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1.“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牛一头,受田三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北魏政府的上述规定()。
A.体现男女的平等待遇B.可保证农民土地的长期稳定C.均田全部实行私有化D.实施范围是西部的种桑地区2.(2011年4月北京丰台区一模13题)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
”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 B.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C.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③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4.(2011年11月北京西城区高三期中10题)下列与北魏均田制相关的的说法,正确的是A. 将全国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B. 将政府掌握的无主土地归农民所有C. 将地主多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D. 获得土地的农民承担租、调和徭役5.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相同之处包括()①顺应了历史潮流②改革了原有的生产关系③促进了民族融合④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6.(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8题)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看法不一。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风。
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A.均田制 B.三长制 C.整顿吏治 D.汉化政策7.(2011年9月江西南昌一中高三月考24题)孝文帝改革促进了中国北方民族融合,在中国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历史作用是()A.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B.游牧民族农业化C.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8.下列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促进了民族融合B.北魏宗主督护制-促使民族矛盾激化C.接受中原先进文化-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D.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巩固北魏的统治9.下列史料无法直接反映出北魏时期洛阳繁荣景象的是()A.“宫阙壮丽,列树成行” B.“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C.“京畿之内,路有行馑” D.“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10.(2011年5月北京海淀区二模13题)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有利于重建北方小农经济的措施是()A.均田制和三长制 B.宗主督护和编户齐民C.三长制和宗主督护 D.均田制和宗主督护11.(2011年3月云南省统测14题)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
”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12.(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10题)成书于6世纪初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称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
”这主要反映了()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 B.北朝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C.北魏学习汉文化,促进其繁荣昌盛 D.国家统一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13.为了减少阻力,孝文帝迁都时直接打出的旗号是()A.讨伐南朝 B.攻占洛阳 C.平定叛乱 D.痛击柔然14.(2011年9月山东省潍坊市高三摸底18题)北魏统治者为解决“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问题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迁都洛阳 B.实行三长制 C.移风易俗 D.实行均田制15.(2011年1月北京丰台区高三期末5题)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使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的措施是()A.均田制 B.迁都洛阳 C.俸禄制 D.三长制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
《五经》之义,览之便讲。
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善谈《庄》、《老》,尤精释义。
才藻高瞻,好文为章。
诗、赋、铭、颂,有兴而作。
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纪》材料二(太和)十有八年……革衣服之制。
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率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十有二月,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赐冠服(即按官位高低不同赐给汉官服装)。
——《魏书·高祖纪》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于是始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其余所改,不可胜计。
——《魏书·官氏志》材料四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图一:胡服俑图二:孝文帝出行图三:魏晋南北朝汉人胡食画像砖⑴从材料一中能获得哪些重要历史信息?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的内在联系。
⑵概述材料二、三中孝文帝的改革政策及具体措施,并指出这一政策的作用。
⑶孝文帝在改革上注重运用策略方法,在材料二、三中有何体现?⑷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含义的理解。
17.(2011年4月琼海市模拟29题)(8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材料二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
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请回答:(1)材料一中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4分)(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4分)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训练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解析:事实上男女所授田的数额不均,不能体现A项说法。
“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可体现B项所述的授田后的土地保持稳定性。
C项错在“全部”。
D项错在“地区”——西部寒冷,一般不宜种桑养蚕。
事实上,在北方地区当时是规定种麻。
有关规定类似上述史料。
2.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封建化,材料中的“土德”、“万物之元”等都是明显的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选择C项。
A项有一定迷惑性,拓跋氏已经是皇族,不存在提高政治地位的问题。
3.D解析:北魏孝文帝实行的均田制、迁都、汉化和移风易俗政策,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也增强了国家实力,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4.D解析:主要考查北魏均田制的概念。
北魏均田制是国家把政府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死亡者或年满70岁者,露天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
5.B解析:两次改革都顺应了历史潮流,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其实是实习土地私有制,孝文帝改革中的均田制也涉及对生产关系的改革,②正确。
③是突破点,只适用于孝文帝而。
6.D解析:根据所学,迁都洛阳之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为此,他雷厉风行地推出了易鲜卑服、禁鲜卑语、改姓氏、变制度、通婚姻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结合本题,史学界产生分歧针对的措施是汉化政策。
7.D解析:注意题中要求。
本题并非考查孝文帝改革的作用,而是重在突出改革加强了民族融合之后,对整个国家发展所起到了作用,因而,相对于经济文化交流而言,对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更为重要。
故D项为最佳答案。
8.B解析:北魏前期在地方行政建制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即由宗主控制大部分地方土地与人口,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影响北魏政权的中央集权,而不是使民族矛盾激化,故B错误。
9.C解析:只要知道“路有行馑”的含义就可以直接选定,而ABD都反映了城市的繁荣或商业的兴盛。
10.A解析:均田制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三张制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状况,使北魏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11.D解析:从孝文帝改革中规定的土地分配方案、承担的义务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中农民耕种国家土地,同时需要承担租税的义务。
12.C解析:《洛阳伽蓝记》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名著,书中历数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分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卷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
结合所学,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将都城迁到洛阳,并积极学习汉文化,使洛阳重新繁华起来。
13.A解析:回顾教材知识即可。
14.D解析:针对人民流离失所和豪强侵占土地问题,北魏实行均田制来解决这一问题。
15.D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三长制的建立,打破了豪强荫庇户口的合法性。
在实行的过程中,三长还是从大族豪强中产生,他们不仅本人可以享受免于征戍的特权,而且亲属中也有一至三人可以得到同样待遇。
但较之宗主督护制,它毕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实行后,国家直接控制的自耕农民大量增加,国家赋税收入相应增加,农民赋税负担也有所减轻。
北魏后期社会经济明显的恢复和发展,当与此有密切关系。
北魏的三长制后来成为北齐﹑隋﹑唐时期乡里组织的基础。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二、非选择题16.⑴信息:孝文帝对先进的汉族文化十分喜好,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联系:孝文帝对汉文的喜好是实行改革推行汉化政策的主观原因。
⑵政策:汉化政策,移风易俗:措施:改说汉话、用汉姓、穿汉服,采用汉族官制等。
作用:促进了鲜卑社会的文明进步,缓和了北魏民族矛盾,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⑶材料二中允许三十岁以上的人暂缓改说汉话,体现政策推行的灵活性。
材料三中孝文帝先寻找理论依据:“魏之先出于黄帝”,为汉化造舆论,再推行改革,以减少变法阻力。
⑷民族融合不仅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也对汉族文化生活产生影响,中华民族文明是由各族文明经过长期相互融合发展而形成的。
17.(1)措施:均田制。
(1分)积极作用:均田制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利于调动农民的产生积极性;吸引农民农耕定居(加速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