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学京剧(生角)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京剧生角主要流派的形成和发展;
(二)初步掌握京剧生角唱腔的演唱技巧及音韵知识(十三辙等);
(三)基本掌握演唱京剧的四大要素“字”、“气”、“劲”、“味”,力求达到字正腔圆;
(四)通过学习,培养和提高学员对京剧生角唱腔的审美和鉴赏能力,达到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弘扬国粹、唱出欢乐、唱出健康的目的。
二、学制与学时
学制1年,分为2个学期;每学期16周,每周1课时,2学时,共64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京剧艺术基本知识;
(二)各流派的经典唱段,以余、杨、马、李(李少春)为主的传统京剧名段;
(三)新编历史剧中的优秀唱段;
(四)现代京剧中的优秀唱段;
(五)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现代京剧中生与旦,生与净的对唱名段。
四.教学方法
(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教授京剧必须坚持“口传
心授”。
(二)京剧生角传统唱腔选段有易有难,教唱时抓住唱腔的重、难点和演唱的要领,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反复教唱与示范,直至学员领会掌握所学的唱段。
(三)根据学员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采取抓住多数照顾少数的原则,课堂上每教完一段,先请学得好的单独示范,再分组进行演唱,教师点名演唱,学员间相互探讨,直至唱好为止。
(四)利用多媒体演唱影像资料,举行全国名家经典唱段鉴赏活动,提高学员演唱水平。
(五)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京剧茶座和票友会),鼓励学员去京剧茶座和票友会演唱,既巩固学习成果,又有利身心健康。
五、教材与参考资料
(一)《新编历史剧中的优秀唱段》(本校选编);
(二)《现代京剧中的优秀唱段》(本校选编);
(三)《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现代京剧中生与旦,生与净的对唱名段》(本校选编)。
京剧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为了弘扬我国民族文化艺术事业,普及推广京剧表演艺术,丰富提高群众文化生活,培养京剧业余爱好者,学习相关的戏曲表演知识与专业技能,在教学中按照京剧表演艺术教学规律,采取积极稳妥的措施进行教学,培养学员逐步掌握京剧表演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使之能初步掌握京剧基础知识。
较熟练的掌握专业技能,具有一定的舞台表演能力。
二、学制
学制为二年,分初级班和提高班各为一年。
共为四个学期、各为二个学期。
每学期授课十八周、每周授课二学时。
四学期授课共计一百四十四学时。
三、教学内容安排:
1、初级班第一学期教学安排:
(1)简述”四大徽班, 进京和京剧的发展史。
(2)讲述京剧作为当时的新兴剧种,它与“湖广音、中州砋”的关系。
(3)北京话与普通话的区别以及传统剧和现代剧语言表现的不同。
(4)京剧作为“皮黄”剧它的基本调式和板式。
(5)基本掌握“声、腔、字”),“字领腔行”,“腔随字走”,“唱要像念,念要象唱”技巧。
(6)以“西皮”,“二黄”原板入手,逐步深入。
(7)懂得怎样呼吸,“胸式、下胸、腹式呼吸)认识“气是嗓子元帅的重要性。
”
2、初级班第二学期教学安排:
(1)学会一段至二段“二黄”或“西皮”唱段。
做到正确发音吐字。
(2)在掌握“西皮”、“二黄”的板式和节奏后,与京胡合作(上弦)。
共同完成一段唱段,做到音准板正。
(3)京剧唱段节奏变化丰富、区别于其它声乐节奏。
在掌握一般“原板”节奏后,逐步介入其它节奏“散板”、“摇板”、“三眼”等节奏。
3、提高班第一学期教学安排。
(1)初级班和提高班不是截然分开的。
在掌握初级班的基本知识后,进一步掌握京剧丰富表现能力及“西皮”、“二黄”、“三眼”、“反二黄”、“反西皮”、“吟唱”等表现方式。
(2)为巩固演唱技巧和成果,必须加强念白的训练。
如:“引子”、“定场诗”叙述性大段的京剧念白。
进一步了解字与腔的关系,提高“行腔吐字”的能力。
(吐字归音)真正懂得“千斤唸白四两唱的重要性”。
(3)呼吸在京剧唱移里的运用,善歌者必先调其气,逐步掌握运气,换气,偷气,压气,歇气,气口。
(4)京剧唱腔里的“抑、扬、顿、挫”掌握和运用。
4、提高班第二学期教学安排。
(1)共鸣的简单原理。
①共鸣腔的运用。
②怎样寻找共鸣
(2)了解京剧“十三辙”基本知识,懂得“五音四呼”“口劲”---咬字与吐字的力度。
懂得:吞吐、喷口、归砋、收音。
(3)行腔里的各种装饰音
①倚音,②颤音,③滑音,④脑后音,⑤疙瘩音,⑥变音垫字。
(4)要求本学期每位同学能独立完整的完成一至二段西皮、二黄唱段,基本做到“字正腔圆”。
具备“手、眼、身、法、步”的协调能力。
在单独演唱时具备“精、气、神”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