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织带培训资料1117

织带培训资料1117

目录一、织带的发展㈠机织(梭织)㈡编织(锭织) ㈢针织二、织带的结构㈠针织物与梭织物区别㈡织物组织㈢梭织物基本特性㈣机织物一般术语和基本组织的定义三、织带基础知识㈠各种织带㈡绳带相关㈢织带品类㈣普通织带和优质织带的比较㈤相关术语㈥产品应用㈦织带检验四、织带材料㈠涤纶介绍㈡锦纶/尼龙介绍㈢初步鉴别各种纤维的简单方法及现象五、织带印刷方法丝印热转印提花五、织带相关认证和标准六、织带相关英语词汇一、织带的发展以各种纱线为原料制成狭窄幅状织物或扁平状或管状织物称为织带。

织带物品种繁多,广泛用于服饰、工业、农业、军需、交通运输等各产业部门,主要起装饰性及功能性作用。

30年代,织带都是手工作坊生产,原料为棉线、麻线。

新中国成立后,织带用原料逐渐发展到锦纶、维纶、涤纶、丙纶、氨纶、粘胶等,形成机织、编结、针织三大类工艺技术,织物按其织法有平纹、斜纹、缎纹、提花、双层、多层、管状和联合组织等。

㈠机织(梭织)经纬交织。

并捻后纱线经整经做成筒子(盘头),纬纱摇成纡子,在织机上织带。

30年代,为手拉木织机、铁木织机织带。

60年代初,以1511织机改装成织带机,现仍广泛使用。

因带子宽度小,织造方式不一样,有单条、双条、数十条不等,有单层,也有双层。

1967年,行业以工人为主体的无梭织带研究小组,成功地自行设计、自行制造出高速单条无梭织带机,实现织带不用梭,且工序缩短,占地面积小,劳动生产率提高,是中国织带工艺史上的创举。

70年代,由于带子连续染色整烫机的推广,有色带子的加工,由先染后织的传统工艺,发展到先织后染,先织后漂,整烫后处理连续化,织带技术进入机械化大生产的行列。

80年代初,行业引进瑞士、意大利、联邦德国高速无梭织带机,整烫联合机,包缠线机,整经机等,织带技术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织带工艺技术的进步,带来产品的升级换代。

1979年,国内第一代SD9-9型橡胶锭带试产成功,使橡胶锭带产品结束依赖进口的历史。

1980年,又研制出SD-81A、B型橡胶锭带,具有软、轻、薄、牢、伸长小、冲击力小,接头短而平整的特点。

1990年初,为桑塔纳轿车配套用的汽车安全带试制成功。

又经两年多时间开展调研、组织试制,产品质量达到QC49-92和TL-VW470标准。

㈡编织(锭织)纱线经络筒、卷纬形成纬线管后,插在编织机的固定齿座上,纬纱管沿8字形轨道回转移动,以牵引纱线相互交叉编织。

通常锭数为偶数,织成带子为管状,锭数为奇数,织成的带子为扁片状。

锭织工艺旧中国就开始应用,锭数因设备不同,一般为9~100锭不等,编织的基本工艺流程为:漂染—卷纬—织造—落机开剪—包装。

1960年开始,对编织机进行多次技术革新,主要有桃板直径放大,安装断橡筋自动停车装置,铁锭改为尼龙锭子。

这些设备上的改进,使车速提高到160~190转/分,看台率增加一倍,产品质量大为提高。

编织不但可织带,还织绳。

管状带是编织绳的一种,直径1~4厘米的称绳或绳线,直径大于4厘米的又称绳索,直径大于40厘米的一般称为缆或缆绳。

1989年,行业引进曰本八股缆绳生产线设备,于翌年生产出聚丙烯八股缆绳,产品获国家银质奖。

㈢针织70年代,针织经编、纬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织带。

1973年,试制成功针织尼龙宽紧带。

1982年,开始引进意大利钩编机,工艺先进,生产品种广,特别适应薄型装饰类带织物,如花边、松紧带、窗纱、装饰带等。

基本工艺流程为:漂染—络筒—织造—整烫—包装。

70年代前,消防水带管坯用平织机编织,管坯口径尺寸变形大,产量低。

1974年下半年,行业组织管坯织造研制小组,根据针织的原理,采用经纬梭织,依靠成圈纱在成圈过程中,利用成圈纱的圆柱与沉降弧,将不交织的经纱与纬纱连结成一个整体,而成为衬经衬纬管状针织物,产品涂塑出水管及高压消防水带的生产工艺技术水平居全国之冠。

