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电影博物馆设计 崔淦

国家电影博物馆设计 崔淦



• 在正面则形成一系列渐宽的缝隙, 产生广 场上的多处进入点, 取代通常的单一通道, 借此暗示进入电影欣赏经历的多种可能方 式。 • 独立的银幕墙体增加了空间的一个层次, 另一方面是为博物馆前的空间提供了自然 的屏障。 多功能的半室外广场成为进入博 物馆入口的缓冲地带。
环境分析图
建筑外观
• 因为环境特征及自身属性, 并出于对地域文化 • 及建筑传统的理解, 设计的策略赋予这座建筑一种

相应于电影艺术的非现实性, 所有建筑 内外的沟通,都通过屏避、过滤及遮挡等 手段以间接方式完成,并由此构成其立面 的特征。
5.内部空间
• • • • • • • • • • • • • • • 在外部环境中对视觉效果的强调随着观众被 引入博物馆,逐渐淡出而转化为空间的体验。 “Montage/Long Shot” 电影和建筑均有一个线性展开的过程, 但具 有各自的空间向度特征, 同时在主体的自主性上 存在差异。蒙太奇、长镜头终究受限于二维空间的本质,而建筑体验似乎更 能体现其真意。全方 位的建筑体验为主体提供和预留了更多的选择机 会和可能性。 建筑体验具有的连续性经过刻意的 中断、重叠和嫁接重组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拓展。 在这一点上, 古老的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与电影经 验有着很多相似之处。 这一观点被引入并指导了 博物馆的内部空间。 各展示项目或主题以相对独 立的建筑方式置于空间之中。 不同的功能区域间 的交叉互动可使参观者获得远较传统形式更为立 体、宏观和真切的感受,并具有更大的主导性。
• 两极化的尺度特征。 一方面是大方有力且具纪念性
• 的概括体量, 同时有连续均质的图案化的装饰性细 • 部。 • “A Black Box” • 建筑呈现一个黑盒子的外观, 影射电影的制作 • 与表现过程。 “黑盒子”使用穿孔的金属板构成的 • 外层结构, 将一个封闭坚实的体量转化为一层空灵 • 扩张的表皮。 在建立室内外联系的同时, 制造一种
虚拟?真实? • • • • • • • • • • 虚拟?真实? 电影通过光与影进行动态的虚拟表现, 与建 筑的实体特征有许多的不同, 但二者的艺术表现 同样对于光线的存在具有不同程度的依赖。 通过 材料和光线的运用,建筑同样可以获得动感。然 而,更重要的还不是这种表象的联系,而在于深 植于现代文明之中并因新的表现方式和技术而强 化的对于真实性的再认识。 对于变化和可能性的 接受程度已然逾越对于稳定性和经验的可靠性的 心理需求。Fra bibliotek3.总平面
• • • • • • • • • • • • •
总平面 建筑是一种与场所直接相关的艺术,对于 基地的分析不仅往往具有关键的提示作用, 更可 能是结论性的。 电影博物馆的建筑基地位于毗邻北京机场 高速公路的一处开阔地带, 附近尚无相邻参照建 筑。 根据一项尚待落实的总体规划, 未来该区域 的建设方向为混合型的影视主题娱乐中心。 在这 样一种特定的外部条件下, 建筑需要相应采用一 种简明而直接的方式处理外部形式关系。 集中的 体量有助于在尺度开放和不确定的环境条件下明 确肯定建筑的存在。 单一体量的、 兼容并蓄的整 体性更符合电影艺术的综合性特征。
基地的形态和环境特征为建筑带来一个咔 打板(Clapboard)的基本平面形态。 这个电影摄 制过程中的特殊器具已成为电影业的一个明确而 传统的标志。 它代表了电影产生过程的一个重要 瞬间, 同步协调着各部门的运作, 同时又记载着 最基本而重要的信息。这一形式的超尺度运用成 • 为以大众化的符号形式进入建筑设计的开始,并 • 为此定下基调。 • • • • •
四层平面图
东南立面,东北和西南立面
剖面图
夜景图
室外广场
放映区大厅
博物馆中央大厅
