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的演进
• “说到底,只有在过去当中,才能找到组成现在 的各个部分,有鉴于此,历史倘若不是对现在的 分析,又能是什么。”(p17)
教育思想的演进 ——脉络梳理
• 接下来几组个案的研究: • 8世纪左右的加洛林时期的思想与制度更新(第四、五讲) • 12世纪大学的诞生和教育的繁荣景象(第六讲—十四讲) • 文艺复兴时期与耶稣会时期(第十五讲—二十一讲) • 18世纪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的发展(第二十二讲—二十五讲) • 结论(第二十六、二十七讲) • 探讨了在人的教育中“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2)巴黎大学体制之外崛起了耶稣 会学校
高等教育的思想
•现实主义教育理论 (1)夸美纽斯:书本在教育活动的中
心地位应该让位给现实;百科全书式的自然 科学
(2)法国大革命 (3)中央学校体制:科学教育;职业 教育
高等教育的思想
• 现实主义教育理论的评价
• (1)这种理论是建立在极端的个人主义之基础上 的,单纯的学科取向和职业取向无非是个人主义 精神在教育思想中的体现。
预见二者的对立必然走向消失。最终指出教育的目标,即 教育不是以培训出完美的多面手为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 要教给社会中的个体怎样去思考,怎样去生活的能力。
加洛林文化的复兴
• 为精英阶层准备的宫廷学校,力求成为一种百科 全书式的教育,目标是以人类学识的总体教育学 生
• “三科四艺” 文法
言辞
• 堂区学校、主教座堂学校和大修到院学校、宫廷 学校
• “博士学位”、“辩 定”
• 辩证法教学:逻辑 • “讲解”、“究问” • “骡子问题” • 辩证法是通往知识的
道路
• 大革命(专科学校) • “班级授课制”
教育思想的演进 ——教会与大学
• 一、教会与大学的关系
• “在相当早的时候,罗马帝国最根本的机构之一 就是在法兰西社会中扎下了根,而且不管怎么说, 在本质上不曾有任何变化的情况下,取得了进一 步的扩张和发展:这一机构就是教会。正是教会 充当了不同性质的民族之间的中介,充当了一种 渠道,使罗马精神生活得以融入还处在形成阶段 的这些新兴社会。而导致这种融合的途径,恰恰 就是教育。”
社会学思想 ——社会学思想
•涂尔干坚持社会唯实论和社会整体观的目的是在个人与社会 之间明确划分一条界线,认为二者分属两个不同层次,受不 同性质的规律支配,必须由不同学科分别对之进行研究。在 社会与个人关系问题上,涂尔干坚持社会高于个人,社会决 定个人,而不是相反,即高层次事物对低层次事物具有首要 的决定性意义。
教育思想的演进 ——教会与大学
• 二、教会如何发展成大学 • (1)基督教思想的主导地位 • (2)早期教会的教育活动 • (3)有机整体的教育系统
高等教育的思想
• 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思想的对立统一
• “再次我们已经看到了两大知识门类之间的那种 对立。日后我们还将看到他们为了占据首要地位 而展开的竞争。一方是是涉及关于人的真理的人 文科学;另一方则是自然科学。”
古典主义
现实主义
人文主义
科学主义
高等教育的思想
•古典主义教育理论
(1)拉伯雷:知识中心论
(主张教育应该以知识的获得为中心任务,而这些 知识包括人文和自然两种学问)
(2) 伊拉斯谟:古典文学中心论
(知识是一种培养完美任性的工具,主张教育的根 本目标是“训练学生欣赏罗马时代的经典作品,并 从精神上仿效之”)
社会学思想 ——社会学思想
社会整体观
社会的实体性必须由社会整体性加以说明。社会整体观的 哲学基础是:整体不等于或大于部分之和。社会整体观注重 各部分之间的连结方式或结合方式,以及在这种结合方式中 产生的新的现象、新的属性。正是由这些不能由个人特性直 接加以说明的新现象、新属性体现着社会的独立性和实体性, 即只有坚持整体观才能贯彻社会唯实论。迪尔凯姆强调,作 为整体的社会,其成员之间的关系除了物质性结合以外,更 主要的是一种精神性结合。
• 紧接着说明考察法国中等教育史的重要性。接着提出应该 从哪个时段开始这一历史研究
• 于是进行了寻找源头的过程,其中谈到了日耳曼和罗马人 之间的隔阂以及教会怎么充当桥梁作用,并开始了早期的 教会教育。早期基督教与现代基督教的区别分别进行分析 并指出教会教育的作用。当时的教育主要是宗教发展的需 要,是宗教和社会衔接的桥梁。(第二讲&第三讲)
教育思想的演进 ——“反思”的历史
观
• “反思”的含义 • (1)指个人对社会理想的合理性的认识 • (2)指个人对社会理想的反叛 • (3)指人们对社会理想的理性批判
教育思想的演进
——“反思”的历史
观
• “反思”性的大学观
• (1)中世纪大学的出现时人类反思能力发展的成 果
• (2)中世纪大学实质上是一个教师法人团体,它 的基本精神就是发团精神
• 新的总立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年)。