二、织带的结构㈠针织物与梭织物区别针织物与梭织物由于在编织上方法各异,在加工工艺上,布面结构上,织物特性上,成品用途上,都有自己独特的特色,在此作一些比较。

⒈织物组织的构成:①针织物:是由纱线顺序弯曲成线圈,而线圈相互串套而形成织物,而纱线形成线圈的过程,可以横向或纵向地进行,横向编织称为纬编织物,而纵向编织称为经编织物(如包边带和无底纱的织物)。

②梭织物:是由两条或两组以上的相互垂直纱线,以90度角作经纬交织而成织物,纵向的纱线叫经纱,横向的纱线叫纬纱(除无底纱的织物)。

⒉织物组织基本单元:①针织物:线圈就是针织物的最小基本单元,而线圈由圈干和延展线呈一空间曲线所组成。

②梭织物:经纱和纬纱之间的每一个相交点称为组织点,是梭织物的最小基本单元。

⒊织物组织特性:①针织物:因线圈是纱线在空间弯曲而成,而每个线圈均由一根纱线组成,当针织物受外来张力,如纵向拉伸时,线圈的弯曲发生变化,而线圈的高度亦增加,同时线圈的宽度却减少,如张力是横向拉伸,情况则相反,线圈的高度和宽度在不同张力条件下,明显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因此针织物的延伸性大。

②梭织物:因经纱与纬纱交织的地方有些弯曲,而且袛在垂直于织物平面的方向内弯曲,其弯曲程度和经纬纱之间的相互张力,以及纱线刚度有关,当梭织物受外来张力,如以纵向拉伸时,经纱的张力增加,弯曲则减少,而纬纱的弯曲增加,如纵向拉伸不停,直至经纱完全伸直为止,同时织物呈横向收缩。

当梭织物受外来张力以横向拉伸时,纬纱的张力增加,弯曲则减少,而经纱弯曲增加,如横向拉伸不停,直至纬纱完全伸直为止,同时织物呈纵向收缩。

而经,纬纱不会发生转换,与针织物不同。

⒋织物组织的特征:①针织物:能在各个方向延伸,弹性好,因针织物是由孔状线圈形成,有较大的透气性能,手感松软。

②梭织物:因梭织物经,纬纱延伸与收缩关系不大,亦不发生转换,因此织物一般比较紧密,质感较硬。

⒌织物组织的物理机械性:①针织物:织物的物理机械性,包括纵密、横密、平方米克重、延伸性能、弹性、断裂强度、耐磨性、卷边性、厚度、脱散性、收缩性、覆盖性、体积密度。

②梭织物:梭织物的物理机械性,包括经纱与纬纱的纱线密度、布边、正面和反面、顺逆毛方向、织物覆盖度㈡织物组织1. 织物组织的定义:纺织品是在织机上由相互垂直的两个系统的纱线,按一定的规律交织而成。