• “Backlot” • 电影博览部分占据建筑顶层, 以一系列独立式 建筑或建筑片段的松散组合构成类似于中国园 • 林及电影的外景场地的空间形态。 不同于电影历 • 史展厅的布局方式, 技术博览部分避免遵从某种 • 特定的线性序列或等级秩序, 强调电影制作的团 • 队特点。
模型
首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 • • • • • • • • • • • • • • •
由内向外的渗透的神秘感。 “The Stars” 星形图案的穿孔带来装饰性效果, 在保持整 体性和现代感的同时, 脱离了廉价工业产品的定 式,在细节中悄然建立起与波普艺术的联系,再 次暗示建筑的大众艺术成分。 “The Green” 建筑设计的另一个重点在于与绿色的全面结 合,而这并不仅仅是一个时尚的生态概念。 建筑外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自然状态与人工 秩序之间的错综表现。 爬藤攀附于外墙体穿孔表 层及封闭内层之间,向上向外生长,为静止的建 筑带来随季节和岁月变化而蔓延成长的活力。 建筑内外的绿色将生命的概念植于电影这一 人为艺术行为之中,成为“生命之树长青”理念 的载体。
1。国家电影博物馆设计
2.电影和博物馆之间的联系
• • • • • • • • • • • • • 电影与建筑的关系一直是一个有趣而富于启 发性的话题, 也使一栋关于电影的建筑具有特殊 的吸引力。在这里,两种经历不仅仅是简单的叠 加, 而是在相互作用中演化成为一种综合而强化 的体验。 建筑的基本性格取向和角色定位同时建立在 对自身内容和外部环境的理解和判断上, 并表现 为在对两者关系的一种经营。 这个建筑的内外因 素均相当独特,如何利用其特点,将种种似乎无 关甚或矛盾的因素转化为整体设计的优势条件和 自然组成部分是这个建筑设计的又一引人之处。 而所有的结论均始自对于电影本身和周边环境的 某种认识。
6.建筑功能
• • • • • • • • • •
相对于多样化的建筑空间和形式体验, 建筑功能布局 尽可能简明高效。 展览和放映为电影博物馆二大重点部分。 二 者并行排列,相互依托而又相对独立。展厅位于 建筑的显要部分,为自身及周边空间定下基调。 电影放映区则位于基地远离干道交叉口一侧, 环 境相对安静, 形态更少受到约束并更具自由发展 空间。 鉴于临时主题展览对于现代博物馆的重要 性,将其置于建筑首层空间最为完整,交通最为 便捷的位置。 固定展览部分自二层开始以编年史 序列介绍中国电影发展历史。
艺术?娱乐
• • • • • • • • • • • • •
对于电影艺术理解的多样性并不逊于对建筑 认识的因人而异。 而不可否认的是由其自身特点 所决定的大众性和娱乐性, 这一点是其它艺术门 类所难以比拟的, 因此也决定了电影的主体必然 游走于严肃艺术与娱乐文化之间。 以此为主题的 专业文化建筑不可能回避这样一种基本特征。 电影博物馆的建筑设计需要在文化性与娱乐性之 间保持一种平衡。 设计始自一系列通俗并富娱乐 性的基本建筑语素, 最终从中衍生出艺术性和大 众性交融的严肃作品。 如同一部影片的制作与欣 赏过程,这是一个综合手段的多层次操作,始自 最直接和易于领悟的外部视觉特征, 借此引发的 好奇与期待心理而深入展开。
• 一道薄薄的银幕划分了现实与艺术世界,虚 • 拟的影像牵动着好奇心,驱使人们探索银幕背后 • 的奥秘, 也由此引出了建筑设计的一个基本构想。 道绵延的独立半透明玻璃幕墙横亘在主体 • 建筑之前,在平面上形如咔打板的活动杆件,又 • 因材料及其形式感而具有动态和变幻的效果。 投 • 射影像与灯光变化在与开阔空间尺度相匹配的巨 • 型银幕形象上, 以动态而略具娱乐性的视觉形式 • 制造出直接的电影印象。 玻璃屏幕延展变幻为一 • 系列间距和角度渐变的片断, 从机动车主要来向 • 的街角望去,因透视角度而叠加成连续界面;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