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划新起点生态江苏再出发——对《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解读本文来源于江苏现代资产投资管理顾问有限公司,作者:熊旺球梁静怡正文:《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新规划”)于今年6月正式发布。
这意味着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又走向了新起点,迈上了新高度。
作为经济大省和工业大省的江苏,如何抓住这个关键时期,采取有利措施促进新规划的平稳落地?对江苏的环保企业来说,新规划又带来了哪些机遇、释放了什么信号呢?本文就围绕着上述两方面对新规划进行简要解读,以期对江苏生态环保领域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从历次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看江苏的政策演变江苏省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总体上与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的规划保持同步和耦合。
对于重大工程专项建设规划而言,江苏也始终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一以贯之地推动自然资源的保护和自然灾害的防治。
所以我们通过回顾历次全国性的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江苏省编制的相应生态环保规划,就可以看出其中的联系。
(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于2000年11月26日发布,是在落实1998年颁布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同时,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编制而成的。
《纲要》的重点是要抓好三种不同类型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1.对重要生态功能区实施抢救性保护。
重点是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实行严格保护下的适度利用和科学恢复。
2.对重点资源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实施强制性保护。
要加大立法执法力度,强化监管,把资源开发对环境的破坏降低到最低限度。
3.对生态良好地区的生态环境实施积极性保护。
通过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生态市、生态省的建设,努力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根据《纲要》的基本精神,结合江苏省的实际情况,江苏省人民政府于2004年出台了《江苏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
其中列出了符合《纲要》框架的生态环境保护重点:1.将全省划分为3个生态区(黄淮平原生态区、长江三角洲平原生态区、沿海滩涂与海洋生态区)、7个生态亚区(沂沭泗平原丘岗、淮河下游平原、沿江平原丘岗、茅山宜溧低山丘陵、太湖水网、沿海滩涂、近海海域)。
以此为基础,制定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
2.加强重点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水资源、国土资源的保护;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二)《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2013-2020规划》)《2013-2020规划》于2014年2月8日发布,是在1998年《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2000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基础上编制的,更符合“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具有以下几个新的特点:1.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将规划名称确定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
2.增加了海洋区,《2013-2020规划》范围扩展为全国陆域、内水、领海及管辖海域。
3.调整了区划布局,将与其他区域存在重叠的草原区分别纳入其他区域中,将平原区单独列出。
4.确定了国家层面的建设重点为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 -川滇生态屏障、北方防沙带、东北森林带、南方丘陵山地带、近岸近海生态区等集中连片区域和其它点块状分布的重要生态区域,构建“两屏三带一区多点”为骨架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5.细化了建设内容,提出了森林、草原、荒漠、湿地与河湖、农田、城市、海洋七大生态系统和防治水土流失、推进重点地区综合治理、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地下水资源、强化气象保障等十二项建设任务。
为贯彻落实《2013-2020规划》的相关要求,江苏省发改委会同省科技厅等十二家单位联合编制了《江苏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4—2020年)》,作为这段时期我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的行动纲领。
其中的重点有以下几方面:1.将全省划分为长江流域地区、太湖流域地区和淮河流域地区3个生态保护建设区域。
依据生态功能和生态脆弱区域分布特点,形成“两横两纵”的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区域布局。
(“两横”是指长江和洪泽湖-淮河入海水道两条水生态廊道,“两纵”是指海岸带和西部丘陵湖荡屏障。
)2.主要任务是森林、湿地与河湖农田、海洋、农田、城乡人居五大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地下水资源、防治水土流失、强化气象保障等。
二、《新规划》体现新要求《新规划》于2020年6月11日发布,与《2013-2020规划》及正在推动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充分衔接,是立足于党十八大以来新的战略起点,牢牢把握党中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着眼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目标编制而成的。
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的指导性规划。
(一)进一步向整体化、系统化转型《新规划》统筹考虑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地理单元的连续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创新性地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基本理念。
按照系统论的思路,将山水林田湖草作为有机整体进行研究,从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出发,制定综合性的保护和修复措施,着力解决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间割裂保护、单项修复的问题,从而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的整体改善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全面增强。
