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科目:发展经济学一、释意1.贸易条件2.工业化模式3.肤浅的金融战略4.可持续发展5.属性知识6.教育的收益7.幼稚工业论8.绿色革命9.发展经济学10.吉尼系数11.配第—克拉克法则12.充分就业13.深化的金融战略14.信息问题15.出口替代16.配第一克拉克法则17.可持续发展18.诱导性技术变革19.进口替代20.自由贸易区21.经济全球化22.隐蔽失业23.人力资本24.创新25.贸易条件26.中间技术27.可持续发展28.资本形成29.发展级30.进口替代31.诱致性技术变革32.联系效应33.收入的功能分配34.国家创新体系35.库兹涅茨倒U曲线二、简答1、罗斯托认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起飞”阶段,他认为一个国家经济起飞的先决条件是什么?2、凯恩斯就业模式为什么不适合发展中国家?3、简述赫斯曼的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
4、从经济上解说发展中国家“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原因。
5、发展中国家为了推动技术进步,必须要建立激励机制。
与激励机制相配合所需要设计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包括哪些?6、简述发展经济学中涉及论证工业化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基本理论。
7、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发展经济学家们为什么特别强调工农业协调发展。
1.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有哪些?2.怎样认识新经济增长理论对认识经济增长源泉和决定因素的贡献?3.国家财政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主要任务是什么?4.人口增长过快在哪些方面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5.为什么工业化未能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失业问题?6.简述两缺口分析理论及其政策意义。
7.两缺口分析的主要内容。
8.工业化的涵义及衡量指标。
9.简述发展中国家改造传统农业的途径。
10.教育成本的主要涵义是什么?11.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基本特征?12.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有哪些?13.发展中国家财政支出主要存在哪些问题?14.怎样看待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5.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特征是什么?116.简述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
三、论述1、发展中国家促进经济发展的普遍经验。
2、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3、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的基本内容和政策含义。
4.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5.试分析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实质。
6.列举财政政策在发展中国家的主要职能。
7.结合中国的实际,论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现实意义。
8.试述发展中国家政府在创建国家新体系中的政策选择。
9.试述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判断改错题1.哈罗德——多马模型认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提高技术水平。
( )2.发展中国家必须在强调经济增长和效率的同时,重视收入分配问题。
( )3.人口增长是生活水平低下、收入严重不平等、或居民消费选择有限的基本原因。
( )4.教育的一个重要影响就在于它会扩大社会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
( )5.如果自然增长率相同,则人口的年龄结构对一个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国家和对一个低出生率低死亡的国家来讲是相同的。
( )6.地区储蓄率的不平衡与经济增长表现密切相关。
( )7.在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知识差距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往往具有先发优势。
( )8.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代人的生活状况不仅取决于他们自身的奋斗,也与他们所继承的各种资本的数量和状况有关。
( )9.一般来说,在发展中国家税收弹性较高的是商品税和农业税。
( )10.流动性最大的金融资产是活期存款。
( )11.处于南半球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因此发展中国家又叫南方国家。
( )12.国际依附理论认为:在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下,发达国家处于中心支配的地位,发展中国家处于被支配的边缘地位。
中心国家与边缘国家通过市场进行平等的交换。
( )13.规模分配又称为要素收入分配。
( )14.资金短缺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发展障碍,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关键取决于资本的数量。
( )15.知识具有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即知识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 )16.按照发展中国家税制改革原则,发展中国家应该把边际税率提高到50%以上,以便使收入分配更加公平。
( )17.在固定汇率制度下,降低利率就能达到刺激本国消费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 )18.罗森斯坦罗丹用“引致投资最大化”和“联系效应”原理论证了不平衡增长的合理性和适用性。
( )19.发展援助是非商业性的,一般包含让与成分,援助的目的是为了受援国的经济发展。
( ) 20.可以肯定的是,制造业的进口替代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最好战略。
( )21.经济发展就是指一个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
( )22.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特别强调农业发展对经济结构转换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问题的重要意义。
