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高一语文上册必修二教案设计(人教版)

2020年高一语文上册必修二教案设计(人教版)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必修二教案p【教学重点】:语言峻洁,十思牧民。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同学们,公务员考试非常热,恐怕今后,未来你们也会去搅这趟浑水。

公务员考试离不开“申论”,申论就是面对材料,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并且来解决问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贤臣的“申论”。

语言怎么样?逻辑如何?思想如何?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谏太宗十思疏》,写在黑板上。

二、解题谏:劝谏,劝止。

唐太宗。

十思指十个方面的想法。

疏:指“奏疏”、“奏章”。

臣子分条向帝王分条陈述说明的意见书。

古代有名的奏疏有西汉贾谊《论积贮疏》、晁错《论贵粟疏》。

按文章体裁来分,可为议论文。

三、作者魏征(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

祖籍巨鹿(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又说晋州市或馆陶县),后移居内黄。

唐朝政治家。

曾任谏议大夫(讽朝政之得失,谏皇帝之功过)、左光禄大夫(文散官,古代表示官员等级的称号),封郑国公,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之一。

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最负盛名的谏臣。

《百度百科》四、读文先听一遍MP3朗读,是老师自己来范读,再让学生齐声读一遍。

解决字音的正确读法。

五、解文(一)、听一遍后,读一遍后。

请同学们概括下文章的中心句。

我们从题目入手,魏征向唐太宗劝谏,希望皇帝做到什么呢?文章里有没有这样的句子。

请同学们擦亮眼睛,找出文眼句。

明确:居安死危,戒奢以俭。

有些学生可能会找出其他重要的句子,譬如:“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当学生读出来之后,老师一定要具体分析不妥处。

从文句入手,引导学生翻译“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宗此十思,宏兹九德。

”前句是阐述君舟民水的关系,魏征是在提醒唐太宗“可畏惟人”。

后句是希望唐太宗能总结十思,弘扬九德,这是魏征劝谏唐太宗要求做到的十思九德,这是十思的具体表现。

此句话作为全文中心句,也是比较合理的。

讲课时,按照以前的观念(参考书上,自己并没有独立思考过),此文的中心句是“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但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本文的中心句应该是“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这一点,有了进步,亦步亦趋,学问最没长进。

(二)、分析第一段①魏征从“木长根固”、“流远浚源”等自然现象来说明“国安积德”的思维道理。

前者为形象性思维,生动易懂;后为抽象性思维,逻辑难解。

请问同学们,这是种什么论证方法?明确:比喻论证。

抽象的道理形象生动化了。

这让我们联想到《劝学》里的比喻论证。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我们写文章时,需要得是这样的思维。

【延伸】:叫喻证法·”喻巧而理至”,由于这种方法是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事物来说明不易理解和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就能将抽象的道理予以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从而加强对论点的证明。

②笔锋一转,魏征反面来论证,“源不深流之远”、“根不固木之长”,生动形象地比喻说明“德不厚而国不治”的治国道理。

跟学生强调作文时,善用辨证的思维来议论说明。

这大概是我们学习文章思维的津要。

文章有语言和思维。

多背诵多阅读,方可有文才和文路。

③接着魏征在强调“人君”的重要地位和巨大责任。

“神器之重”神器代表国家政权的实物,如玉玺、宝鼎之类。

借指帝位、政权。

“崇极天之峻”、“保无疆之休(吉庆)”,这在强调帝王重大的国家责任感,肩上担负得巨大责任。

魏征在此基础上,来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忧虑。

古人特别重视明君”的道德责任,这是“人治”社会进步的地方。

但是人性永远有弱点,一个人能做到,一群人能做到吗?一时能做到,一生能做到吗?这一代人能做到,下一代人能做到吗?如何来约束制衡人的*,对于社会来说,道德不是主要的,法律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站在当下,联系西方民主社会,“人治”社会不可取。

④最后,魏征再从反面来说明,人君德不处厚,情不胜欲,这相当于伐根求木茂,塞源欲流长的效果。

文章从自然现象写起,从自然现象落笔。

从反面来说明人君的道德跟国家社会的重要关系。

(三)、讲解文章第二段。

①先让学生来读一遍。

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

这一段讲了什么,作者的意思是什么?明确:中心句: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此段在劝谏唐太宗如何来对待百臣和百姓。

两个字,竭诚。

②魏征先讲了以往帝王治理国家的经验。

帝王是继承上天的使命,来管理百姓,忧患兴国,治国显著。

为国为民,成就功业,但国德却衰败萎靡了。

国家存在兴亡之期的规律。

魏征认为“功成德衰”的原因是于“人君”没有将“德治”进行到底。

《诗经·荡》里曾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魏征提出反问,天下取之易守之难?这个问题,西汉的陆贾曾向刘邦提及,“贾曰:‘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汉书》)。

大家齐心打天下,团结一致。

坐稳江山后,利益冲突,斗争重重,那么国家守之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靠德治,关键在于坚持到底。

