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的相关概念及其一般性发展方法第一、运动技能运动技能又称“动作技能”。
指人体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一种能力。
包括大脑皮质调节下不同肌肉群间的协调性.即指在空间内正确运用肌肉工作的能力。
按条件反射学说的观点,是一种复杂的一个动作接连一个动作的肌肉所感觉的运动条件反射。
它的形成要经历肌肉感觉不明、分化、巩固稳定和自动化的过程,而这几个过程前后相联,在运动条件反射形成过程中逐渐过渡。
运动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教学训练的方法、运动员的训练程度、学习目的性和自觉积极性,以及身体健康程度。
摘自:/view/222675.htm运动技能形成的阶段性一、运动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运动技能的形成是有阶段性的,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通常把运动技能的形成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动作的认知阶段在技能学习的初期,练习者的神经过程处于泛化(或类化)(generalization)阶段:内抑制过程尚未精确建立起来;注意范围比较狭窄;知觉的准确性较低;动作之间的联系不协调,特别是肌肉的紧张与放松配合不好;多余的动作较多,整个动作显得忙乱紧张,完成的动作在空间、时间上都不精确;能初步利用结果的反馈信息,但只能利用非常明显的线索;意识的参与较多。
在此阶段,练习者主要是通过视觉观察示范动作并进行模仿练习,较多地利用视觉来控制动作。
因此,动觉的感受性较差,对于动作的控制力不强,难以发现自己动作的缺点和错误。
(二)动作的联系阶段练习者经过一定的练习之后,初步掌握了一系列局部动作,并开始把个别动作联系起来。
这时,练习者的神经过程逐渐形成了分化性抑制(或差别抑制)(differentialinhibition),即只有条件刺激才能引起条件反射性反应,而近似刺激具有抑制作用,不引起条件反射性反应。
近似刺激在相应皮质细胞内形成的抑制过程叫分化性抑制。
在动作的联系阶段兴奋和抑制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更加准确,内抑制过程加强,分化、延缓及消退抑制都得到发展;注意的范围有所扩大;紧张程度有所减少,动作之间的干扰减少;多余动作趋向消除,动作的准确性提高;识别错误动作的能力也有所加强;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技能,但在动作之间的衔接处常出现间断、停顿和不协调现象。
在此阶段,练习者的注意主要指向技能的细节,通过思维分析,概括动作的本质特征,逐步完善地意识到整个动作,把若干个别动作结合成为整体。
这时视知觉虽然起一定作用,但已不起主要作用,肌肉运动感觉逐渐清晰明确,可以根据肌肉运动感觉来分析判断。
(三)动作的完善阶段在这个阶段,练习者的动作已在大脑中建立起巩固的动力定型,神经过程的兴奋与抑制更加集中与精确,掌握的一系列动作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有机系统,各动作都能以连锁的形式表现出来,自动化程度扩大,意识只对个别动作起调节作用。
此时,练习者的注意范围扩大,主要用于对环境变化信息的加工上,对动作本身的注意很少;视觉控制(controlbyvision)作用减弱,动觉控制(controlbykinestheia)作用加强,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动作的错误。
第二、身体素质通常指的是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
身体素质一般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
身体素质经常潜在地表现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劳动中,自然也表现在体育锻炼方面。
一个人身体素质的好坏与遗传有关,但与后天的营养和体育锻炼的关系更为密切,通过正确的方法和适当的锻炼,可以从各个方面提高身体素质水平。
发展力量素质的方法力量素质是指肌肉收缩克服阻力和对抗阻力的能力,是人体的基本素质之一,也是进行各项运动的基础。
发展力量素质,不仅能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身体的壮实程度,使身体更加结实、丰满、匀称、健美,还有利于学习和掌握各项运动技术和技能,减少运动损伤。
力量素质的练习方法由一些基本要素组成,掌握这些要素及其规律,就可以根据锻炼需要,创造和设计出多种多样的力量练习方法。
力量锻炼可分为上肢锻炼和下肢锻炼。
锻炼上肢力量可选择引体向上、俯卧撑等运动,也可借助哑铃、拉力器等器械;锻炼下肢可选择蹲起、跳台阶、快速跑等。
本身力量较小的人应注意适当减少运动次数,如每次少做几个引体向上,跳台阶时少跳几阶等。
发展耐力素质的方法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时抗疲劳的能力。
耐力素质是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和心理素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人的体质强弱的重要标志。
发展耐力素质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体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改善新陈代谢水平,增强抗疲劳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坚毅、顽强等优良的心理品质。
发展耐力素质练习方法:12分钟跑是国际上流行的一种运动方式,对于发展有氧耐力,提高心血管功能的效果较好。
跑完12分钟,根据自己跑的距离,再查一下评分表,就可以知道自己的有氧代谢能力水平。
耐力锻炼可分为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
有氧耐力运动包括长跑、游泳、登山、健美操等;无氧耐力运动包括爆发运动,如短跑、跳高、跳远等。
爆发力较差的人应注意缩短运动距离。
以长跑为例,可以从每天500米开始,逐渐过渡到800米、1000米等。
发展速度素质的方法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
