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卢成树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课程标准】: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考试标准】: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以总分结构进行阐述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结构清晰,脉络一致生物进化、灭绝和环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两个小标题是并列关系。
结合考试标准,教学内容的选择就在生物进化对环境演化的影响,环境反而来对生物也有影响,最后是人类活动这个特殊的自然地理要素(书本用语)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教材的编写是以生物要素为例来对应课标,但不足之处是缺乏整体性,需要再设计,笔者把课标的“某自然地理要素”限定为以蕨类植物为代表的生物要素,从教材出发,又落在教材上。
以“五问蕨类植物”的形式展开设计,将主要内容融合在五个问题中。
【教学目标】:
①通过观看微课视频,了解并概括蕨类植物生长环境,说出蕨类植物对地球演化的影响。
②结合已学,通过获取表格信息,正确填写植物界和动物界的进化序列,识记相应地质年代。
③通过解读图形信息,说出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点对蕨类植物的影响,得到蕨类植物明显衰退的原因,识记两个生物灭绝的时期,理解环境变迁对生物灭绝的影响。
④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计算家庭碳足迹,自觉践行低碳行动,提高保护全球环境的意识。
【学情分析】:学生喜爱科普,有较丰富的科学知识,已经具备一定的地理技能,比如读图方法,自主学习能力。
他们有较强的探究欲望,喜欢没有听过的知识。
他们的不足之处是对较多信息难以整理成较完整的体系,渴望增强读图和推理能力。
教材中缺少必要知识的铺垫,没有详细介绍环境变迁对生物进化,人类活动对环境变迁的影响需要在这方面给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机会。
【教学重点】:根据省考试标准,确定生物进化的序列,环境变迁对生物进化,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关系为重点。
【教学难点】:根据教材文字和学生能力,确定环境变迁对生物进化灭绝的影响为难点。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用到微课、希沃授课助手、mindmanager思维导图,碳足迹计算器APP等,直观性强,增强知识的动态效果,提高了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导入:介绍蕨类植物,说明桫椤这种蕨类植物被称为“活化石”的原因。
意图:以仿真蕨类植物引入,引发学生兴趣,调动已知,为后续做良好开端。
过渡:为什么同时代的其他蕨类植物灭绝了,它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今天就已蕨类植物为例,通过“五问蕨类植物”的形式,学习本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环节一
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前半段,回答:“一问以桫椤为代表的蕨类植物生长在何处”。
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后半段,结合课本P66-P67阅读部分,回答:“二问桫椤为代表的蕨类植物如何影响生物进化?”
意图:学生能够将视频有用的文字、图片信息和已学知识,将蕨类的生长环境通
过气候要素表达出来,为环节三蕨类植物为何明显衰退做铺垫。
这里要求学生获取图形信息和文字信息,结合视频内容,才能真正较完整地表达出结论。
环节二
过渡:改造了大气成分,对生物进化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氧气臭氧含量上升,二氧化碳含量下降。
那它在什么时候最繁盛呢?我们书上有一个表格,大家按要求填写。
为什么这样写?通过填写P67的表格,以“三问蕨类植物何时最繁盛”开始,将植物界和动物界分别填写,并小结进化序列的规律。
意图:先要求填写蕨类植物代表的孢子植物在哪个年代,学生自然地会快速将植物界按低等到高等,海生到陆生进行填写,同时把动物界也填写完毕,基本没有错误,再追问“鱼类进化到两栖类为什么在古生代”加强两者联系。
环节三
过渡:由低等到高等,由海生到陆生的进化序列。
环境对生物进化影响非常大,同时也可能有不利的影响,为何明显衰退?
通过读图,回答“四问蕨类植物为何明显衰退”。
意图:该图的难点是两条曲线,并且时间段多,有用的是与蕨类植物繁盛的古生代末期这段,可能部分同学机械地搬用解读,把整条曲线特点都读出来,答案缺乏针对性。
从这里得出环境特别是气候变迁对生物灭绝的影响,从而升华到主题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变迁的关系。
环节四
过渡:那它们灭绝了,就消失了吗,蕨类植物到今天仍然影响着我们人类。
口头简短介绍煤炭的形成过程,了解煤炭形成与蕨类植物的关系。
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五问蕨类植物在今天如何影响地理环境”
请将序号填入方框中:①淹没沿岸低地;②全球变暖;③温室气体增加;④两极冰川融化;⑤高山冰川融化;⑥海平面上升;⑦大量燃煤;⑧生物栖息地改变;
⑨青藏高原湖泊增多
意图:发挥小组探究精神,将9项地理事物通过理解内在逻辑形式填写,让学生讲出这样填写的原因,检测学生思维程度和知识掌握程度。
第二这几个选项隐含着生物、大气、地貌、人类活动等要素,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多方面表达出来。
在这个过程里,应用希沃授课助手,及时地将学生成果投影到PPT 上,取得较好的效果。
小结:地质历史上的生物进化、生物灭迹和今天的人类活动很能说明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对环境演变的影响,环境与人类活动也相互影响。
下面我们利用思维导图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环节五
本环节主要以两个信息技术为基础,第一个是mindmanager思维导图,师生共同将知识从5W进行构建。
第二个是碳足迹计算APP,通过学生填写4月家庭在衣食住行用方面的碳排放计算出种植树木多少棵。
意图:主要以信息技术为突破,将课堂信息化,提高学生兴趣,在最后的环节能让学生从自身低碳行为出发,提高全球气候变化意识和从我做起的意识,情感态
度价值观得到升华。
【板书设计】:
【习题跟进】:
1.某游客在台湾野柳地质公园中拍摄到含有海胆化石的岩石。
海胆等无脊椎动物最早出现在
A.元古代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2.恐龙繁盛的地质年代为
A.元古代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3.导致中生代末期恐龙灭绝的原因,最可能是
A.生物进化
B.环境污染
C.环境变迁
D.陆地消失
4.随着环境变迁,新生代时期生物发展阶段进入
A.爬行动物时代
B.哺乳动物时代
C.海生藻类时代
D.裸子植物时代
5.古生代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地球表层出现了大量的
A.单细胞生物
B.无脊椎动物
C.爬行动物
D.哺乳动物
读“生物出现以来地球大气中
的CO2、O2含量变化示意图”。
6.地球上生物出现后
A.O2的含量上升
B.CO2含量不断上升
C.O2和CO2含量保持稳定
D.O2和CO2含量变化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