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古代文学史一(北师大精品课程)59
古代文学史一(北师大精品课程)59
玄学家追求人与自然大道合一的境界,山水
即是沟通人与自然之间的中介。通过欣赏山水
进入体悟大道、物我合一的境界。《游天台山
赋》结尾说:“泯色空以合迹,忽即有而得
玄。”“浑万象以冥观,兀同体于自然。”孙、 许、庾阐等玄言诗人都有山水之作。谢混、殷 仲文更是成为山水诗的先驱。
三、谢灵运的生平和创作
谢灵运(385—433)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 人,世居会稽。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世称谢 康乐。晋末,做过琅琊王大司马行参军,抚军将 军刘毅记室参军、卫军从事中郎等。先后两次卷 入上层斗争,反对过刘裕、刘义隆父子。刘裕时 降爵为县侯,任散骑常侍。少帝时出为永嘉太守, 不理政事而肆意遨游,仅一年便称病去职,回到 老家始宁。
潜虬媚幽姿,飞烘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棲
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及
穷海,卧痾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初景革绪风,新阳
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 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 子憺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
谢灵运是以主要精力写山水诗并取得杰出成
就的作家。他的狂傲、骄纵的个性及其特殊的
身份造成了他的悲剧。这种悲剧性格和经历又
影响了他的作品,其中有愤懑、不平、忧惧和
感慨,不独流连山水,怡然自乐的内容。除了 山水诗,谢灵运还有一些其它作品,如《种桑》 诗,《山居赋》等。
四、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1、在写景中有不少说理的成分,善于寓理 于情,融情入景,达到情、景与理的和谐交融。 《登池上楼》通篇情景交融,比兴杂出,景物 变化紧紧结合诗人情绪的变化:
第十一节 谢灵运和山水诗
一、南朝文学的概况
南朝时期,朝代变迁频仍,夺取政权者是庶 族军人,而作家群体的主体是士族文人及皇室 宗族。士族成员日益腐朽、蜕化,无理想,无 特操,无实际办事能力,但颇有文学才能。
文学创作更注重审美娱乐功能,注重表现情
性的作用,更加追求形式的精美,清闲自然的 风格也颇爱重视。但由于创作主体的特征,此 期文学总起来说内容空洞浮泛,格调不高,形 式与技巧却更加成熟,在题材和体裁等方面都
谢鲲颇以鉴赏山水的能力自负,而孙绰则嘲
笑卫永(字君长)对于山水之美毫无反应,认 为他怎能进行文学创作。可见人们把山水审美 能力看作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条件。山水文学 就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
当时作家的山水审美意识与玄学思想有密切
的关系。玄学引导人们去体悟宇宙本体,本体
的本质特征是自然。本体的的本质力量体现在
文帝即位,征为秘书监,使整理秘阁图书,并 撰《晋书》。因对此不满,常称疾不朝,元嘉五年 (428),免官归乡。在乡里纵情游览,恣意横行, 常率僮仆百人,造游山水,经旬不归,或伐木开路, 惊动官府,甚至强索公湖,以广田宅。会稽太守孟 (岂页)奏其意存不轨,谢驰赴入都上书辩解,宋 文帝不加罪而外放其为临川内史。不久,又为人所 劾,流放广州,到广州不久,元嘉十年(433),以 谋逆罪名被杀。
有的佳句与全诗融然一体,但有的未能化入
全篇,形成“有佳句而无佳篇”之弊。鲍照:
“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南
史· 颜延之传》)汤惠休:“谢诗如芙蓉出水。”
(《诗品》中)与谢灵运同时的作者还的颜延 之,当时影响很大,但成就不如陶、谢。
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虑澹物自轻,意惬
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谢灵运诗意图
2、善于经营画境。对山水景物不是静观而 是移步换形式的游赏,往往依时间顺序和空间
变换,描写在寻幽探胜中含有略到的山水之妙
和游赏之乐,山水异态给予至沓来,令人目不 暇接。
又善于以画家的敏锐感受力去捕捉和表现山 水景物的审美特征,其山水景物具有远近、明 暗、疏密、浓淡、虚实的种种对比关系,同时
又和谐和一致。不仅绘色,而且绘声,声色交
织,从总体上传达出山水给予人的主观印象,
写出了诗人眼中的自然,耳中的自然,心灵中
的自然。
《从斤竹涧越岭溪行》:
猿鸣诚知曙,谷幽光未显。岩下云方合,花 上露犹泫。逶迤傍隈隩,苕递陟陉岘。过涧既
厉急,登栈亦陵缅。川渚屡迳复,乘流翫回转。
蘋蓱泛沈深,菰蒲冒清浅。企石挹飞泉,攀林 摘叶卷。想见山阿人,薜萝若在眼。握兰勤徒 结,折麻心莫展。情用赏为美,事昧竟难辨。 观此遗物虑,一悟得所遣。
厌弃官场,醉心山水,乃至希企隐逸,是山水
题材进入文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嵇康、左思
等人的诗作,都与这种生活追求有关。
又据《世说新语》载:“简文入华林园,顾
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儵然林鸟,便 自有濠濮间想。”晋简文帝进入华林园,欣赏 其中的景物,便产生了庄子所描述的自由感。 可见道家的生活态度引起人们对山水的兴趣。
美,揭示这种美带给人的强烈感受。这种对山
水景物的审美能力是当时士大夫的一种重要修 养。
例如《世说新语· 赏誉》载:孙兴公为庾公
参军,共游白石山,卫君长在坐。孙曰:“此 子神情都不关山水,而能作文?”同书《品藻》 载:明帝问谢鲲:“君自谓何如庾亮?”答曰: “端委庙堂,使百僚准则,臣不如亮;一丘一
壑,自谓过之。”
寻常万物之中,尤其体现在社会以外的天地山
水之中。玄学启发人们从观照山水景物中去体 味“自然”的力量,从而把山水景物当成自然 的的同义语。
孙绰《游天台山赋》:“太虚寥廓而无为,
运自然之妙有,融而为川渎,结而为山阜。”
宗炳《画山水序》:“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
怀味象。”“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
形媚道而仁才乐。”他认为山水之所以成为人 们的审美对象,就在于它能够“以形媚道”, 也就是作为大道的外化(感性形式)而独诗的兴起
《文心雕龙· 明诗》:“宋初文咏,体有因 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山 水诗是继玄言诗之后出现的,但它的兴起与道 家思想特别是玄学的流行有关。
当时的文人大都崇尚老庄,追求个人身心的
自由而鄙视事功,山林正是在社会束缚之外而 给人带来自由快乐的场所。由追求闲适自由而
3、总体风格清新自然,但又讲究对偶与辞 藻,精于锤炼字句。其诗多有佳句。如“春晚 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诗) “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 墅》)“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 暮》)“昏旦变节候,山水含清晖”,“林壑 敛暝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 池上楼》)
南渡之后,东晋士人对江南的山水发生了浓 厚兴趣,他们以诗一样的语言对此加以品评。 《世说新语· 言语》载: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
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
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王子敬云:“从
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山水景物在这里已不仅仅是游玩的处所,而 且成为审美的对象,人们以欣赏的态度赞叹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