也就是经纬线按一定规律相互沉浮,使织物表面形成一定的纹路和花纹,这种组织即为织物组织。

2.织物组织的分类:①平纹组织:用平纹编织的织物,叫平纹织物。

经纱和纬纱每隔一根交织一次,经纱和纬纱交织成90°。

特点:正反面外观效果好,正反效果相同,交织点多,织地坚牢,表面平整,面料轻薄,耐磨性好,透气性好。

②斜纹组织:经纱和纬纱至少每隔2根交织一次,采用添加经纬交织点,改变织物组织结构。

特点:有正反面之分,交织点少,浮线长,织物手感柔软,舒适度好,织物密度高,较厚实,但坚牢度较平纹差。

③锻纹组织:经纱和纬纱每隔3根交织一次,密度更高。

特点:缎纹面料采用的纱线是经丝光烧毛处理的纱,去掉了表面的细小毛羽,有正反之分。

交织点最少,浮线最长,织物表面几乎全由经或纬的浮线构成。

面料表面光滑,细腻,手感柔软,色泽鲜艳,有很好的弹性,质地强密,富有绸缎般的光泽。

3.三种织物的性能比较用平纹组织(经纱和纬纱每隔一根纱就交织一次)织成的织物叫平纹面料。

特点:交织点多,质地坚牢、挺刮、表面平整,正反面外观效果相同,平纹织物密度不可能太高,较为轻薄,耐磨性和透气性较好。

所谓的斜纹织物就是一个完全组织中至少要有2根经纱和2根纬纱相互交织,每根经纱纬纱上只能有一个纬经组织点,在织物表面由连续的组织点构成斜向纹路。

斜纹组织是由经浮长线或纬浮长线构成织物表面呈现的斜纹的外观效应。

斜纹织物的经纬纱交织的次数比平纹少,使经纬纱之间的孔隙较小,纱线可以排列的较密,从而织物比较致密厚实,所以斜纹较平纹织物布面有明显斜向纹路、手感柔软,立体感强,光泽度、弹性好。

但由于斜纹织物浮长线较长,在经纬纱粗细、密度相同的条件下,耐磨性、坚牢度不如平纹织物。

比如一般的宾馆和婴儿床上用品就不适合选用斜纹织物,因为床品需要洗涤的频率非常高,耐磨性要求比较高!㈢梭织物基本特性梭织物基本特性:经纬线按一定规律相互沉浮交叉,从而交织构成的织物即为梭织物。

其中纬纱规律不变,织物花纹均由经线控制。

组织:织物经纬沉浮规律的最小单位;经纬线按一定规律相互沉浮交织,并以此规律向经向和纬向延伸,形成所需织物。

最小的沉浮规律即为组织。

根据需要组织可以任意编配,总体可分三大类:平纹组织、斜纹组织、缎纹组织。

组织点:经纬相交之点为组织点;经在纬上时该组织点为经组织点,俗称“高”或“上”,习惯用“х”表示;经在纬下时该组织点为纬组织点,俗称“低”或“下”,习惯用“О”表示;组织的表示:由分数形式表示,分子代表“高”,分母则代表“低”。

例如:1/2——则表示一高两低组织;5/1——则表示五高一低组织;4/3——则表示四高三低组织。

㈣机织物一般术语和基本组织的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纺织工业部1988-02-04批准 1988-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UDC 677.024:061.4 GB 8686-8。

本标准等效采用国际标准ISO 3572-1976<<纺织品--机织物--一般术语和基本组织的定义>>。

1.主题内容本标准规定了描述机织物的一般术语和三个基本组织的定义。

2.一般术语2.1 机织物 woven fabric 由互相垂直的一组经纱和一组纬纱,在织机上按一定的规律交织而成的织物。

2.2 经纱 warp 沿织物长度方向排列的纱线。

2.3 纬纱 weft ; filling 沿织物宽度方向排列的纱线。

2.4 投纬 pick 在连续的两次打纬之间,即织造的一自循环中,将一根或多根纬纱引入织物。

2.5 织物正面 face 一般的指织纹明显.图案清晰的一面,对起毛等织物,指起毛绒的一面。

如果织物两面没明显的区别,则可以任取一面作为织物的正面。

2.6 织物反面 back 与织物正面相反的一面。

2.7 组织点 inte rlacing 经纱与纬纱相互沉浮的交叉处。

2.8 织物组织 weave 机织物中经纬纱相互交织的规律。

2.9 完全组织 weave repeat 当织物组织达到循环时为一个完全组织。

构成一个完全组织所需的最少经(纬)纱根数,叫作完全经(纬)纱数。

2.10 第一要经纱 first warp thread 构成完全组织的左侧的第一根经纱。

2.11 第一要纬纱 first weft thread 构成完全组织的最下面的一根纬纱。

2.12 浮长 float 织物中一要纱线上相邻两个组织点之间的纱线长度。

经一根经(纬)纱跨越的纬(经)纱根数表示。

2.13 接结点 stitch ; binden ; binding point 为以下目的设计的组织点:a.加固单层组织结构中的长浮线;b. 把表里两层组织紧密地连接在一起;c.多层组织结构中层与层这间的连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