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改造
摘要:分析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意义及开发运作等问题。
并结合孔城老街的实例,提出保护设想,希望找到既有利于文化保护和延续,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改造方式。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开发
1引言
一座城市的特色,除了要有时代气息外,还要有历史文化传统。
历史文化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地区、一座城市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最好见证。
同时,作为城市文化遗产保存最完整、最丰富的地区,历史文化街区被世代生活于此的人们倾注着很多复杂的情感。
2002年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专门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首次被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2.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意义
2.2概念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文物保护法》中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界定是:法定保护的区域,学术上叫“历史地段”。
2.3意义
历史文化街区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对于建设特色城市有现实意义。
文化被誉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这一点已经在很多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得以证实。
作为城市发展独特见证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是具有多方面的资源效应,在城市形象宣传、历史文化教育、乡土情结的维系、文化身份的认同、生态环境建设、和谐人居环境的构建等多方面具有综合的价值。
历史文化街区不仅仅是要保护构成历史风貌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还要保存构成整体风貌的所有要素,如道路、街巷、院墙、小桥、溪流、驳岸乃至古树等。
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成片的地区,有大量居民在其间生活,是活态的文化遗产,有其特有的社区文化,不能只保护那些历史建筑的躯壳,还应该保存它承载的文化,保护非物质形态的内容,保存文化多样性。
这就要维护社区传统,改善生活环境,促进地区经济活力。
3.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以孔城老街为例
3.1历史沿革
孔城镇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东部,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春秋中期(公元前770-481年),即为桐国南部门户,扼大别山东南区域通往长江水运通道之要冲,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塞,距今2500多年。
三国(公元220-280年)时期,吴将吕蒙曾屯兵于此,建筑堡垒。
距今1700多年。
南宋时,孔城是民间抗金要塞,著名的抗金战场。
元代为大别山东侧,江淮分水岭至长江大别山边缘地区的九大商镇之一。
到明代有居民600余家,清代中、后期本镇发展为旧桐城县内“枞、汤、孔、练”四大名镇之首,达到古镇发展的高峰。
现存约2公里长的石板古街和古建筑群就是晚清和民初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
3.2老街概况
孔城老街是以南北向中大街为主轴,大街呈“S”形,地势南低北高,有主街一条,横街两条,另有七巷十三弄。
连同两侧各甲之间(一甲到九甲)的巷道,形成鱼刺状的外部空间结构。
总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
街巷弄均为麻石所铺,店铺房舍皆青砖灰瓦,颇具江南水乡特色。
著名的《桐乡书院四议》,戴钧衡即作于此,它为全国书院所奉崇,并载入《皇朝政典类纂》。
镇东大沙河,平沙浩瀚,极目无垠,夕阳照射,宛如白雪,故有“孔城暮雪”之称。
镇西南界荻埠河,碧波粼粼,
平云接天,渔歌唱晚,挂帆返棹,享有“获埠归帆”之胜。
此二处,均列入“桐城八景”。
3.3建筑特征
孔城老街沿街建筑多为前店后宅式,多为三、四进,前店多为商铺和住宅,后进建筑多为住宅,其间的历史建筑有:黄家大屋、蒋家大屋、李鸿章钱庄、郑家大屋、桐乡书院、姚家大屋、怡昌栈、知府故居、程氏祠堂、痘神庵、美孚煤油站、亚细亚煤油站等。
现在都己经公布为批准和待定的文物保护单位。
中大街沿街及两侧现存老建筑基本为晚清和民初建筑,呈现徽派皖系民居的典型风格特征,所有建筑均为二层砖木结构。
木构架多为台梁式或穿斗式,开线薄砖、灌木山墙。
居宅小院廊,层层进深,高墙壁垒;店铺木板槽门,樨头隔墙,店号铺张。
建筑局部点缀雕饰彩绘,整体风格简约朴素,不拘一格,灵活使用,有徽派建筑向江北延伸过渡带的显著地域特色。
3.4保护方法
3.4.1划定保护范围
为做好历史街区的保护,将孔城老街划分成三个等级的保护范围,即核心保护区、风貌控制区、协调发展区。
使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和整体风貌特色受到保护,并使之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核心保护区为保护的重点内容。
其内涵及具体划定界限原则为应该尽可能地、最大限度地包含本街区“保存着历史信息的遗存”,以及载有真实历史信息的传统建构筑物,这是孔城镇当地历史文化价值的核心体现区域。
核心保护区可以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项保护基金的援助施放区域,以有限资金的重点投放,以精致代替粗糙,起到保护试点和带动的作用。
风貌协调区是为了保护和协调文物古迹及古城主要风貌带的完好所必须控制地段,即历史街区所有范围。
该范围内各种修建性活动应在规划、管理等有关部门指导并同意下能进行,其建筑内容应根据文物保护要求进行。
以取得与保护对象之间合理的空间景观过渡。
建筑形式以坡屋顶为主,体量宜小不宜大,色彩以黑、白、灰为主色调,以达到环境的统一。
协调发展区是整个古镇旅游区内为与历史街区风貌整体协调所控制的区域。
在此范围内的新建筑或更新改造建筑,必须服从“体量小、色调淡雅、不高、不洋、不密、多留绿化带”的原则。
其建筑形式要求在不破坏古镇风貌的前提下,可适当放宽,新建筑应鼓励低层,禁止不符合上述要求的任何新的建设行为,对不符合要求的已有建筑,应停止其建设活动,并在适当的条件下予以改造。
以上保护范围内的一切建设活动均应经规划部门批准、审核后方能进行。
3.4.2提出保护措施
保护与更新模式本着保护传统空间格局,充分考虑现状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对孔城镇历史街区的建筑及外部空间提出分区保护和改造的措施。
(1)修旧如旧
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保留和修复的建筑,按照原初格局、形制、结构、构造进行修葺和重建,恢复孔城老街原貌。
历史性建筑要按原样维修整饰,对那些改动不合理的地方,维修时可恢复其原貌或原来的风格,对有悖于历史风貌的新建建筑可以适当改造,恢复历史原来的风格。
(2)继承发展
翻建部分基本保留和继承了老街原有的空间格局、结构和肌理以及高度、体量、外观形象和色彩等,必要的地方予以抽象和发展。
(3)公共空间
孔城老街公共空间十分缺乏,为满足现代社会生活对公共空间的需要,本项目适当规划设计了若干不同等级和类型的广场、庭院、步道等公共活动场所。
(4)综合交通
为满足防灾、消防、环卫、运输以及现代生活和旅游对机动交通的需求,在不破坏老街肌理的尺度,不干扰观光旅游的条件下,适当建设机动车道路;但老街核心街道和巷道仍维持步行状态。
3.5改造建议
历史街区的历史建筑不必像文物那样一切维持原状,可以进行适当的更新改造,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并通过发展旅游带动相关产业,提供就业和提高GDP。
也是为从容筹集资金,减轻政府压力,从而积极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素有“古城卫士”之称的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阮仪三说:站在城市发展的角度上,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一种资源,它的合理利用是一种新的城市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因此,如果不解决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就业,保护就成了一句空话。
建设中要实行逐步整治,反对大拆大建。
精心设计与施工,保存更多的真实历史遗存,更是为保存和延续社区文化,保护其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4.结语
有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绝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建设特色城市的重要基础。
尤其是对一些着眼于建设国际旅游胜地的城市来说,发展历史文化街区独一无二的精神传承特性,已经成为该城市整体发展的精华所在。
而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护历史,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增强人们对所在社区的认知感、认同感,进而产生自信心、责任心,最终形成热爱家乡、奉献家乡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