(二)区域布局更加合理在区域布局上,从原有的“两屏三带一区多点”的骨架和七大生态系统的防治,转变为“三区四带”的框架和九大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
由条线为主逐步转变为区块为主、条块结合,以治理区域为基本单元,来谋划重大工程。
(三)生态系统的保护向质变发力将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着眼点、关注点从主要追求自然生态空间的扩张、自然资源总量的增长,逐步转移到量质并重、以质为先上来,通过高质量建设重大工程,高水平推动生态系统质量的提升,来促进自然生态系统从量变到质变。
(四)提出新的发展目标相比于《2013-2020规划》,《新规划》着眼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和新时代的要求,提出了更具体、更长远的规划目标。
即2021—2025年,解决一批重点区域的核心生态问题。
2026—2035年,各项重大工程全面实施,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生态基础。
三、对江苏来说落实新规划需要在四个方面发力结合《新规划》,及江苏实际的地貌特征和生态区划,江苏省采取的举措应着重在长江重点生态区包括太湖流域治理和海岸带的治理。
同时,应重点关注自然保护地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重大工程、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重大工程的建设。
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长江重点生态区的治理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江苏地处长江流域下游河口地区,是长江的出海门户。
为有效保护长江干流及太湖湿地的生态功能,保障居民生态用水需求,有效遏制生态环境风险。
江苏省各部门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退耕退牧还林还草。
严守河湖与水利工程管理保护范围线。
原则上在长江干流、太湖及洪泽湖等周边一定范围划定生态缓冲带,依法严厉打击侵占河湖水域岸线、围垦湖泊、填湖造地等行为。
2.减少排污。
强化在长江干支流1公里范围内新建、扩建的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的管理,完善污染治理设施,实施雨污分流改造,持续深入推动长江沿岸固体废物大排查,严厉打击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和倾倒等活动。
3.深入推进非法码头整治。
按照长江干线非法码头治理标准和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等要求,巩固长江干线非法码头整治成果。
研究建立监督管理长效机制,坚决防止问题反弹。
4.开展河湖修复。
落实长江岸线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实行长江干流及洲岛岸线开发总量控制,严格分区管理与用途管制,推进生态岸线恢复。
5.增强区域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
持续开展监督检查专项行动,重点排查自然保护区内采矿(石)、采砂、设立码头、开办工矿企业、挤占河(湖)岸、侵占湿地以及核心区缓冲区内旅游开发等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活动。
(二)海岸带的治理江苏海岸线裹覆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市,海岸线总长954公里。
三市濒临黄海,处于我国沿海、沿江和兰新铁路沿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交会区域,海岸带为江苏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交通条件和资源基础。
因此,江苏省海岸带地区的生态修复工作,对于海岸带地区长久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强化海岸带环境保护。
严格限制高污染项目在重点海域沿岸的布点,加强对入海口排污总量的控制,降低各类污染物的入海量;建立入海口湿地生态处理系统;加强近岸海域环境管理,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控制工农业、生活和海水养殖污染。
2.积极保护海岸带资源。
采取有效措施坚决制止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破坏,严禁盲目围垦海涂、过度捕捞等损害性活动。
推动入海河口与多种典型海洋生态类型的系统保护和修复。
3.完善海岸带减灾防灾体系。
加快建设防御风暴潮和洪涝灾害的减灾防灾体系,通过建设海堤、防洪闸等设施,减少农田淹没、房屋倒塌、桥梁冲毁、人员伤亡等损失。
(三)自然保护地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重大工程江苏省全省从南向北由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向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过渡,气候较温暖潮湿,资料显示江苏省有(或曾有)自然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06种,其中国家I级保护野生动物23种,Ⅱ级保护野生动物83种,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价值,能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维持生态平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体现《规划》精神,应注重以下几方面措施:1.保护濒危野生动物。
在植被类型代表性强、动植物资源相对较丰富,珍稀濒危动植物集中分布地或残存地建立自然保护区或保护小区,推行封山育林,让森林资源得以休养恢复,减少人类活动对这些区域的干扰和影响,将有助于这些动植物种群恢复。
2.保护湿地野生动物。
要保护依赖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的野生动物,一要控制围垦,退耕还湖;二要控制污染,防止各种工农业污染在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富集;三要科学开展湖泊、河流治理,保留或恢复生态廊道。
3.建立自然保护区。
在重要地段、重要部位设立界桩和标识牌,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和装备,完善和提升资源管护、科研监测、自然教育、应急防灾、基础设施等体系,为物种保护和恢复野生种群建立生态基础。
(四)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重大工程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对江苏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牢牢把握“两个率先”历史使命,江苏省必须要坚持环保优先指导方针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努力建设“经济强、环境美、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可从以下几点着手:1.实行生态保护红线管控。
通过地方立法推动生态保护红线区管控,强化对红线区的监管、建立全省生态保护管理绩效评估,开展定期评估。
2.推动科技创新。
制定全省生态环境战略性方案。
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基础研究、技术攻关、装备研制、标准规范建设,探索区域污染物排放管理模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3.保护森林草原。
开展森林草原火灾预防和应急处置、松材线虫病等有害生物防治、疫源疫病等设施建设,提升装备水平;建设林草种质资源保存库、良种基地等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