③接下来分析殷忧,竭诚待下,得志,终情傲物。

谦受益,满招损。

竭诚的好处,傲物的坏处,形成强烈的对比。

如何对待百姓,是法治还是德治?用严刑的峻法俩督责百姓,用威严怒怨来震慑百姓,那么百姓可以免除罪责,但内心却没有感恩之心,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却不归服。

这事我们想到《论语·为政篇》第三则: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与孔子德治理念,不谋而合。

上课时,有必要引入这段的言论。

④最后作者提醒皇帝老百姓的巨大力量。

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怨不在人,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希望皇帝要很好地处理君民之间的关系。

第二段,中心语:元首——百姓。

如何调节,两字:竭诚。

(四)、分析最后一段,读是必须的。

此段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所在。

题目中的十思,具体是什么呢?皇帝做到“十思”后,魏征政治理想又是什么呢?我们都可以在最后一段中,找出来。

建议,读了之后,请学生们来提出疑问?这一段作者写了啥?学生肯定能说出十思的表现。

①魏征又以打了个比喻,腐烂的绳索和奔驰的马车。

难道可以轻视吗?朽索喻指昏君,奔车喻指社稷。

因此,国家要永久兴盛,当然离不开人君的英明仁德。

接下来,魏征向唐太宗劝谏了十个方面的想法。

十思都是从皇帝的意念为出发点,从文德来约束君王的言行。

可欲——自戒;有作——安人;(君民)高危——自牧;满溢——虚怀(情绪)盘游——三驱;懈怠——始终(意念)壅蔽——纳下;馋邪——正身(君臣)恩加——谬赏;罚及——滥刑(奖罚)②魏征认为皇帝能做到这十点,并且能弘扬九种德行,用人选贤与能,简能而任,择善而从,各尽其才,各守其职,智者、勇者、仁者、信者,言通力行。

那么文臣武将,争驰而来,大显其能。

这样,就会达到魏征理想的政治高度。

君臣无事,可以尽巡游之乐,可以享松乔之寿。

【延伸】赤松子一指雨神;也指晋代得道成仙的皇初平。

王子乔,其子王宗敬定居太原,为王氏始祖,尊太子晋为系姓始祖。

文章结尾处,用人得当,就不会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劳损皇帝自己的耳目,亏损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

【知识考点】①通假字:震、无②词类活用:长、固、远、浚、安、积、厚、下愚、明哲、重、大、俭、道、貌、心、安、危、长、覆、君、欲、作、安、下、乐、忧、虚、正、馋邪、恶、刑、宏、能、善、鸣、劳、苦、终③古今异义:根本、休、景、元首、克、纵情、行路、董、忽、作、冲、敬、简、以为、司④虚词:之、以、而、其(其可忽乎)⑤句式:判断句、省略句、状语后置(2句)、定语后置(4句)、宾语前置(2句)【教学板书】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喻、正反面殷忧必竭诚待下——人君VS臣民具体十思九德、唯才是举——无为大道提醒:人治小于法治【教学小结】本文是魏征劝谏唐太宗的奏章,希望唐太宗能做到具体十思,克制私欲,完善德治。

国家长治久安,国君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强调君主的国家责任性。

接着,魏征提出“殷忧,竭诚以待下”,要处理好君臣民三则的关系,尤其重视民众,引用荀子的话,“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话,来提醒唐太宗。

最后,希望皇帝能具体做到十思,要知足,要谦虚,要优乐,要奖罚,实行九德,唯才是举。

这样的话,就达到了魏征的“理想政治”。

这篇文章语言出彩,思维严密,这值得我们去吸取消化。

但在思想方面,有些不符合当今社会。

治理国家不在人治和德治,而在于法制的落实。

【教学反思】上古文,熟背出全文是第一。

写教案时,自己理清文章思路,读懂作者的思想,这是第二。

有了自己的想法,讲出来才是顺。

课堂语言典雅一点。

第三,积累搜寻课文资料很重要,文章和文化,才能完善结合。

上课时,自己讲得多,学生回答得少。

【篇二】教学目标:1、理清思路,体会作者对生命以及苦难的感悟。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领会地坛使“我”豁达地对待生死。

3、品味语言,理解文中景物描写与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1、作者传达了怎样复杂的情感。

2、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教学方法:以读促悟、小组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人说,伟大的作品,可以将人的灵魂唤醒。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这样一篇文章。

这是作家史铁生自传性的散文,《我与地坛》。

我们来看一张史铁生的照片。

看着这张照片,你关注到什么?(哪里和我们不一样?)作者的残疾是怎么来的呢?史铁生在21岁的时候,在他生日的那一天,上帝给了他一份特别的礼物,上帝夺去了他的双腿。

从那以后,他再也没能站起来。

我们来做一个设想,如果让你在21岁的时候,遭遇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样?生:……是的,史铁生也很我们同学一样,在残废之初,他一度想去寻死。

但是最终,他活了下来,甚至成为了一位的作家。

他写了许多作品,知道有哪些吗?看课*释①。

他的代表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

大家用波浪线划一下。

那么,一个残废的,一心求死的人,最后却成了一个非常有名的作家,到底是什么陪伴他度过了那段最艰难的岁月呢,我们来看课文。

二、文本研习文章虽然题为《我与地坛》,实际上有三个描写对象,分别是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