23.所谓教育深化就是指学校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 )24.经济活动的外部性是导致市场失灵的重要因素。
( )25.弗里德曼认为,储蓄是绝对收入的函数。
( )26.通货膨胀是一种“给发展的车轮所上的润滑剂”。
( )27.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首先必须建立一个公平、安全、非歧视和可预测的国际多边贸易体系。
( )28.经济学家研究发现:个人受教育的程度越高,个人一生赚取的总收入就越低。
( )29.霍夫曼系数是工业净产值与农业净产值的比值。
它反映一个国家的工业化程度。
( )30.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根据统计资料研究表明: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吉尼系数先下降,后上升,即沿U型曲线变化。
( )1. 经济增长就是经济发展。
2. 所谓绿色GDP,就是在不减少现有资本水平的前提下所必须保证的收入水平。
3. 衡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就是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
4. 发展是硬道理。
因此,我国社会主义阶段必须强调坚持经济增长的高速度。
5. 外部成本的内部化是指经济当事人因其活动产生的外部负效应而向受害者支付补偿费。
6. 解决我国就业效率不高的根本途径,是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路改革劳动就业制度。
7. 我国高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对收入的弹性最大,有追求豪华生活方式的需求,因此拉动消费需求的重点应该是这个阶层。
8. 依靠有形要素投入实现的经济增长属于集约型增长方式。
9. 马尔萨斯指出,人口增长呈算术级数增长,而粮食生产的增长呈几何级数增长。
10.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告诉我们,劳动的边际收益递减,就是因为使用了劳动效率更低的劳动者。
11.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减少低收入群体、富裕人民的关键是减少低收入者比重。
12. 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3. 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是教育投资。
14. 规模经济就是企业的规模越大越经济。
15. 政府积累是企业积累的基础。
16. 转向新经济是生产方式的革命。
17. 新经济条件下的创业机制一般是以大企业为基础,新技术的推广则要靠民营科技型小企业。
18. 全要素生产率是产量的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
19. 智力外流意味着人才流失,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严格控制智力外流。
20.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不断上升。
21. 城镇城市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关键。
22. 缪达尔的累积性因果关系理论认为生产要素在所有地区均衡流动。
23.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
24. 舒尔茨认为在制度方面改造传统农业的方式主要依赖于政府的命令。
25. 增长极能够产生吸引和辐射作用促进自身并推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经济增长。
26. 我国由于农业劳动力过剩,因此在农村工业化过程中,应该将所有生产要素同向地从农业部门流向非农业产业部门。
27. 产权改革的核心是引进私人产权,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28. 我国在贯彻出口替代战略的同时,还需要实行必要的进口替代,以保护本国幼稚产业,直至这些产业具有出口替代的能力。
29. 买方市场等于总需求不足,卖方市场等于总需求过旺,两者均属于体制性特征。
30. 降低和克服通货膨胀的途径是政府介入,采用紧缩需求的宏观调控政策。
31. 调节机制的转型目标是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功能。
32. 政府改革的基本趋向是扩大经济建设的职能,增加对市场的行政干预。
33. 发展中国家实行开放战略的唯一选择是实施替代进口战略。
34. 要素报酬可以按照分成制的思路来寻求实现机制。
现实的分成制就体现在股份制形式下的按股权分红。
35. 市场经济被称为“契约经济”。
这种契约经济的基础就是信用。
单选择1. 对现阶段的中国来说,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是:A. 社会公平B. 摆脱贫困C. 现代化D. 共同富裕2. 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应该是可持续的系统。
A. 环境B. 土地C. 资本D. 知识3. 依靠无形要素投入实现的经济增长属于()增长方式。
A. 粗放型B. 集约型C. 可持续D. 不可持续4. 由()拉动的经济增长由于有市场保证因而是可靠的经济增长。
A. 投资需求B. 生产发展C. 充分就业D. 消费需求5. 就环境而言,外部不经济的本质是()A. 外部成本内部化B. 私人成本社会化C. 公共利益最大化D. 企业利益最大化6. 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路径是,以减少农民解决农民问题,以非农业化解决农业问题,以()解决农村问题。
A. 市场化B. 城市化C. 产业化D. 现代化7. 就发展中国家而言,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A. 人口过多B. 发达国家的掠夺C. 贫困D. 缺乏环保意识8.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集中反映在他的名著()中。
A. 《人口学原理》B. 《人口原理》C. 《人力资本》D. 《人类处于转折点》9. 在“增长的极限”的研究报告中,()描绘了“世界末日”的模型。
A. 罗默B. 马尔萨斯C. 索罗D. 罗马俱乐部10. 影响资源和环境不可持续供给的外部性就是外部()。
A. 负效应B. 多米诺效应C. 马太效应D. 正效应11. 我国经济每创造1美元GDP的能耗是日本的()倍。
A. 4.3B. 7.7C. 11.5D. 5.912. ()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主线。
A. 经济结构B. 科学技术C. 就业结构D. 人的素质13. 面对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及可耗竭性对经济增长的严重制约,发展中国家应该加大对()投入的力度。
A. 教育投资B. 科技进步C. 自然资源D. 招商引资14.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是结构调整和()。
A. 宏观调控B. 产业升级C. 体制改革D. 经济增长15. 全要素生产率在经济增长率中所占的比重较低的经济增长属于()增长。
A. 粗放型B. 集约型C. 资本密集型D. 技术密集型16. 转换经济发展机制的目标应当是谋求()。
A. 增长速度B. 速度型效益C. 资本投入D. 效益型速度17. 经济增长的第一的或持续的推动力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