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做动作的频率和动作幅度的大小,是影响速度素质发展的主要因素。
发展速度素质,对于提高大脑皮层的反应能力和对身体快速指挥和协调能力,使身体更加灵活,做动作更加迅速,具有重要的作用。
发展速度素质,一般采用强度大、持续时间短的练习,应在精力充沛、运动欲望强的情况下各种练习交替进行。
在疲劳时或只用单一的练习方法,易形?速度障碍",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同时,发展速度素质要与发展力量、速度耐力和柔韧性素质结合起来,注意提高肌肉的放松能力。
1、反应速度。
它是指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的快速应答能力,最常见的方法是利用各种声、光等突发信号让练习者快速做出相应的反应动作,以提高其神经系统反射弧的接通机能水平。
2、动作速度。
它是指人体完成某一动作的快速能力。
提高动作速度的锻炼方法有:(1)减小练习难度,加助力法。
如牵引助力跑步或游泳、顺风跑、下坡跑、顺水游、推掷较轻的器械等。
(2)加大练习难度,发挥后效作用法。
如负重跳或推掷超重器械练习后,紧接着做跳跃或推掷标准器械的练习。
(3)时限法。
按预定的音响节拍频率完成动作,以改变练习者的动作频率和速度。
3、位移速度。
它是指在作周期性动作中,单位时间内人体快速移动的能力。
提高动作速度是提高位移速度的基础,并与四肢肌肉的爆发力密切相关。
通常采用下列方法:(1)快速跑。
如短距离用最快速度重复跑、让距离追逐游戏、短距离游泳、速滑等。
(2)加速动作频率的练习,如快频率小步跑、快速摆臂练习等。
(3)发展下肢的爆发力。
如负重跳、单脚跳、跨步跳等。
发展灵敏素质的方法灵敏素质是指人在各种突然变换的条件下,能够迅速、准确、协调改变身体运动的能力。
发展灵敏素质,对于提高大脑皮层的灵活性,能够在变化的情况下迅速、准确、协调地做出某些相应的动作,培养良好的观察力、判断力的反应速度,促进其他各项素质的发展具有很好的作用。
灵敏素质是人体综合能力的反映,受遗传因素影响很大。
为了提高灵敏素质,教练员应尽可能采取逐渐增加复杂程度的练习方式,也可以通过改变条件、器械、器材等方式增加技术动作的复杂性和难度。
同时,还应着重培养和提高运动员掌握动作的能力、反应能力、平衡能力、观察能力、节奏感等。
灵敏素质练习的主要手段:1、在跑、跳中做迅速改变方向的各种跑、躲闪、突然起动以及各种快速急停和迅速转体练习等。
2、做各种调整身体方位的练习。
3、做专门设计的各种复杂多变的练习。
如用"之字跑"、"躲闪跑"、"穿梭跑"和"立卧撑"四项组成的综合性练习。
4、以非常规姿势完成的练习。
如侧向或倒退跳远、跳深等。
5、限制完成动作的空间练习。
如在缩小的球类运动场地进行练习。
6、改变完成动作的速度或速率的练习。
如变换动作频率或逐步增加动作的频率。
7、做各种变换方向的追逐性游戏和对各种信号作出应答反应的游戏等。
发展柔韧素质的方法柔韧素质是指关节活动的幅度及相关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性和弹性。
发展柔韧素质,有利于正确地掌握各项运动技术,在突然用力的情况下,避免损伤肌肉、韧带等软组织。
发展柔韧素质的方法:主要是采用加大动作幅度,即拉长肌肉、肌腱、韧带和皮肤的练习。
所有的柔韧练习至少连续做5~10次,动作幅度应逐步加大,身体各部位的柔韧性要交替进行,并需持之以恒。
当软组织被拉长之后,肌体感到酸、胀、痛时应坚持8~10秒,这样需重复练习8~10次,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每次锻炼过程中,动力拉长练习一般控制在15~25个之间,每个练习以7~30次之间为宜,注意柔韧练习总的时间不宜过长。
摘自:/wiki/%E8%BA%AB%E4%BD%93%E7%B4%A0%E8%B4%A8如何看待当前中学体育教学中技术、技能与身体素质之间的关系姚俊当前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着一种不容忽视的倾向,那就是全盘否定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合理因素,忽视技术与技能的传授,形成片面以身体素质锻炼为中心的教学倾向:学生每堂课做简单重复的动作练习。
那么体育教学水平在科学技术水平高速发展的今天是否在倒退,向原始社会走去?如何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并在课中学到终身可练的技术,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终身体育的需要、现代文明社会的需要?这是教育界急需解决的难题。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中学体育教学工作者,笔者认为要彻底改变目前这种倾向,要摆正技术、技能与身体素质之间的关系,要坚持实事求是。
本文通过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述:1、对技术、技能贡要性的认识运动生理学认为:运动技能是指人体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
这种能力包括大脑皮质主导下的不同肌肉的协调性。
换言之,运动技能也就是指在准确的时间和空间里正确运用肌肉的能力。
还需要用精确的力量和速度依一定的次序和时间去完成所需要的动作。
运动技能的发展和提高,有赖于人们对人体机能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和自觉运用。
形成运动技能就是建立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有别于一般运动条件反射。
现代科学研究还证明了左手的运动能促进右脑的发展,有利于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体操等运动项目大大增加左手运动的机会,因此它能提高神经系统活动的敏捷性、协调性、准确性和稳定性,有助于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运动技能的掌握不仅是竞技的需要,普及和娱乐的需要,而且是终身体育与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
技术与技能的掌握不能像“学前滚翻只要翻不需要教”这么简单,学生第一、第二信号系统失去了方向感,违背了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其结果只能是错误动作定型及伤害事故的发生。
必须认识到体育运动是在科学技术技能规范下的强健身心素质的自觉有序的锻炼活动,有别于自发本能的肢体“乱动”。