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材料,高层建筑结构类型;p17
2、组合结构、混合结构定义;p17
3、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定义;p19
4、单跨框架结构特点及是用范围;p21
5、框架在水平作用下的变形(弯曲型、剪切型)p21
6、剪力墙结构定义;p24
7、框支剪力墙定义;p25
8、短肢剪力墙定义;p27
9、刚结构支撑框架的主要形式;(中心、偏心、屈曲约束支撑框架)p30
三者比较与特点;p31
10、延性墙板类型;p32
11、水平力作用力的轻抚力矩——剪力滞后现象;p34
12、增大结构抗倾覆力矩能力,增大侧向刚度——水平伸臂构件;p38
13、高层建筑竖向构件的转换形式(上部剪力墙、上部框筒);p47
14、避免转换层成为薄弱层或软弱层的措施;p47
15、高宽比的作用意义;p53
16、风荷载标准值;基本风压值;p59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规范分类);p60
风荷载阵型系数计算方法;p61
风振系数要求,取值;p63、64,表3-3、3-4
风荷载合力值、公式;p65、3-3
17、风洞试验模型(刚性压力模型…);p67
18、建筑结构抗震计算和设计考虑因素(水平长臂构件、9度抗震设计…);p71
19、地面运动特点的三个特征值(地震动三要素);p71
20、建筑物动力特性的含义;p71
21、我国房屋建筑抗震设防标准;p71
22、小震、中震、大震的意义;p72
23、两阶段抗震设计方法;p72
24、结构抗震计算的方法(静力、反应谱、时程分析法);p73
反应谱:Sa-T曲线、卓越周期;p74 曲线(曲线);p75
25、标准谱曲线,图3-10(地震影响系数曲线);p76
26、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表3-8;p77
27、阻尼比;p77
28、鞭梢效应;p80 振型组合;p82
29、SRSS方法(不考虑扭转耦联);p82 CQC方法(考虑扭转耦联);p83
30、结构自振周期计算方法;p85-86
31、抗震高层建筑的建筑形体和结构布置原则;p92
32、平面不规则类型(扭转、凹凸、楼板局部);p96、97竖向不规则类型;p97、98
33、层间受剪承载力;p99
34、不规则程序;p99
35、楼层地震剪力系数含义(剪亚比);p99
36、钢框架-支撑(延性墙板)结构,地震层剪力调整;p101
37、荷载基本组合的效应设计值;p195
38、四个抗震设防类别(甲乙丙丁);p109
39、延性的定义,延性大小的意义(材料应变延性系数);p113
40、箍筋形式和间距对混凝土约束作用的影响;p115
41、重力二阶效应的定义;p119
42、空间结构简化成平面结构计算的两点基本假);p127
基于上述假定,内力分析解决的两个问题;p127
43、分层力矩分配法(竖向荷载下)假定;p128
44、D值法影响柱两端约束刚度的主要因素(D值法与反弯点法之间的关系);p134
45、剪力墙分类;p143
46、连续化方法计算联肢剪力墙的定义,基本假定;p144
47、切开处设方向的变形连续条件公式;p145
48、联肢剪力墙的位移和内力分布规律(侧移曲线)高度分布特点、轴力、弯矩);p152
49、协同工作方法两种计算简图(铰接、刚接);p158
50、框剪结构位移与内力分布规律;刚度特征值的含义及影响;p165
52、延性耗能框架抗震设计概念(强柱弱梁、强剪弱弯…);p185
53、框架梁剪力设计值(一、二、三级框架梁端界面组合、一级框架结构的梁…);p188
54、框架柱的震害表现;p192
55、影响框架柱延性和耗能的主要因素;p193
56、框架柱轴压承载力验算(二种方法,轴力、弯矩设计值按强柱弱梁要求);p195
57、普通箍、复合箍、复合(连续复合矩形)螺旋箍的定义;p202
58、延性剪力墙抗震设计原则(底部加强部位高度确定方法);p217
59、在轴压力和往复水平力作用下墙肢破坏形态分类;p218
60、大偏心受压承载力计算;p219
61、墙肢的斜截面剪切破坏的三种破坏形态(斜压…);p224
62、边缘构件分类;
约束、构造边缘构件;p228 暗柱;p229 墙肢长度、箍筋特征值与什么有关?p230
63、弯矩设计值调幅方法(二种方法的要求);p232、233
64、筒体结构布置要点;p274
65、常见地震破坏形式;p287
66、民用建筑钢结构的抗侧力结构类型;p287
67、梁柱节点域剪切变形对侧移的影响;p289 节点域板件厚度影响;p292
68、框架-支撑结构框架部分地震剪力调整(公式);p290
69、防止斜杆平面外屈曲的措施;p294
70、消能梁段耗能能力影响因素;p295
71、梁段塑形铰外移连接形式及目的;p302
72、交叉暗撑配筋连梁;p235 构造示意图;p236
73、分布钢筋的作用(过少),要求;p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