社会学思想
——社会学思想
社会唯实论VS社会唯名论
•社会唯实论与社会唯名论针锋相对,主张社会是具有客观性 的独立实体,社会先于个人并决定着个人的本质。涂尔干强 调,社会唯实论主张社会在某种程度上不依赖于个人,并不 意味着社会可以完全摆脱个人,并不等于主张社会是一种超 验的存在物。社会的实体性仅仅意味着具有不同于个人特征 或不能完全通过个人特性加以认识的特殊实在性,它不过是 主张个人仅仅是构成社会实体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斯宾 塞认为,社会等于自然人加契约,涂尔干则认为,契约的前 提是人们的共同生活,即必须先有社会,社会塑造了个人并 为缔结理性契约提供非理性前提。涂尔干的社会观的显著特 性是赋予社会超出个人、独立于个人、规定个人的独立意义。
涂尔干生平及著作 ——主要著作
《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1895)、《自杀论》(1897)、《宗教生活的基 本形式》(1912)等。
教育思想的演进
•目录
《教育思想的演进》书本脉络梳理: 社会事实 教会与大学的关系分析 高等教育的思想: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思想的对立统一 涂尔干的研究方法分析&反思的历史观 涂尔干社会学思想研究
• 社会事实的含义 • 任何对个人施以外在的强制作用的、固定的或不固定的行
为方式,或在社会总体中普遍出现的、不依赖于个人而独 立存在的任何行为方式。只有以社会为基础和承担者的现 象才算作社会事实。实际上,社会事实正是社会的独特属 性或社会层次上突生性质,这种属性或性质原则上只存在 于社会整体之中。
社会学思想 ——社会学思想
社会事实的四个特点: •1) 外在性
•2) 强制性
•3) 客观性
•4) 普遍性
社会学思想 ——社会学思想
• 社会事实的类型
• 在《社会学方法论的规则》一书中,涂尔干将社会事实分 为两种类型:
• 1. 物质形态的社会事实。 • ①社会;②政党;③教会;④组织等;
• 2. 非物质形态的社会事实。
• ①道德;②集体表象(价值规范);③社会潮流;
教育思想的演进
目录
•涂尔干生平及著作 •教育思想的演进 •社会学思想
涂尔干生平及著作 ——生平
涂尔干(1858-1917)又名迪尔凯姆。法国社会学家,社会 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
1858年,出生于法国; 1879—1882年,入读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1882—1887年,执教于公立中学; 1887—1902年,任教于波尔多大学; 1902—1917年,任教于巴黎大学; 1917年11月15日,去世。
• (3)中世纪大学是中世纪唯一遗传至今的社会器 官,它的某些历史传统是我们无法轻易改变的
社会学思想 ——社会观
• 涂尔干的一般社会学理论的四个发展阶段
• 早期形式主义阶段:《社会分工论》(1893年);
• 早期综合阶段:《社会学方法之规范》(1895年)、《自 杀论》(1897年);
• 过渡阶段:《个人的代表性及集体的代表性》(1899年)、 《道德教育》(1902-1903年)、《道德事实之测定》 (1907年);
巴黎大学诞生
• 13世纪巴黎大学成立 • “教师法团” (universitas) • “耶稣会”:导生制(p364) • “耶稣会学校” VS “巴黎大学” • 17世纪巴黎大学世俗化
学院VS大革命
• “授权教师” • “就职礼” • “执教权” • “主教” • “掌校教士” • “教堂主事” • “罗马教廷” • “艺学院” • “膳宿制”(城邦)
•涂尔干的社会观是为他争取社会学独立迈出的第一步。由此 出发,他为社会学规定了独立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社会 学研究不必也不能涉及个体层次,它只是把社会层次作为自 己的研究领域。
社会学思想 ——社会学思想
• 研究对象 • 涂尔干认为,社会学要想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有自
己的研究对象,在他看来,应当把社会事实作为自己的研 究对象。
教育思想的演进 ——目录
• 第一编:第一讲 法国中等 教育史
•
第二讲 早期教
会与教育
•
第三讲 早期教
会与教育(终)
•
第四讲 加洛林
文化复兴
•
第五讲 加洛林
文化复兴(终)
• 起源
第六讲 大学的
•
第七讲 巴黎大
学的诞生
•
• 第八讲 “universitas”一 词的含义
•
第九讲 艺学院
•
第十讲 学院
(终)
•
第十一讲 艺学
院的教学
•
第十二讲 大学
中的辩证法学习
•
第十三讲 辩证
法与教育思想的演进 ——目录
• 第二编: 第十五讲 文艺 复兴
•
第十六讲 文艺
复兴(终)
•
第十七讲 16世
纪的教育理论
•
第十八讲 文艺
复兴时期的教育思想(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