行业(或商品)的国内生产附加值。
有效保护率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基于如下事实:按照生产过程中的加工程度,我们可将产品分成制成品、中间投入品和原材料等。
对中间产品或原材料征收关税,将提高这些产品的价格,从而增加国内使用者的负担,导致生产成本上涨,使得那些使用中间产品或原材料的最终产品的关税所产生的保护效应降低,所以从中间产品或原材料使用者的角度看,对中间产品或原材料征收关税就相当于对生产征税,降低了国内生产的附加值。
为了说明关税结构对有效保护率的影响,这里举一个具体的例子。
假设对进口汽车征收25%的从价稅,每辆汽车价格为4000美元,其中原材料等成本价格为2000美元,则征税前每两汽车的附加值为(4000-2000)=2000美元。
对汽车征税后,每两汽车的价格变为4000×(1+25%)=5000美元。
再假设对生产汽车的原材料征收10%的从价稅,则每辆汽车的原材料成本变为2000×(1+10%)=220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